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顺灵异事件手记

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4467053.html

旅顺当地,过去没啥文化,地名基本是姓氏或者是看地形,没有包含什么深远的意义。什么龙的虎的地名,基本是一些山野传说,没有啥史诗性的有如阿诗玛那样的故事。

旅顺怎么来的就不用说了。

先说区内街道。

光荣街道,是为了纪念光荣的苏联红军解放旅顺而得名光荣。

得胜街道,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取得胜利而取名。

市场街道,是因为这里过去有个天后宫,由此形成中国人的市场,位置就在现在的五十五中附近,因此叫市场街道。

登峰街道,是鼓励我区人民继续攀登新的社会主义建设高峰而得名。

如今,登峰街道和光荣街道在龙河边握手成了一家人,市场街道早就并到了得胜街道。

再说区内的地区。

白银山,是因为有了黄金山,因此就有了白银山。

老驴嘴,就是白银山伸到海里的山头,像个老驴的嘴一样,就叫老驴嘴。

老驴嘴下的海滩,过去长满了芹菜,叫做芹菜沟。

模珠街,叫做老母猪礁,就是从黄金山下往东望,海边的岩石像一只老母猪带着几个小猪玩,因此叫这名,因为上不了大席,学名模珠礁。

电岩炮台,是因为海岸边石头比较光洁,探照灯一打闪闪发光,像通电一样,因此叫电岩。

黄金山,古时候叫皇井山,皇帝派人在这里打井的山啊,时间长了就叫黄金山。

黄营子,清朝总兵黄仕林的营地嘛。

郭家甸。原来这里有一条河,在黄金山下入海,这里原来是河边的甸子,有几户姓郭的逃荒来了住在这里,就叫郭家甸,修建大坞的时候,这里成了工人居住区,最是繁华,由于工人中天津人很多,又称小天津。

旅顺分为上沟下沟,合称老旅顺。

分界点在现在的图书馆,上面就是上沟,下面当然是下沟。

以前,上沟的北界是马营后,马营就是清军将领马玉昆的营房,在现在的旅顺中学,马营后小北山,就是上沟的北段。

元宝坊,是清军存放元宝的仓库。

启新街是解放后的地名,以前是闯关东老贫民的聚集地。

菜市桥这不用说。

旅顺中学东面的小山,叫做东山。

上台子这好说,上面的台子。

赵家沟也好说,赵家人居住的沟,70年代还是生产队,90年代还有老式四合院。

迎春街这也是解放后的名。

解放前,上沟是穷苦人住的地方,下沟是富人区。

穷上沟,富下沟,吃香喝辣太阳沟。

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几年。

粮台,是清军大帅宋庆放粮的仓库所在地,这个仓库现在还有两座。

军人浴池,横山街,顺山街这都不用说,解放后的事。

军人浴池是大连第一家可以洗桑拿的浴池。

大华小学后面的山,叫小东山,小东山下那条山沟,叫猪圈沟。

医院九三路都不用说。

一所二所三所是当年海军的三个招待所,分别位于白玉山下,九三路边,民主桥派出所后面。

一场地是指军港2号门附近那个高地,二场地是指老装备部那里。

海岸桥不用说。

坝沿是指袁保龄修旅顺口的时候,用山东来的大石头垒起来的堤坝基础,现在还是,就是军港公园。

白玉山更不用说,李鸿章上山说,有黄金必有白玉,改成了白玉山。

火车站就是火车站。

解放桥就是解放桥。

将军石现在好多不知道了,这个可以多说说。

将军石的传说

旅顺过去的史料中,总提到一个地名~将军石,现在的区保单位中,也有个叫将军石的炮台,那么,将军石在哪?偶然发现,现在的将军大部分还在,位于龙河边,如图一,但以前山尖有一天然巨石,就像一个人头,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将军,战袍被海风吹起,威风凛凛地现在河边,由此得名将军石。文化大革命中,人头石被红卫兵砸掉,将军也就成了无头的将军。

太阳沟

过了龙河就是太阳沟。

因为是沙俄新建的城,因此叫新旅顺。

太阳沟咋来的?

