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中的《风味原产地·甘肃》不出意外地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话题热潮。无论《风味原产地》还是《风味人间》,陈晓卿团队带给我们的从来都不止是某一种美食,而是一桌热气腾腾、滋味万千的人间盛宴。
在创作了多部风靡全国的纪录片后,陈晓卿的名字渐渐被人所熟知。三年前,他创立北京稻来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于是,除了纪录片导演、制作人,陈晓卿又多了几个新头衔: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稻来纪录片实验室负责人。目前正在热播的《风味原产地·甘肃》,就是陈晓卿团队的“风味原产地”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一反前两季聚焦南方美食的路线,这次他引领大家深入中国内陆,通过探索“甘肃”这一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的饮食文化,并且打破人们对于甘肃的常规印象。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人物摄影:陈东宇
01
#风味需在人间寻
而半年热播的《风味人间》也是稻来纪录片实验室的重头戏之一。据陈晓卿介绍,“风味”一词源自于风土,“人间”二字则包含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风味人间”四个字代表了陈晓卿的美食观和创作观。
《寻味东莞》花絮
“年到年那段时间,我开始对‘风土’这个词特别感兴趣,它其中包含土地、气候、作物品种等等,代表着一个地方特有的气质,非常迷人。后来,我决定以风土做为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在陈晓卿看来,风土是一个客体,加上人这个主体之后就诞生了风味,风味中有自然地理,也有人文历史;人间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食物,食物也在一定层面上塑造了人类。于是,在《风味人间》的创作中,陈晓卿及其团队刻意不去强调珍稀的食材和高超的烹饪技巧,而是选择表现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呈现一日三餐的人间烟火气。
据陈晓卿介绍,《风味人间》第一季结束后,他和团队足足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打磨第二季。他的做事态度认真而严格,非常注重前期的调研工作。“假设一季节目要拍摄天,调研一般就会大于天,甚至是天或者更多。很多东西要去不同的地方找,而且需要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以第二集《螃蟹横行记》为例,通过镜头,观众除了看到中国的各种螃蟹外,还看到北极圈内清甜鲜美的帝王蟹、威尼斯特定季节才能吃到的软壳蟹,以及美国切萨皮克湾蓝蟹……虽然这些内容被凝缩在短短几十分钟之内,但在准备过程中,陈晓卿和导演组阅读了上百万字的书籍,光是笔记就做了十几万字。“全世界蟹的种类有几千种,中国的蟹也有多种,不单每个品种名称不同,有些蟹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名字也不同,研究起来相当复杂。但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不断地求知解惑。
从上至下:佤族人捡溪蟹、挪威极夜捕蟹、
金景丽教女儿认蟹、帝王蟹、黄油蟹
拍摄过程面临的则是另一种挑战。在《甜蜜缥缈录》中,为了拍摄尼泊尔蜂蜜猎人在悬崖上采蜜的故事,摄制组在路途中几经辗转,三天才到达目的地。最后因无路进山,大家扛着设备步行了很久。拍摄中,摄影师吊在米高的悬崖上,透过沉重的隔离服操作机器,突破各种困境,终于拍到蜂蜜猎人泰克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获得蜂蜜的艰辛过程。而有时,即使已经经过精心的准备,但一些在特定时节出现的食材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被拍摄。据介绍,为了拍摄台湾渔民采收飞鱼卵的情节,摄制组在当地足足等了一个多月,但因气候反常,鱼群并没有如约出现。
