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过小年。在这一天,坊间在祭灶之后,便开始准备迎接正月新春。从腊月廿三日至除夕,俗称“迎春日”或“扫尘日”。
扫尘即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掸尘的风俗,由来已久,“尘”与“陈”谐音,扫尘被赋予了“除陈布新”的吉祥寓意。佛教也有净扫心地的说法,因挑水荷担,生柴造饭,皆需观照实相,扫尘亦如,所扫净者,为贪嗔痴慢,诸烦恼也。
在不同地区,小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我国东北、华北地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有些地区则多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
清东厨司命九皇灶君神位
小年与祭灶
小年的缘起与“祭灶”相关,《论语》曰“宁媚与灶”,其实祭而不贪,敬而不媚,才是中庸思想的体相,在《汉书·五行志》中说:“灶者,生养之本。”因为民以食为天,祭灶文化关系民生,故被列入“五祀”之中。
在东汉,祭灶确立为腊月的祭祀活动,多只在坊间流传。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坊间对小年的规范相对淆乱,有以小年为腊月初八的,有以腊月初九的,甚至有将小年定在农历六月的特例。
到了唐代,腊月二十四日的说法才渐渐被确定下来;宋代为彰显“正统”,官方一度将“祭灶”安排到立夏日;元代因循宋制,但却未得到民间的积极响应;至于明代,立夏、岁暮各“祭灶”一次;清朝将小年规范为腊月二十三日。
如今,南、北方过小年时间略有相同,但这正是小年这一民俗在历史上不断演变的结果,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景却是亘古如一、不分地域的。
祭灶神
灶神,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是道教神祇,俗称「灶君」,或称「灶爷」「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归他管。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称为"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
谢灶之期也分阶层。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又称:忘了辞五,别辞六。意思是说,腊月廿三、廿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
“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
“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
“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
中国民间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便少打几个小报告。
糖瓜
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又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君位一般是点在西墙。有的是在大灶上,或在新的楼房灶君位一般都是在炉和蓄水池上,表储财丁旺的意思。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