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客家粄食中,老鼠粄可谓是名称最多的一种了吧。首先必须要澄清的一点是,老鼠粄和老鼠没有丝毫的联系,如果非说有,无非就是它的外形酷似小白鼠的尾巴,所以有的地方也称老鼠粄为“老鼠尾”。
现代社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要说鼠肉食品了,光是名字中沾上一个“鼠”字,就会令不少人闻之作呕。老鼠粄虽然可口,但“老鼠粄”这个名字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到了高级一点的茶楼饭店,它便摇身一变,堂而皇之地叫做“珍珠粄”了——因为珍珠白嘛,而且白得很高级。据说,“珍珠粄”的美名,出自近现代作家杜埃(-)。
老鼠粄的不同称谓不同地方对老鼠粄的称谓不尽相同:
台湾六堆客家地区,老鼠粄叫做“米筛”;
滨海客家地区,如香港、深圳一带,老鼠粄叫做“银针粉”;
到了潮汕地区,老鼠粄则被唤作“尖米丸”;
到了珠三角,估计会被视为短小版的“濑粉”。
老鼠粄的吃法主要有三种:一、煮;二、醃;三、炒。哪一种吃法最好因人因时而异,但要问哪里的老鼠粄最正宗,大多数梅州的回答都会指向大埔,尤其是西河镇的老鼠粄,远近闻名。据说,老鼠粄就是西河人发明的。
和名称多相类似的另一个特点是,老鼠粄的身份很暧昧,你可以说它是小吃,也可以认为它是主食。但不论是什么,也不管怎么吃,吃老鼠粄的时候,个人认为,胡椒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一份老鼠粄没有胡椒,那就好比是咸菜牛肉汤里没有酒糟,炒香螺里没有放金不换(九层塔)一样——你说它们是主菜吗不是,但少了它们就是无趣。
来源:老米鴿
编辑:文瑜宝君
审核:梁威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