蜂蜜猎人泰克在悬崖上获得的蜂蜜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很多环节并不是人力可以控制的。对于陈晓卿来讲,需要做的是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做到极致。最终,他们走遍全球五大洲,记录下2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种风味美食。不仅世界不同地区极具个性的美食让人胃口大开,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也让人动容。在年这个无法出行的春夏,这部纪录片给观众带来了难得的慰藉。
纪录片中的各国人民
02
#美食,无问西东
从尼泊尔的崖蜜到中国苏州、扬州的甜品,从秘鲁用土豆制成的佳肴到中国北方的粉条,《风味人间》第二季呈现了“食物与人在地理、人文、生活方式不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奇妙联系”。这是陈晓卿刻意让中西美食以巧妙的方式进行的碰撞,这也是不同以往的突破性尝试。
《风味人间》记录扬州双绝:翡翠烧麦
“当前,世界割裂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的,国家和国家之间、信仰和信仰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争执。但是,不同的民族很可能会喜欢同一种食物,食物是沟通不同文化和不同族群之间最好的信使。”所以,陈晓卿和团队从具象的食物出发,在中西方不同国家的同类事物中看差异、看背后的生活。
例如,在《甜蜜缥缈录》中,有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热烈豪放的甜品巴克拉瓦,也有苏州人爱吃的清甜婉约的鸡头米;有扬州层层甜蜜的千层油糕,还有四川青城山以猪油与红糖打造的甜烧白……大家都爱吃甜,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会将特有的在地物产,融合当地人的性情和喜好去塑造甜。而在《螃蟹横行记》里,同样可以在拆蟹的方式中看出美国人的豪放,以及日本人追求极致的性格特征。
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千层油糕、马全林夫妇采摘鸡头米、甜品巴克拉瓦、甜烧白
有意思的是,在影片的一些细节中,你也能看到相隔万里的两个民族之间的共性:当中国黑龙江的制粉人用纯手工的方式漏好土豆粉,因工作完成而展露笑容时,在南美,制作冻干土豆的秘鲁人同样在因劳动而感到喜悦,并对未来充满相似的期许。你会发现,无论相隔多远,人类的普遍情感永远是相通的。
陈晓卿在《寻味东莞》拍摄地
03
#有根的食物
陈晓卿曾经说过,有根的食物才有生命。在他看来,大多数食物的在地性都很强。“一方面是现实意义上,很多东西都运输不出来,比如好吃的猕猴桃肯定要在树下吃,远程运输过来的必然是半生的。另外,从人文意义上来说,这个地球最美好的地方在于‘不一样’。一种食物和当地人的思维、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这种参差多态才是美妙的。”陈晓卿团队创作的《风味原产地》和《寻味东莞》都是在这种思考下诞生的、根植于在地文化的美食纪录片。
其中,《风味原产地·潮汕》是在流媒体平台Netflix上线的第一部完全由中国团队制作的系列纪录片。对于潮汕美食,陈晓卿有着特别的情感。“潮汕地区流传了很多中华美食的传统样式,因为它过去相对闭塞,很多传统的东西才得以保留,比如潮汕的生腌,就是一种留存至今的非常传统的烹饪方式。而且,在潮汕人的食物中,你还可以探寻到潮汕人的迁徙、生根和繁衍的足迹,以及他们身上独特的性格特征。在中原地区,很多传统的东西现在反而找不到了。我更愿意去用镜头留住一些快要失传的东西,这也是纪录片的意义之一。”不久前刚刚收官的《寻味东莞》则围绕东莞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展开,以纪录片的形式展现东莞人餐桌上饮食文化的传承与改变。“这里人们餐桌上的变与不变,正如客家人生长在东莞这片土地上,既保留了自我又接受了新的文化。”
从上至下:客家宴席、七彩龙须东星斑
在拍了如此丰富的世界各地的美食之后,有没有哪种美食是你绝对不会去拍的?陈晓卿的答案是,不拍濒临灭绝的物种,同时尽量少拍不健康的食物。
我觉得,所有拍美食纪录片的人都应该先去更多地了解这个星球,这个星球的自然地理能够承载多少,每一天、每个单位时间里面消失的地球生物有多少。知道这些,才会一直有可持续的、一直可以被记录的美食。
陈晓卿和团队制作的美食纪录片,你最爱哪部?
其中哪个情节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和互动。
采访/撰文:苏欣
人物摄影:陈东宇
妆发:田淼
服装:宋欣颖
拍摄场地:LumiFaculty
新媒体设计:Rina
原文来自《Noblesse望》年8月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