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患者的面部皮肤对外部刺激具有易感性,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等主观症状都表明玫瑰痤疮患者皮肤高度敏感。有研究证实,两种玫瑰痤疮亚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和丘疹脓疱型)患者面部中央区出现的皮肤敏感与表皮屏障受损有关,同时经表皮失水量增加。说明在治疗玫瑰痤疮时需要同时考虑皮肤屏障的修复问题,以缓解患者的不适感。皮肤干燥和鳞屑在玫瑰痤疮患者中并不罕见,使用保湿霜对玫瑰痤疮患者是有意义的。保湿霜可能在玫瑰痤疮患者的局部治疗中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有证据表明,正确选择洁面产品、适当的清洁方法和保湿霜都可以有效控制玫瑰痤疮患者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如红斑、干燥、鳞屑、针刺感、烧灼感和瘙痒)。
该研究针对轻至中度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亚型2)患者展开,评估保湿霜对玫瑰痤疮患者面部出现的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症状的改善效果,同时观察定期使用保湿霜对上述症状的缓解情况。
一、材料和方法该研究在美国进行,4名皮肤科医生招募了名18岁以上能够定期随访的志愿者参加,均为轻至中度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亚型2)且伴有面部红斑的患者。志愿者使用指定的护肤品和外用处方药,接受皮肤清洁、面部保湿霜和外用药使用方法指导。
研究第1天上午(治疗前),记录志愿者红斑和炎性皮损及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严重程度和频率并打分,记录年龄、性别、种族、皮肤类型和曾使用的洁面乳和保湿霜。随后,给志愿者提供15%壬二酸(AzA)凝胶、指定的洁面乳和面部保湿霜,每日早晚各1次,遵照下列使用步骤连续使用7d:用指定洁肤乳温和清洗面部,轻轻擦干后,整个面部均匀涂抹15%AzA凝胶,然后仅在右侧面部涂抹指定保湿霜。分别记录左侧和右侧面部出现的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严重程度(0=无感觉、1=轻度、2=中度、3=重度)及持续时间(min)并进行评分,分别于每日上、下午记录上述信息。
每次随访均记录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瘙痒情况并打分,计算平均值,得出一个累加症状评分(CSS)。因为这些感觉主观性强,志愿者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因此CSS可以对面部不适感进行整体测量。为了解症状严重程度的趋势,在7d的研究期中,上、下午都要计算面部每侧的CSS平均值。这里不进行CSS平均值的统计学分析,而是用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对单独的CSS进行两两比较,包括:(1)每位志愿者每侧面部治疗前(第1天上午)和治疗后(第7天下午)打分值;(2)治疗后每位志愿者面部左侧与右侧的打分值。详细的数据统计分析请参考原文。
二、结果治疗前志愿者皮肤特点记录:78人在治疗前经常出现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或伴有瘙痒症状。有瘙痒症状志愿者所占比例最大(53%,54/),其中13%(7/54)描述为“严重瘙痒”。其次,较常出现的症状是烧灼感和针刺感,都是45名(45/)。在45名主诉有烧灼感的志愿者中,11人表示每天出现,19人描述为中度或重度。出现刺痛感的志愿者较少(38人)且出现频率也最低,只有5名(13%)志愿者每天出现刺痛感,31名志愿者将刺痛感描述为轻度。
所有志愿者治疗前其左右面部的分值均相似,7d后左右面部的评分都有降低,使用保湿霜的右侧评分整体下降更明显。与治疗前的CSS相比较,使用保湿霜一侧面部在治疗后的CSS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而未使用保湿霜的一侧则无统计学意义。使用保湿霜侧CSS也显著低于未使用保湿霜侧(P=0.)。
左右面部的平均症状持续时间在研究的第1天就表现出了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有1名志愿者报告其面部左侧出现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了1h,这是个异常值。在参数或非参数检验时,这些差异没有显著性。从研究第2天直至研究结束,两个方案的平均症状持续时间范围均在7~9min。
三、结论该研究提示,与单独外用处方药比较,联合使用保湿霜能够更好地改善和缓解玫瑰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的症状。两种方案治疗前的分值相当,相比单独外用处方药的方案,CSS在使用保湿霜的方案中显著降低(P=0.)。
考虑到玫瑰痤疮患者可能存在皮肤敏感的问题(可能至少部分与表皮屏障功能受损有关),与此同时,皮肤的含水量对维持表皮屏障完整十分关键。因此,该研究认为保湿霜能够改善玫瑰痤疮患者面部主观症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角质层屏障的修复。
综上,玫瑰痤疮患者在进行外用药治疗的同时坚持使用保湿霜,能够显著降低患者面部整体的不适感(如针刺感、烧灼感、刺痛感和/或瘙痒)。
[原文摘自DelRossoJQ.Theuseofmoisturizersasaninteg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