大连市地方史研究者嵇汝广主要引用了《旅顺第二中学部旅顺高公中学部校友回忆录》中的一条注解:“宿舍前有一条河,旧名太阳沟,后又成为老村屯之称。”认为太阳沟是得名于太阳沟河。

民间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日本的国旗为太阳旗,日本殖民统治者以此把新市区命名为“太阳沟”,但这种说法也不可靠,在年的日俄战争攻防图上就标有“太阳沟堡垒”,这说明早在日本侵略者占据旅顺之前,太阳沟这个地名就已经存在了。

后来又看到一篇题为《老样子的太阳沟》的文章,作者孙熙明写道:“百余年前,太阳沟一带沟谷纵横,寥无人烟,因为这里北高南低,中间地域开阔,旭日东升时,彩霞遍地。”这个说法我小时候也听老人说过,这里北高南低,气候温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飘逸着一种太阳香的味道,因此得名太阳沟。

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深有体会,当朝阳从白玉山尖喷薄而出的时候,当夕阳在西山即将落下的时候,整个太阳沟,都是一片太阳的光辉——

无法考证了,就认为是这样得来的吧。

年,老毛子强占旅顺口。在旅顺、大连地区成立关东州,省级单位,下辖旅顺市和大连市。

刚刚在旅顺口驻扎下来的沙俄关东州副总督兼旅顺市长、陆军少将苏鲍季奇,想把李鸿章时代留下的老市街拆掉,在此基础上建设欧式的新市街。他的设想还没来得及实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私生子、亚历山大三世的兄弟阿列克谢耶夫,就来上任“关东州厅”长官了。他来旅顺后,当即否决了苏鲍季奇的方案,主张在龙河西边建造一座崭新的新城市。

当时太阳沟还只是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海边是一片未开垦过的平地,它们背山面海,正是建设新城最合适的地方。阿列克谢耶夫从他皇兄那里要了万卢布作为建市启动资金,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的巨款。

俄国设计师开始飞奔在太阳沟的土地上。

太阳沟设计的时候,大腕请不起,全是些欧美建筑学院刚毕业的大孩子,没啥太高水平,也不需要巴黎圣母院那样档次的国际级精品,也不需要上海外滩那样的大体量,基本都是各种元素捏在一起的小品,也都是些小仿品~后期的建筑,明显是仿品,比如日俄战争胜利塔~白玉塔,明显就是个德国胜利柱的变身,比如苏军胜利塔,就是个大钟楼的变身~

近几年的建筑,十里春风,蓝天下是徽派中国风,开世嘉年是高斯的房子,旅顺中学是斯坦福,幸福里是德国学院派,龙河三期是雅典风格,浪琴湾是北欧风,旅顺啥风格都有~俄国人的建城理念,是先建个广场,呈幅射状向外延展。广场的地眼,也是整个太阳沟的地眼,砸在了现在友谊塔前的位置。什么是地眼?这样说,把整个太阳沟地图做成一块铁板,你从这个位置穿一根线把他拎起来,这块铁板还是水平状。

先建广场。

当时,太阳沟有十几户渔民,靠打渔为生,集中居住在现在博物馆南红绿灯的位置。

老苏下令,快滚,没有补偿费,也不给安置,就是个滚。而且从现在的基地司令部一直到太阳沟最北面的山脚下,都是规划区,不准在这里住,爱上哪上哪。这可把老渔民们整惨了,除了会打渔,别的也不会啊,还得找个靠海能打渔的地方,农村的海边,基本让人给占了,也插不进去,这得上哪?找来找去,只能搬到现在基地司令部的南山那里。老毛子发话了,不准在平地上住,我们要修路。老渔民们只能顺着山坡搭草棚,一层层地顺山势搭上去。从山下看,层层叠叠,一共八层,这地方有了个新地名,穷八辈子。

