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疗法
酒渣鼻
概述酒渣鼻,又称“酒糟鼻”“赤鼻”“玫瑰痤疮”“红鼻子”“红鼻头”,是发于鼻部的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其表现为外鼻皮肤发红,以鼻尖最为明显。酒渣鼻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该病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认为可能的因素包括局部血管舒缩神经失调,毛囊虫及局部反复感染,使用辛辣食物、饮酒、冷热刺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内分泌功能障碍等。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酒渣鼻发生于鼻部或鼻周,按部位辨证属肺、胃部,发病原因多由于肺热受风或热盛生风所致,亦可为肝郁气滞,或经络受瘀血阻滞所致。酒渣鼻与热、瘀、毒邪有关,脏腑多与肺、胃、肝、肾有关。
治疗
体穴处方:
主穴:印堂、迎香、地仓、合谷。
配穴:
(1)血热熏肺型:曲池、大椎。
(2)肺胃热盛型:肺俞、脾俞、胃俞、内庭。
(3)气血瘀滞型:肝俞、膈俞、血海、太冲。
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大椎:在脊柱区,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肺俞:在脊柱区,第3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膈俞: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肝俞:在脊柱区,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脾俞: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曲池:在肘区,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血海:在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
太冲: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内庭: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耳穴处方:
处方一:胃、肾上腺、内分泌。
处方二:肺、脾、外鼻。
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
内分泌:在屏间切迹内,耳甲腔的底部,即耳甲18区。
肺:在心、气管区周围处,即耳甲14区。
脾:在BD线下方,耳甲腔的后上方,即耳甲13区。
注: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设交点为D点;设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的中、后1/3交界处为B点。
外鼻:在耳屏外侧面中部,即耳屏1、2区之间。
穴位常规消毒后,将已消毒的皮内针对准所选穴位皮肤上,用脱敏胶布固定,将胶布压好以确保黏附稳妥。每日按压3次,每次1~3分钟,每周行2~3次治疗,每2次治疗间隔1天。
周丹
周丹,女,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天津市“”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任中国针灸学会皮内针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针灸学》的教学工作,曾赴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从事对外中医针灸教学。研究方向为经络腧穴特异性和井穴刺络放血效应与机制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图解皮内针疗法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入门丛书本书重点突出皮内针的临床操作技术及相关知识。全书图文并茂,更配以操作视频,适于广大针灸推拿临床工作者、爱好中医传统疗法的医疗工作者、基层大夫、各级诊所大夫及中医爱好者参考使用。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图解皮内针疗法》(周丹,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