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小年期间汉族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汉族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Happyoffyear祭灶神吃灶糖包饺子
祭灶神
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面写在"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用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
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吃灶糖
农历小年,按照传统,小年要吃灶糖。小年为什么吃灶糖?众说纷纭,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也就是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做年度述职报告的日子,玉皇大帝会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送灶的祭品,古时有一个高规格的配置,就是“黄羊祭灶”。有人认为这是杀羊来献祭,但也有人说所谓“黄羊”其实是“黄犬”。不管怎样,这种“高配”后世已不盛行,民间最普遍的祭品是鲁迅文中所说的“胶牙饧”,也就是“灶糖”。
灶糖是什么?《礼记》中记载:“枣、栗、饴、蜜以甘之”,这反映了我国在夏、商、周时期获得甜味的四种来源。饴也就是用麦芽制成的糖浆。灶糖就是饴糖。
灶糖是用麦芽糖来做的,有抽为长条形的“关东糖”,也有拉制成扁圆形的“糖瓜”,但无论形状如何,都是“盘中有饴凝作脂,愿神口舌甘如饴”,希望灶神食用之后,上天说的全都是甜言蜜语。当然,也可以用火把糖融化,直接涂在灶神嘴上把嘴粘住,让他一句坏话也讲不出来。如果这还不够,也可像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所说的那样,“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让灶神酒饱饭足,醉醺醺地上天去,莫要议论人间是非呐,最好还能带些天上的赏赐回来。送灶的祭品有着丰富的地域性。江南地区的人们送灶时,会供上糯米团子或赤豆糯米饭之类,总之都是些能甜掉牙、粘住嘴的东西。上海人还喜欢用荸荠、茨菰,荸荠形似元宝而带着福气,“茨菰”用上海话说起来好像“是个”,灶君吃了,口中只需“是个、是个”地应承着便好,坏事就统统丢一边不会被提及了。
灶神与人日日相处最为亲近,所以人们尊敬他,但又忍不住要调侃或戏弄他,人们也把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喜好投射在他的身上。所以,这样想来,这位萌萌哒、爱吃糖的灶君,到了现代,会不会也爱上甜甜的巧克力球呢?
包饺子
小年这一天,在北方,也有吃饺子的习俗。话说北方的每个节日几乎都会有饺子的身影哦。小年夜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的饺子是做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药物用来治病。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小年这一天除了吃饺子外,有的地区还有吃火烧、吃年糕的年俗。
关于腊月二十三小年,我们来看看百花中学的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
腊月二十三为大家拉开了春节的序幕。从小年这一天开始,每天一个主题,每天都有不同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