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灶饼、米斋、芋头糕……年岁将近,本该是采购年味的时候;疫情当前,你的餐桌茶几斗柜,还留有几分福建人的味道?
衣不如新,食不如故,不想被爸爸妈妈念叨吃太少没年味,就从买年味开始红红火火吧!我们盘点了闽东记忆中最热门的八大年味以及这些年味背后的故事,看看你家都有吗?
iii
「以前有大宅院,家没有分出去的时候,才有大的宴席;现在场地改革了,都没有在一起吃的。我爸以前是厨师,排骨一条一条拿去炸,今天吃饭有客人来,抓一把排骨,糖醋搓一下,就可以上桌了。过去吃的东西,现在感觉吃不到。」
iii
「油炸的可以放好几天,三十晚上会炸很多。厂里过年分肉,我分到瘦肉就去和别人换条肉(就是五花肉)。条肉很肥,别人不喜欢吃,喜欢猪的大腿肉,瘦肉多。有钱人可以买瘦肉、排骨,但我们家里穷,一家四口只有我有肉票,所以就把腿肉换成条肉。那时候条肉上面是有骨头的,就是软排。同样的肉票,我们家一般不要腿肉去买条肉,因为条肉可以多买,比如一斤腿肉可以买一斤半条肉。一斤条肉可以做好几碗菜。上面的骨头可以做排骨,第二层的瘦肉可以包肉燕,第三层是肥肉,第四层还是瘦肉,这两层可以做荔枝肉、米粉肉。最后一层肥肉可以包了面粉拿去油炸。猪皮可以另外拿出来,挂着晾,干了之后可以炸着吃、做汤。有时会买项骨头,也是有骨头有肉的。要是不动这个脑筋,买一两斤肉过年不够炒的。福州人不吃牛肉,因为牛是大的畜生,吃了老天会惩罚你,也因为福州以前很多信佛教的人。」
iii
「你知不知道那种『米zēi(音)』(福州方言字写作『米斋』),就是红红的一块中间有个点,外面是糯米和米粉配比之后做成的皮,用木头刻的印印在上面,红红的,印的图案有圆的、有梅花形的、有一头鸟之类的。中间是糯米蒸完以后搓成的糯米丸子,下面用棕叶铺着,放在一块蒸好了过年吃。」
iii
「以前除夕前两天做红团,糯米煮的,比干饭还硬,圆圆的。放在糯米做的皮里,像水饺皮那样的皮,包一下放在一个模具里印,花样有两个小孩子的,也有一朵花的,各种各样的。红团嘛,福州这里也有。」
iii
「福橘福橘,有福有吉利。但以前很少,是到涵江去买福州的橘子,我们山区水果很少。橘子很贵啊,谁有钱啰?富人家去买一点,请天地请祖宗。以前水果品种很少,有梨啊,但从来没有苹果。后来也有了大的柚子、甘蔗、柿子、桃子。」
iii
「过去我们做剁椒鱼头,对鱼有讲究,一定要红鲢鱼,白鲢的都不行,红鲢的大,而且没有腥味。这个剁椒跟普通那种辣椒也不一样,它不是用切的,过去是用那种大铲子,一抓一大把,放在一块捣,捣碎了用盐腌着,这才叫剁椒。做好了以后分装起来,放一点酒就不会坏,之后做好了鱼头,往上面淋上剁椒,红红的很喜气。」
iii
「现在人年夜饭都炸黄瓜鱼,不可少。以前你爷爷过年是炸非常大的鱼,炸糟鳗,或者很大很大的草鱼。初十开始煮酒糟,把炸鱼拿来腌,腌三五天就可以吃了。现在过年都吃不到过去这种口味。年前都会准备很多很多食物,萝卜糕、芋泥、八宝饭、番鸭汤一整锅,一整个春节都可以吃。春节就不煮饭,吃三十晚上剩的,或者备的卤货,这样一整年都不会很忙。」
iii
「过去都吃炸鱼炸肉,炸的可以放好几天。炸鱼片,草鱼买回来,鱼头煮掉,中间切成一片一片油炸,炸了一箩放那里,有客人来了抓一点,可以吃到初十,如果是卤的可以吃到十五。」
iii
「我爸会自己蒸年糕,把水分压掉,变成干粉,平铺在蒸笼里。烧的是柴火灶,蒸笼蒸上去,从九点蒸到半夜十二点。小时候我会偷偷到厨房,把年糕顶上的红枣抠下来吃,留下好几个洞。
年糕吃到正月十五,当时整座楼只有我爸会做。他年纪大了以后,做不动了,我哥不想学,我就说以后我来做。但我爸说蒸年糕传男不传女,因为蒸年糕要花很多力气,女孩子没有力气,现在就失传了。」
iii
「正月十五我们元宵吃得很少,包元宵要糯米,买糯米需要票,没有票就买不到。大部分是年糕拿去煮汤,有白年糕红年糕,外省就不一定有。年糕过年是供应的,一家一小笼年糕。红年糕加的红糖,寓意红红火火,好看,但白年糕更甜。」
