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白癜风治疗世家传承人 http://m.39.net/news/a_5530811.html

「灶君」之「灶」字,《說文解字》中作「」,通常寫作「竈」,「竈」為形聲字;「火」、「土」會意之「灶」字出現甚早,古陶文中即有上「火」下「土」之「灶」字。

《周禮·春官》載,大祝掌「六祈」,二曰造。吳大澂於《愙齋集古錄》下冊提及「造故書作竈,杜子春讀為造次之造」。《周禮·天官》膳夫「卒食,以樂徹于造。」司農注:造謂食之故所居處也,已食徹置故處,是置食之處為造,即竈屋也。

灶神年畫

灶君,俗稱灶神、灶王、灶公,道教稱其「九天司命定福東廚煙主保灶護宅真君」,簡稱「司命真君」,又有尊為「九靈元王保灶護宅天尊」者,我國神話中主掌廚房及飲食之神,另有專司監察民眾善惡與防備火災之職能,大部分民眾認為其為男性神。

形象

莊子《南華經》中說「灶有髻」,晉朝司馬彪解曰「著赤衣、狀如美女」。灶君是崑崙山上一老母,俗稱為「崑崙老母」;道書《敬灶全書·灶王經》中稱其為「雲種火老母」或「種火老母元君」(「元君」為道教封女仙所使用之尊稱),她麾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孫、運火將軍以及進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她主管人間飲食,專門為天庭督查人間一切事物,傳說還能操控一家人之生死禍福。後世民間大概覺得紅衣美女之形象不太穩重,後來便用灶神奶奶將其取代,並與灶王爺並肩而坐。

民間印製灶神圖普遍皆採男性形象,有些圖中並繪有灶君夫人,稱「增壽夫人」。男性灶神之來源有如下說法:

其一:

灶神為張單,為民間最普遍之說法。東漢許慎《五經通義》曰:竈神姓張名單,字子郭;其婦姓王名搏頰,字卿忌(一說為郭丁香)。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亦稱:竈神名喚張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個女兒,皆名為察洽。或云竈神姓宋,名無忌。

《莆田縣志》:「竈神名禪字子郭,衣黃衣,夜披髮從竈出,知其名,呼之可除惡也。」

扶鸞信仰尊張單為張恩主,臺灣鸞堂中常將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共同祭拜稱為「三聖恩主」,或者另外加上岳飛、王靈官兩神成為「五恩主」、「五聖恩主」,著名的臺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亦有搭配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祇組成四恩主、五恩主者。

其二:

古時一人名張宙。因喫喝嫖賭耗盡家產,將妻賣與他人為婦,亦不堪支用,終成乞丐。一日乞討至一富人門首,即該婦之戶。婦招宙入,以給飯食,不巧主人歸,主人命妻燒水。張宙恐主人誤會,為保妻名節,奮身入灶而燒死(一說撞柱而死)。而後,妻每晨昏皆於灶頭設香案祭祀,主人問,則謊稱「人以灶烹食為生,不敬灶神,將譴」。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祭祀灶神之風。

其三:

玉皇大帝三子因貪戀女色而得罪眾神,玉皇大帝遂命渠為灶神,言每日皆能與女子作陪。婦人們為了防其窺視(古代女子衣服無內褲),遂披圍裙燒飯。

其四:

東漢應劭《風俗通》則認為灶神為祝融黎:「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傳說顓頊生子老童,老童生二子,長名重,幼名黎。起初,上天於下界有路可通,天上神人可隨時下界,天下百姓以可隨時上天,向天帝訴苦、告狀。顓頊氏為天帝,命重與黎截斷天地之間通路,封重為「南正」,向上托天;封黎為「火正」,向下按地。從此天地間隔,重主管上天諸神靈;黎主管地上眾百姓,而黎又定期回天庭,述人間善惡之事。「火正」又稱「祝融」,為司火之天神。民眾於爐灶中生火做飯,故稱其灶神,認為灶神為天帝之使,為一家之主。

其五,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子》認為灶神為炎帝:「炎帝於火,死而為竈。」

其六,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指出:竈神蘇吉利,婦名搏頰。

信仰職能

監察神

漢朝以後,灶君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負責監察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民間認為,灶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灶君,稱之祭灶節,希望灶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禱詞常見的是:「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青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另一版本:「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安康。」

飲食神

人類在進化史中,發現火而得熟食,因此延長壽命。祭灶,亦為感恩食物之來源,餐飲業視灶神為行業神,有廚師會於灶神前行收徒儀式。

護宅神

灶神為家宅神信仰,源於《禮記》之五祀:門、戶、井、竈、中霤,為守護家宅的五位神明,故灶神受尊稱為「護宅天尊」、「保灶護宅天尊」。我國民間有話云「灶灰瞇鬼眼」,一些農村百姓會在庭院四周撒上灶灰,藉以驅鬼避邪。

護法防火之神

於灶中燃薪燒火,頗具危險性,故視灶君為防備火災之神。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灶神神位之前念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佛家檀越,則於灶君香爐上插上一炷清香,準備一張黃紙,分作八行,標題「恭請本宅司命真君鑒臨」,念誦大悲咒七七四十九次,每次塗一紅圈,一行七個圈,共七行,連標題一共八行,畫好圈後,最後再念般若心經、六字真言、「補闕真言」各三遍。唸完後,向灶君拜三拜,頌辭如下:「觀音威力妙難量,大悲神咒妙吉祥,將此功德悉迴向,一家防火保安康。」於灶前焚化,俗謂如此即可防火。由此可見民間信仰中,灶君能感應佛道真言,護法濟生。

