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巴结他。有的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使他只能“甜言蜜语”;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短”,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旧时,存在“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祀之后,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边磕头一边烧掉旧灶王像和一匹纸马,同时念念有词:“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歹,五谷杂粮全带来。”那些迫切需要传宗接代的人家则颂道:“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说好来少说歹,马尾巴上带个胖小子来。”这样就算把灶王爷送走了。”祭灶“实际是中国古代公序良俗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就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灶神上天后,由于失去监督,有的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平时自知不应该犯的小过错。除夕夜贴上一幅新的”灶神“画像,再将灶神请回。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过年的各种准备,因此,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扫尘就是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因“尘”与“陈”谐音,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扫尘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是一种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举措,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南通话:全国十大最难懂方言之首?避开这些体检误区,你也能长命百岁!?颠覆你的酒观:你喝的每一滴白酒都是勾兑出来的
分享是您的鼓励!点赞+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