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很广泛的习俗。过去,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据《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也有研究者认为灶神就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为“黄帝作灶”的“苏吉利”。史书中对灶神的记载说法不一,总之,在中国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因为“民以食为天”,早在夏代就出现了祭祀灶神,正如朱熹所言:“灶者,五祀之一,夏所祭也。”关于灶神的形象《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在民间有俗语“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因为灶王爷“状若美女”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灶王爷,神不大,只管一家,权不小,什么都能管,所以又称“灶君司命”。道家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视作家的保护神和监督神。周处《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这天,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作工作汇报,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和恶行。所以“祭灶”仪式又称为“送灶王”。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定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遇到的吉凶祸福命运。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的利害关系。
举行祭灶仪式时,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用酒糟涂抹灶门,并在灶神嘴上抹酒,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供上剪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这些供品和祭祀方式都很有来历和讲究。在唐人著作《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年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其灶门,谓之“醉司命”。喝醉了就别胡乱汇报。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别说坏话。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二十四日“祀灶,用花饧、米饵”。都是带有黏性的食品。为什么用带有黏性的饧糖作供品呢?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食,饧,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胶牙饧。”《吴县志》也记载:“二十四日祀灶,名‘送灶’,用糯米团、糖饼,云灶神以是日上天,言人过失,用此二物粘其口。”原来这带有黏性的食品和饧糖相当于送的“封口费”,所以称“胶牙糖”。
古人过年祭灶神是很讲究的。特别在唐宋时祭灶的供品相当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园。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宋元明清写祭灶的诗很多,如清代顾禄《清嘉录》所引蔡云的《吴歈》:“媚灶家家治酒筵,妇司祭侧莫教前,剁柴豆倭神马,小小篮舆飞上天!”诗中写祭灶酒筵,妇人不让近前,剁柴洒豆喂神马等风俗。更有趣的是郭麐的《送灶词》,给灶王爷封了侯爵,称灶王神为“侯”,诙谐风趣,写出了文人坦荡的胸怀。写祭灶的诗词很多,但一般都是“祀灶人家好语多!”乞利市求福份。诗人文人写得文皱皱的,而民间祷词多如大白话:如“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这正应了一句俗话,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神仙也是如此。
灶神给玉皇大帝汇报完工作,除夕时要与其他视察凡间的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迎灶”。迎灶仪式要简单得多,家家户户多是在除夕时焚香祭诸神时,换贴一张新的灶神像。(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犹文化》县委书记赖晓岚等领导到县文化馆指导工作
》我县《斫柴妹子》亮相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
》《客家嫂》精彩亮相赣州第五届文化惠民周开幕式
》我县参加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备受热捧
》年:上犹县文化馆特色和亮点工作回望
》年“感动上犹人物”,我馆馆长李丽获殊荣
》我县在园村设立“客家门匾习俗传承基地”
》延续文化根脉——我馆举行非遗传习所授牌仪式
》我县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讨会
》我馆深入调查端午节龙舟祭祀活动
》我馆深入实地拍摄非遗传承人申报片
》我县开展第十届“迎新春·送祝福”写春联活动
》“老表春晚”,在家门口品尝的一台文化盛宴
》《山歌唱出客家情》参加市采茶健身舞大赛
》我县《黄元飘香》参加省群众艺术节精品展演
》:上犹县文化馆工作亮点回眸
》上犹本土广场舞《你来了》活跃在大街小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