据阿列克谢耶夫90年给沙皇的奏文中称,“这里除仅有两个小村庄以外,从无中国人居住”。奏文中所说的两个小村庄:一个是张家村,居住在现在25医院墙外河沟以西的地方;另一个是韩家村,居住在25医院墙外河沟以东的地方。奏文中说,“渡桥便为太阳沟,有几家张姓以捕鱼为生,帝俄以金钱驱移于刘家沟等处”。这里的渡桥指的是现在的解放桥,意思说,过了桥就是太阳沟。那么奏文中为什么没有提及韩家村动迁的过程呢?其原因是动迁理赔不合理,韩家村老百姓拒绝动迁,带头反抗的是“昆”字辈私塾先生,被俄国人杀害,割掉首级,用辫子悬挂在树上示众。韩氏家族被迫迁到西北面的沟里——石板桥。

也就是说,张姓去了刘家沟,韩姓去了石板桥。

太阳沟有几个地方,随着城市的变迁,即将消逝无踪。一个是石板桥。这个地方从现在恒美时装一直到下,过去称为石板桥,现在大部分是郎悦华园所在地。一个是刘家沟,就是现在龙凤山公墓的后身位置,已经实现了全村动迁。

一个是山前,就是从门诊大楼往西的山沟。

一个叫五十蹬,位于神宫大道的中段,有五十级台阶,这个地方连带附近的街区,就叫五十蹬。

还有一个地方,叫南海头,大概就是北起斯大林路,南至海边,东到体育场,西到司令部的位置,现在南海头这个名字,已经少听人说起了。

太阳沟过去部队很多,很多地名就是部队名,如25,,司令部,二团,高炮,工建处,警卫连等,过去还有个叫工程部的,是海军旅顺工程部,专门负责在老铁山打洞的,早黄了。

龙河地块其实分两部分,大市场北叫三里桥,南叫五一路。

三里桥是个村,离旅顺三里有条龙河,河上有座桥,得名三里桥。

清朝时期,龙河沿岸是个大练兵场,现在三里桥的张姓,就是随军修建练兵场的百姓,就近居住在附近,形成了三里桥村。

过去,龙河边统称三里桥工业区,是旅顺经委所属最重要的工业区,化工化肥酿造棉织汽配合金玻璃二冷,几大骨干企业都在河边,黄了多少年了。

孙家沟是以前姓孙的住的沟,以前有旅顺著名工厂砂轮厂,90年代时候砂轮厂工人坐大客上班啥情景还记得吧?

旅顺三涧堡:境内有三条河流和一个明代古城堡,得名三涧堡。街道内土城子村,因为村里有明代土城遗址而得名。下坎子村,因为村北有较高的土坎一条。许家窑村,是清初移民在这里建造了烧制陶盆的作坊而得名。长春庵,因为村内有明代古庵长春庵。

土城子机场,是日本人修建的据一个大哥回忆,当年修建机场死掉的中国劳工的尸体被埋在东泥河村山坡下面,埋的很浅,下大雨时尸体会被冲出来,下面的田地种的庄稼长的很好,但没有人吃,一般作饲料,在后夹山村(现在砖厂旁边)是机库,歼5歼6,住场飞机是轰5。

旅顺长城街道:城山上有明代长城而得名。柳树房村是因为过去柳树成荫,这里也是日俄战争旅顺攻击战中,以乃木希典为司令官的第三军司令部驻扎地。原用作第三军司令部的五间草房已于上世纪0年代被日本人整体买下搬迁到日本京都。旅顺龙头街道:因境内一座山形似龙头而得名。

大八里:到旅顺大于八里地

东北山:东北是山

盐厂村:有盐田和制盐的厂子

东鸡冠山:山上有石头像鸡冠一样,故名东鸡冠山。

望台:清叫将军台,俄国叫大鹰巢,日本意思是登高望远的台子。

大小孤山:孤零零的山

天然龙头

龙头街道的得名。

小鳖离水,小孤山水库里的小鳖山。

龙爪抓地,像不像个龙爪?百年前有道长看见了,说此地必出一品大员,后来果然出了一个。

太平大缸,像一口大缸倒扣在塔河湾里。

旅顺水师营街道:

