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寄生虫》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韩国电影《寄生虫》获得了多项好斯卡奖项,很火。
剧情离奇但不复杂。讲了一个贫穷的四口之家如何为了活得更加体面,如何一步步混入富人之家的故事。
电影镜头多次彰显了穷与富的差距:富人活得富丽堂皇,穷人过得水深火热。
但是富人并没有为富不仁,不是《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也不是《收租院》中的刘文彩。
相反,富人夫妻恩爱,儿女可人,对司机、佣人也很大方,似乎善良单纯,没有让人仇恨的理由。
倒是两家穷人之间为了争夺宿主互相倾轧,似乎贪得无厌。
穷人是富人体内的寄生虫?
这也许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个方面。
导演想要表达可能还有另一个方面。
影片中富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穷人们为他们提供饭菜、饮食、生活必需品,提供一切的劳动,包括孩子们的教育。
富人似乎也是寄生虫,寄生于穷人的劳动果实之中。
究竟谁是寄生虫?
穷人和富人互相寄生,彼此需要。
既然彼此需要,就不要彼此仇恨,共同走向毁灭,而是要寻求一条走向“共生”的道路。
这也许才是导演真正要表达的。
二、为什么会有仇富情节?
仇富,应该是人类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面相。《圣经》中说,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中国传统文化也认为为富往往不仁。
自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仇富心理找到了逻辑缜密的理论。富人之所以富有,因为他们榨取了穷人的剩余价值。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被富人或明或暗地敲骨吸髓。
但关键是只要是由人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上总会有富人和穷人。“均贫富”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从来没有长时间的实现过。
之所以人分穷富,最初的原因来源于“天赋”的不同,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拥有何种能力,并不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大自然的随机分配。而天赋的分配并不是平均化的,有上智、有下愚、也有中人。
遥想人猿相揖别后的初民社会,人们的生活用品取自自然界,采摘、打猎是他们维系生活的方式。所以有采摘、打猎天赋的人就慢慢获得了比欠缺这些能力的人更多的财富。第一代穷人和富人就出现了。
这时的富人可以称为”天赋型富人“,这时的穷人可以称为”天赋型穷人“。
有了穷富的分化,就有了阶级。有了阶级就有了维护阶级财富的权力。
自从有了权力之后,穷富的差别就不仅仅因为天赋。
第一代基于天赋的富人总是想通过权力把自己所得的财富遗传下去,不但自己锦衣玉食,而且还要自己的子孙永享荣华。
但是天赋分配的随机性,决定了“龙种”有可能变成“跳蚤”。“跳蚤”之所以还享有荣华,完全是因为继承了祖上的权力,生活在祖荫下,他们才不配财,德不配位。这些人可以称为”制度性富人“。
拥有权力的跳蚤式“制度性富人”总是不择手段、吃相难看,他们垄断了成为富人的机会,使虽有才能但是没有祖荫的穷人失去了改换门庭的机会。于是产生了“制度性的穷人“。
”制度性穷人”仇恨“制度性富人“,因为”制度性富人“是真正的”制度性穷人“体内的寄生虫,穷和富水火不容。
这就是仇富心理产生的根源。仇富的穷人总是想打破笼罩在自己身上的制度性枷锁,因而暴力革命就发生了。
穷人打碎了自己身上的枷锁,自己变成了富人,建立起了维护自己财富的制度,又把其他人踩在脚下。
历史总是在穷富的仇恨和暴力斗争中循环往复。
和谐的社会的应该是穷人富人都满意,穷富共生的社会。但是这样的社会如何建立?
张进德老师的《简明刑事诉讼法八讲》已经讲完了第一讲和第二讲。帆哥的《通俗法理学八讲》讲义今日上传,20日晚开讲。
1.张进德《简明刑事诉讼法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