iii
「福州传统家庭有小年供灶神的习俗,腊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一般用福橘、年糖年饼,希望把灶王爷嘴巴抹得甜甜的,到上天去汇报,多讲点好话,来年保佑这家人,大年三十再把灶王爷请回来。」
iii
「这个六角、八角盒子总是会在做完卫生以后出现,里面有寸枣、红纸包、马酪、话梅、花生这些。一般过年的时候家里会买一些对联、福字、窗花,这些小年就要准备了,从农贸市场、龙峰里、台江那边的市场买。奶奶年轻的时候会买一个干净的扫把,从吊顶上开始刷扫。这些灶糖灶饼我现在都不爱吃,因为它们一定要甜腻腻的,据说是用来贿赂玉皇大帝的使者,腻住他们的嘴,让他们说好话。」
iii
「『祭灶送神』是莆田过年的开端,农历腊月二十三那天,家家户户给灶君准备五果甘蔗之类,让灶君『上天圆好事』。传说灶君上天坐的车就是用甘蔗做轱辘!祭灶不能有荤菜。为什么呢?因为灶君是玉皇大帝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好色被赶下来看各家各户的厨灶。给素菜是为了让玉皇大帝看到灶君安分守己,没有向老百姓要大鱼大肉。正月初三灶君『下天示吉祥』,我们就『接神』,这时候就有荤菜。而且老百姓考虑灶君在路上走不动了、不会按时回来,所以供的菜要到第二天才收起来。」
iii
「二十四那天就是吃年糖年饼了,甘蔗、花生、荸荠,都是老人家喜欢吃的。解放以前,年糖年饼里有种糖果,透明的,样子有金元宝、四方形的小盘子,非常漂亮、非常好吃。现在超市的年糖年饼都是统一做的,以前各家不一样。我们家是凭票供应,花样很多,有炸糕(就是沙琪玛)、米糕、花生酥、炒米花、金钱饼(撒了芝麻一粒粒的)……那时候的比现在好吃,甜味也不一样,不粘,很爽口。」
iii
「过去平常不怎么吃鱼丸,过年会吃。两个鱼丸一毛钱,卖鱼丸的会用一个碗放调羹,『当当当』地敲。那时候的鱼丸当然好吃啰,那是真的鱼丸。以前做鱼丸,把鳗鱼皮和骨头剃掉,肉剁成细细的肉膏,放在小腿那么高的缸里。瓷缸里面的壁是粗的,细的会打滑,打不散。大概一斤鱼肉搁三四两的地瓜粉、三钱的盐巴、三四两水,地瓜粉研得细细的,先用手『咚咚咚』地拌匀了。有个凳子,中间钻个窟窿,插个柄,柄底下放木板,弯成缸里面的形状,放进缸里。柄上面做个用来摇动的把手,就开始『卜咚卜咚』地摇,挺累的,最后就跟米浆一样。有个做鱼丸的瓢,半球形的,舀一勺浆放在手上,大拇哥一抓就一个了,放在水里就浮起来,会浮起来的鱼丸比较脆。然后用冷水煮鱼丸,就可以吃了。」
iii
「年夜饭一定要有一道太平燕,里面是鱼丸、肉燕、鸭蛋,『鸭卵』就是『压乱』嘛,吃了平平安安。我们家一般是每个人要吃两个鸭蛋,我知道有的人觉得吃两个太多,就开始用鹌鹑蛋做太平燕,也很『安全』。初一的早上一定要吃一碗鸡汤泡线面,放两个鸭蛋,是太平面,过生日的时候也吃,放一整条的菠菜,平安。」
iii
「初一吃线面,意味着长寿。面上放各种各样的料,黄花菜咯,香菇木耳咯。初一不吃荤菜,因为刚刚开年吃荤菜,农村觉得不好,所以那天早晨要吃素的,『吃斋』。我们现在还这样。」
年轻人说年味越来越淡了,中老年人说现在都吃不到以前的年味,年味好像是一个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印象。疫情当下,无论你是在家过年的幸运儿,还是留守他乡的望家游子,心里一定都有你最想念的年味。
加入茉莉留声机互动群,
一起聊聊你的福建年味图鉴吧!
期待在讨论区/读者群看见大家的故事!
-END-
-备注「读者」进入读者群交流-
-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口述历史社区-
策划与文字|何翰鹏陈启玫卓 迅
排版|张凯琳林泺璎
图片|林泺璎林若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