三八里村:离旅顺八里,离水师营三里

小南村:水师营的最南面

前夹山:唐二主走到了今天水师营与土城子一带,忽然下起了大雨,盔甲都湿透了,正好看见前面有一座山,形状像个农夫的锄板,山上非常干爽,于是就把身上的盔甲卸下来进行晾晒。于是,这座山就改名叫前甲(夹)山。

寺沟村:沟里有一座感恩寺。

椅子山:山型像把椅子

龙眼泉:旅顺区内唯一的泉眼子,传说是龙三太子眼睛化成,也是北洋水师用水处,中国第一条自来水线发源地。

鹦哥石地区:山上原有一块巨石,形似鹦鹉,得名鹦哥石。旅顺双岛湾:湾中有两个小岛,故名双岛,也有说以为在这里可以最清楚地看见蛇岛和鸟岛而得名。具有修建世界级深水港的潜质。岸边山虎嘴修有观景台,海天一色,蔚为壮观。旅顺双岛湾西湖嘴:是西虎的变化音。过去这里的海岸山崖陡峭狰狞,像老虎的嘴巴,因此有山虎嘴,大虎嘴和西虎嘴等,现在这里是当地著名的海滨浴场,附近的大将军石,是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地方。旅顺双岛湾山虎嘴:

山崖陡峭狰狞像个老虎的嘴。

其他还有:

官房村:过去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台山西:大台山的西面。

山头村:村里有几座山头。

艾子口:海边礁石像艾蒿的芽子。

尹大园:过去姓尹的种地用石头给圈成圆形。

周家崴子:老周家住的四面是山的山间平地。

大甸子:海边的大草甸子

旅顺北海大潮口:北海,北边的海,大潮口是因为每年秋季北海有大潮,因此得名大潮口,据传说还有一条天龙专用道,从海边一直延伸到海底。大潮口海水浴场也是著名的海滨浴场。旅顺北海九头山:传说是九头蛇所化成的山脉,是著名的海滨浴场。旅顺北海袁家沟村:据说是袁崇焕后人聚居地,也是旅顺最著名的葡萄产地。

其它:

沙包:有个大沙包,当然是土壤沙化。

“过早了冇?”

“冇”

“走,吃碗热干面去”

看见#武汉万多家餐饮店恢复外卖#的消息,耳边似乎响起了熟悉的声音“过早了冇?”

往日街头的早点摊子烟火恣意,热气氤氲,各个摊子前都围满了食客,有人等着一碗热干面,有人盯着自己的那只面窝,还有人会捧着一块豆皮大快朵颐······满大街过早的人,吃喝行走一阵风。一想到这样的画面啊,就让人心头一暖。

虽然现在还不能上街“过早”,但我知道沉睡了许久的武汉开始苏醒了。当太阳照亮这座江与湖筑起的城市,武汉的一天开始了。

武汉的一天

从过早开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的气质有时候就是整座城市的气质。一条滚滚长江,一片波涛东湖,一个江与湖筑起的社会,讲胃口的武汉人称它为江湖,过早是武汉人每日出入江湖前的积累与酝酿。

不同于粤式的精致早茶,在武汉过早,是不带重样的美食江湖。一个“过”字听起来轻描淡写,却糅合了武汉人细腻而粗犷、实用至上的生活美学。

武汉过早杂糅大江南北,蒸煮炒煎炸一个不落,品种多,花钱少,吃的也挺好。蹲着的,站着的,坐着的,走着的,手里都端着一份人间香气,老老小小的武汉话和哧溜哧溜的吸面条声混在一起,形成了清晨最热闹的光景。正是武汉这座城的烟火气如此鲜活,人们才会如此爱她。