灶君,選自《MythsandLgndsofChina》,民國11年,E.T.C.Wrnr繪

祭祀方式

據《禮記》記載,先秦時代即有正式之祭灶活動,當時於春夏祭灶,集中於三、四、五月,且每月致祭一次。至兩漢之交,始改為臘月廿四日祭灶。據《漢記》載,兩漢之際,有南陽陰子方,積恩好施,喜祀灶。臘日晨炊,而灶神顯身。時有黃羊,因此祀之。其子孫為官吏者幾十人。其子孫後代常於臘日以黃羊祀灶。至明清時代,則以糖、酒、餅餌為祭品,以酒糟塗抹灶門,使灶神醉不成言,以糖甜其嘴,使報喜不報憂。又為之具紙馬,曰灶馬,備馬料,屆時焚馬拜祝,或云「辛甘臭辣,灶君莫言」等。亦有於灶神像側粘以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

清代震鈞《天咫偶聞》卷十:「(臘月)二十三日送竈供餳。」竇光鼐、朱筠《日下舊聞考》引《月令廣義》:「燕俗,圖竈神鋟於木,以紙印之,曰竈馬,士民競鬻,以二十四日焚之,為送竈上天。」

灶神監察人間善惡,並在年底稟報天庭。農曆年底送神日,民眾面對灶君圖像謹慎祭拜,如無供奉畫像者,則用紅紙寫上「司命灶君神位」、「敬奉司命灶君」等類字樣,貼於爐灶上祭拜,供奉肉食、糖餅、茶酒、水果等等。有些民眾甚至會準備牧草或生鮮蔬菜(如生的紅蘿蔔、地瓜、黃瓜等)供奉灶君所乘之駿馬。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竈上,使司命(灶君)醉酒」之記載。繼承此俗,有些地區民眾祭灶時,還要把糕點、糖漿、糖粉之類的甜食塗在灶君圖像的嘴上,希望灶君不在玉帝那裡講自己家的壞話,以避免上天之責罰,不過現代人常用糖果或巧克力輕輕往香爐方向劃過,略做表示。

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十二月二十四日,以糖劑餅、黍糕、棗、栗、胡桃、炒豆祀竈君,以槽草秣竈君馬,謂竈君翌日朝天去,白家間一歲事,祝曰:好多說,不好少說。」清代顧祿《清嘉錄·廿四夜送竈》:「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竈團』。祭時,婦女不得預。先期,僧尼分貽檀越竈經,至是填寫姓氏,焚化禳災。篝燈載竈馬,穿竹筋作槓為竈神之轎,舁神上天,焚送門外,火光如晝。撥灰中篝盤未燼者,還納竈中,謂之『接元寶』。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以其餘食之,眼亮。蔡雲吳歈云:『媚竈家家治酒筵,婦司祭廁莫教前。銼柴撒豆餵神馬,小小籃輿飛上天。』」

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禮器》云︰『竈者,老婦之祭也,尊於瓶,盛於盆,言以瓶為罇,盆盛饌也。』」此言以老婦人主祭,但不知從何時起,祭灶轉由男子主事,而女子之參與被禁止。

宋代范成大之祭竈詞,述宋時祀灶風習甚詳:「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盃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鬭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云,乞取利市歸來分。」其中「男兒酌獻女兒避」之句,可見宋代已有禁女子祭灶之風。

清代張江載《北平歲時記》引《舊京風俗》(稿本)稱:「京師習慣,男不拜月,女不祭竈。凡祭祀竈王,均男子事。」家中無男子者,請鄰里男子代為祭灶或女子戴斗笠遮掩面祭灶。亦有主祭為男子,女子亦可參與之俗。祭祀完畢,將舊圖像或書寫之神位揭下,與紙錢、紙馬等物一起燒化,送其歸天;直到正月初四,灶君再度下凡,繼續監察人世。

山西《垣曲縣志》載:「十二月二十四日掃除舍宇。俗傳是夕諸神上閶闔謁帝,各家夜設麵餅飴糖及畫輿馬儀從於楮上焚而送之,謂之『送神』。」

兩廣、越南等地區亦有一說,除夕晚上到正月初一,灶君還要與諸神下凡,與人們一起過年,故除夕夜,有許多人也會祭拜灶君。

在閩南與臺灣民間信仰使用之佛祖漆上,常繪製有家堂五神,也常有灶君之圖像,民眾會將灶君與自家奉祀之神一同祭拜。另有些民眾會將灶君神位、香火、造像設於自宅廚房爐灶附近,日日奉祀。

福建馬祖地區,每到年節之前,當地民意代表等便印製灶君圖分送鄉民,鄉民多貼於廚房內,祭灶時備有豐盛食物及特別之「祭灶料」(包含芝蔴粩、紅白花生粒等甜食)。福州地區有「官三民四曲蹄五」之說法,指祭灶時間,當官人家為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百姓為廿四日,蜑民為廿五日。

本文據維基百科相關詞條及文史資料綜合整理。

國語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hl/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