昨天是腊月二十二,正值“二十四节气”的立春;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是农历的小年,
民间祭祀灶王爷的日子。
立春是春天的序曲,
小年就是春节的前奏。
小年来了,
庚子鼠年就要走到了头,
辛丑牛年春节进入倒计时!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我国北方地区通常是腊月二十三,而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般从这天开始,人们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了。像祭灶王、扫尘土等,一直都是民间流传很广的小年习俗。
早些年头,广义的春节就是从小年这一天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才算过完,前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甚至有些地方的春节甚至会长达两个月,从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直到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才结束。
虽然我国南方和北方过小年的日子不一样,但有些习俗是一样的,比如准备年货,清扫房子,驱邪除秽,祭拜灶王爷,等等。有这样一首童谣就描绘了过年期间人们忙碌的景象: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一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些地方是腊月二十四)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祭灶节、灶王节。这一天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作“送灶”或“辞灶”。民间传说中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南宋四大家“之一”范成大的《祭灶词》云: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燕京岁时记》“祭灶”云:
二十三日祭灶,古用黄羊,近闻内廷尚用之,民间不见用也。民间祭灶惟用南糖、关东糖、糖饼及清水草豆而已。糖者所以祀神也,清水草豆者所以祀神马也。祭毕之后,将神像揭下,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至除夕接神时,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极多,俗谓之小年下。
灶王爷也称灶神、灶君、灶王菩萨等,是传说中专管饮食之神,也是一家之主。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对着灶王爷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祭拜,还会供上各种各样的供品,有冬瓜糖、南糖,还有用麦芽和小米熬成的关东糖。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王爷都是毕恭毕敬。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和皇后都要在坤宁宫祭祀灶王爷,而且和民间一样,也要用黏糖封住灶王爷的嘴。
这是为什么呢?1.为什么要祭灶
为什么家家户户都重视灶王爷呢?一是由于其专司饮食,赐予人们生活上的便利,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由于他是玉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的天官。汉代郑玄注释的《礼记·记法》说:“(灶王爷)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灶王爷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言行记录保存于罐中,等到年终时向玉帝报告。因而,人们必须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位可以带来吉凶的家户大神哟!
2.灶王爷来头不小
腊月二十三的重头戏是祭灶官。灶官,也称灶神,是管理厨房灶火的天官,俗称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女婿,是派驻人间的大神,长年端坐在厨房里,掌管饮食之事,同时记录各家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待到年底上天汇报。玉皇大帝会根据这位“特派专员”的“年终述职报告”,决定各家各户来年的运气和福报。灶王爷木版年画刻版
灶王爷是天界和人间的信息沟通者,直接跟基层民众打交道,亲民,有实权。灶王爷的真身是谁?有人说是炎帝,有人说是黄帝,有人说是颛顼(zhuānxū)的儿子祝融,总之来头不小。也有人说,“灶王爷本姓张,骑着马挎着枪”,阔脸长须,富态模样。也有文献记载,灶王爷本是女神。《庄子》中提到,灶神穿红色衣服,似乎是美女。《后汉书》《搜神记》里提到,南阳(今河南境内)有个名唤阴子方的孝子,看见灶神下凡。灶神从他家灶台里爬了出来,长发披肩,分明是女的。学者们研究推测,女灶神很可能是母系社会的“产物”,待到人类文明进入父系社会,男尊女卑,灶神就逐渐演变成男性了。3.祭灶供品有心机
民间祭灶,通常会在灶神画像前摆放火烧、芝麻糖、红枣、核桃、柿饼等,供奉灶王爷。
有的富裕人家,还会供奉一只洗干净的公鸡。这些供品是有讲究的:火烧是给灶王爷上天路上吃的干粮,公鸡是用来引路的坐骑。早前,有些地方会供奉清水、豆子、草料,据说是给灶王爷的坐骑吃的。吃人的嘴软,灶王爷受了供奉,自然要“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前文提到的汉代孝子阴子方,因用黄羊殷勤款待灶神,自己为人至孝,因此得上天庇佑,家族富裕,子孙兴旺。大伙儿都希望有此好运。不过,狡黠的人也动了点儿歪脑筋——芝麻糖其实是用来粘住灶王爷的嘴,免得他向玉皇大帝告状,损人福气。民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虽然平日里围着灶台转的大都是女人,但祭灶仪式通常由男人主持。祭灶时,全家老小烧香叩首,祈祷许愿,然后烧掉一年来烟熏火燎的灶王爷旧像,放鞭炮为其送行。灶王爷这一去,再回来就到除夕了,到那时再贴上新的灶神画像,恭迎灶王爷下凡。
祭灶的供品首先是甜品,比如糖瓜、汤圆、麦芽糖、花生糖、糯米团子等,用这些又黏又甜的甜品祭灶,既是要甜他的嘴,也希望那些又甜又黏的糖能够粘住灶王爷的嘴,让他没办法向玉帝说自家的坏话,即“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毕竟灶王爷会将一年当中家里发生的大小事情都详细记录在本子上,等到祭灶之后上天向玉帝报告。《敬灶全书》说,老灶爷“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被举告者,大错则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这有多厉害呀!人们既然惹他不起,又躲不起,只好在上供时想点办法。因此,在灶王爷夫妇临行前好好招待一番。祭灶的另外一种重要供品是酒。人们用酒糟涂灶王爷的嘴巴,称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王爷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少向玉帝打几个小报告。一切准备完成后,主人开始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第三次进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完成了。送走灶王爷后,可别忘了除夕夜再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王爷的仪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纸马或点燃一盏新灶灯即可。这些有趣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二
掸去尘土,扫去不快
举行祭灶后,家家户户便正式开始做迎接春节的准备。每年从小年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也有“除旧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霉运”“晦气”“不幸”统统扫出门。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
一年的辛苦,一年的付出,
只为岁末的团圆欢乐。
春节将至,学悦教育愿你和家人幸福安康。
-END-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