等到武汉醒来的那天,我想以过早的名义去看看她,把对武汉的期待通通装进胃里。

热干面

过早的精神内核

“老板,小碗下个面,中辣的两碗。”这是武汉街头早晨复读机一样的声音。如果说过早是武汉人一天的精气神,那么一口混着芝麻酱沾着葱花的热干面就是过早的灵魂。

你看,那小摊的老板从竹簸箕里抓起一把微黄油亮的碱水面条放进长柄笊篱沉入大锅的沸水里,什么时候把面焯起都在心里呢,面不能软一分,也不能硬一毫,沸水翻个几大滚,捞出来稍微在锅边停几秒沥两下,迅速一个反手就倒进了面碗里。

芝麻酱是衡量热干面好不好吃的硬核指标,一碗热干面配一勺芝麻酱,卤水、香辣的辣子油也不能少,再放点鲜绿的葱花、酸豆角、萝卜丁、香菜,还没吃就要沦陷了。

一天能吃掉万斤热干面的武汉人,对热干面爱的很直接,分毫等不得,甭管你是没刷牙洗脸的小伙亦或是个精致大妞,趁着热气将热干面迅速拌开是对热干面最起码的尊重。让每一根面条都被酱汁包裹,一口还没咽下去,就不自觉地挑好了下一口,一口气吃完一碗热干面,扔面碗抹嘴,走起路脚下仿佛都能生风。

做热干面和吃热干面的过程都像极了武汉人的性格,爽快干脆,不拖泥带水,吃过了各忙各的,东西南北飞。

牛肉粉

武汉人的侠骨柔肠

什么?武汉也吃牛肉粉吗?如有想法,请原地自罚三碗牛肉粉!

牛肉粉虽然不是武汉的名片,但在武汉的过早江湖里,牛肉粉早就撑起了半边天,自成一派。

武汉伢可能一个星期吃一次热干面,但牛肉粉可以天天吃。如果两个人牛肉粉能吃到一家店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离做朋友也不远了。

武汉的牛肉粉汤底够味,红油够辣,但吃起来滑溜软嫩,有武汉人的直爽痛快,也有武汉人的侠骨柔肠。麻辣入味软烂不碎的牛肉牛杂与韧度刚好的宽粉简直天生一对!香辣的汤头,酥软的牛肉,呼啦呼啦大口下肚,辣到头皮发麻还是停不下嘴。

豆皮

野生艺术家的锅边艺术

能让武汉人心甘情愿排队的,豆皮得站首位。豆皮的关键就是现吃现做,在大铁锅上抹一层底油,面糊摊成饼,再磕上三四个鸡蛋,只见一双大手稳稳握住大铁锅的边缘,向上用力一抄,蛋皮与糯米在空中度前空翻托马斯跳接侧身旋转三周半后以度转体平稳着陆。

码上瘦肉丁、香干丁、香菇丁,压实,最后飞撒葱花画龙点睛,师傅拿起盘子分豆皮的高光时刻令人不禁为他啪啪啪鼓掌。

你看看这金黄油亮的蛋皮包裹着晶莹剔透的糯米,脆而不焦,糯而不油,吃起来外酥里嫩,香菇丁和瘦肉丁的香气简直让人上头。

糊汤粉

江城过早的精髓

武汉紧靠长江边,一锅鱼汤熬制的糊粉才是江城早餐的精髓。“喜头鱼”是武汉人对鲫鱼的称呼,一尺多长的“喜头鱼”肉质鲜嫩,最适合制作鲜鱼糊汤粉,文火熬制七小时,时间短了汤会腥,时间长了汤就没了味道,细炖慢熬后的鱼汤,浓稠鲜香,鱼的精华全部融进了汤里。热气腾腾的鲜鱼糊汤粉,撒上各种提味的配料,鲜香柔滑,清甜可口,这样的清晨武汉人才会不觉得单调。

清晨糊汤粉的香浓和炸油条吱吱啦啦的声音,有一种令人心安的熟悉和亲切感。在武汉人眼里,糊汤粉天生要与油条搭配着吃,松脆黄香的油条蘸上糊汤粉的汤汁,吃起来爽口不油腻,即使在三伏天,武汉人也能顶着一头汗一口气吃完。

油饼包烧梅

一口吃撑的过早花样

油饼吃过冇?烧梅吃过冇?油饼包烧梅吃过冇?

武汉人有种把繁杂的万千世事都咀嚼成恨不得撑爆肚皮的过早花样的本领,不信?油饼包烧梅你试试?

小摊的阿姨抬手就把老面制成的面团扔进油锅里,油花溅起,铁夹子来回翻个几次,等到外表金黄膨胀趁热捞起来切开,用老面制作的油饼薄且脆,用筷子夹起热腾腾的烧梅放进肥嘟嘟的油饼肚里,手里捧着热乎油香的油饼包烧梅感觉就像捧着全世界。

包烧梅的油饼会比单独炸的薄脆,所以得趁热吃,捧到嘴边还没入口,一股浓香的胡椒味就惹的人吞口水。一口下去,油饼的酥脆加上鲜糯多汁的烧卖,肉粒混合着香菇和糯米,那油香油香的感觉让人有点想大声来一句:我愿意!

糯米包油条

学生时代的标配

糯米吃过冇?油条吃过冇?糯米包油条吃过冇?

现在的糯米包油条不像以前在街边见的那么多了,也难说出谁家的最好吃,反正以前最好吃的就是校门口那家,上下学先来个糯米包油条那是学生时代的标配。

糯米包油条的做法就是字面意思,舀一勺糯米碾平,一层绵糖粉撒匀,一勺芝麻调料粉撒匀,再铺一层糖粉,油条撕段,按在糯米中间,湿润不黏的白布一卷,用力捏握成形,香黏的糯米裹上酥脆的油条,撒上白糖和花生碎是甜味,加入肉松咸菜紫菜土豆丝的咸味。吃久了,小摊的阿姨都能给学生分出个咸甜派系。

面窝

泪流满面的酥、脆、软

武汉人吃早饭绝不会只有一种,有吃有喝、有干有汤才像样。而面窝,就是武汉吃任何早饭的万年绝配。油条别处也有,但面窝就只有在武汉才最好吃。

将米磨成浆,加盐、胡椒、味精、姜末、葱调味调成糊,装进一个中心凸起的铁勺里放在油锅里炸就做成了酥脆的面窝,炸得外脆内软,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最精贵的就是啃完外圈后剩下里面的一层脆壳。要是师傅炸的时候不小心把脆壳敲掉了,放在武汉人上学的小时候,这一天都要过不好了。

蛋酒

热干面的神仙伴侣

很多人吃过热干面都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很干,单吃当然干啦!地道武汉人吃热干面,一定要就一碗蛋酒或者糊米酒才算绝配。

鲜鸡蛋打散,滚滚的沸水一冲,加上湖北的孝感米酒拌点糖,就是武汉人最钟爱的蛋酒,一种“过早”饮料。蛋酒香浓可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极佳,酒气不重,配着热干面,面窝,吃得开胃又舒坦。芝麻酱和面条在嘴里浓稠糊住的时候来一口蛋酒,清甜解腻满口酱香,淡淡的酒糟味才是点睛之笔。

这些不过是武汉过早江湖里的一份子,你要真问一个武汉人,过早都吃啥,三十天不重样是起步算法。

不过曾经每天太阳升起后大街小巷白烟缭绕、香气四溢的景象已经变幻成了安静许久的街道。好像过了一个很长很长的黑夜,当太阳再次升起,我似乎又看见了街边早点铺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武汉醒了,过早是这座城市熟悉又热闹的开场。

今年,你会以过早之名去一次武汉吗?

-end-

今年,你会以过早之名去一次武汉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hl/68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