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食话大话桂林米粉

大话桂林米粉

排骨

  如果您游桂林没吃过桂林米粉,那您还不算完全了解桂林。

  桂林兴安县从年起已举办多届桂林米粉节。目前桂林米粉已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桂林的百年米粉老店目前仍有一家,多种有关桂林米粉“身世”的传说还在民间流传着。最初,流传者说信不信由你,接着他们又搬出了《周礼》《释名》《齐民要术》等文献依据。

  桂林人吃米粉为什么喜欢蹲在路边?师出同门的桂林米粉为何口味有差异?有一两千年历史的桂林米粉如今为何还是小家碧玉?带着这些疑问,笔者于年春节期间到桂林作了采访。

01

吃粉姿势

蹲街有秦汉遗风

  春节期间,桂林很多米粉店都停业休假,只有桂林汽车站、火车站一带的米粉店照常营业。原因自然是明显的,外地人来桂林吃不到桂林米粉,那是多么遗憾的事。

  老桂林人都知道,离汽车站、火车站越近的米粉店,一般所出米粉的味道会偏离“轨道”一些,不那么地道。不过,现在一些品牌店开始“包围”汽车站、火车站,格局有了变化。桂林一些知名品牌如老顽童米粉、红鼻子米粉、和记米粉就在离汽车站、火车站不远的街巷里设有“根据地”,春节期间生意不错。

  林灏经营的红鼻子米粉店在桂林雉山路,外地人下火车或者汽车后,走几百米就到了。

  1月29日是正月初四,下午4时,笔者来到林灏经营的这家粉店,却被告知“没米粉了”。当笔者表明采访来意时,林灏说,当天店内的最后一碗米粉刚刚卖掉。

  在这一时间段卖完米粉的,还有桂林民主路、桂林古南门等位置的多家桂林米粉店。林灏这家店卖完米粉后没有挂牌示意,所以半小时内接连来了20多位找粉吃的顾客。古南门那家米粉店早有预见,放倒一张板凳,板凳之上横了一个“售完”的牌子。老板则在一旁的收银台悠闲地数着银子。

  1月31日早上,笔者走访了桂林一些街巷内的小型米粉店,一些镜头格外抢人眼球:店内并非没有座位,但有的顾客端起米粉,或站或蹲就在路边有滋有味地吃起来;也有顾客搬了高凳到店外,将碗放置高凳上,再寻来一张矮板凳,拱着身子吃粉。个子高的,吃相格外有型。这种“拱着身子吃”的姿势,与南宁人吃生榨米粉的传统姿势倒有些类同。

  不过,有一点南宁人是学不会的,那就是桂林人抓碗的姿势。请看——只需3个手指,食指伸入碗内沿勾紧,拇指和中指分别左右顶住碗外缘,三角鼎立,一碗粉在手指间稳如泰山。这是南宁人吃汤粉所不能得到的潇洒。

  桂林米粉专家姚古,对这一现象作过研究。他认为,秦汉时期的家具只有“几”,还没有桌椅,人们议事吃饭,是跪在席子上进行的,桂林人吃米粉也沿袭了这个习惯,不管是谁,都可以蹲在地上或街边吃,习惯成俗,实际上这是秦汉遗风的表现。

02

米粉探源

一说源于秦朝

  桂林米粉起源于何时何地,目前仍有争议。据目前的研究,其中一种说法是源于秦朝的兴安。

  支持这一说法的有关研究显示,桂林米粉用大米制作,从前米粉作坊的米缸上不写“福”字,而写“虎”字,以代猫镇鼠,十二生肖起源于东汉,秦时无生肖之说,写“虎”字也是米粉产于秦的佐证。当时秦国是军事大国,龙虎风云,“虎”字很能说明秦人心态。

  在桂林米粉文化艺术馆,至今还保存着原始榨粉机上的“离合器”,与秦朝农具“耒”的形状十分相似。凡是见过原始榨粉机的人都知道,榨米粉是个非常辛苦的力气活。在榨粉时,不但要工人在杠杆上使出全身力气,同时还要在杠杆上加一个“权”,来辅助力量。所谓“权”,就是秦时代的石秤砣。从兴安出土的石权文物,和榨粉机上的“权”,也十分相似。

  另一现象似乎也可以佐证桂林米粉源于秦。桂林米粉专家姚古说,以前,桂林蔡家渡是担担米粉小贩的聚集地,如今那里的老人依然有穿木板鞋的习惯。穿木板鞋会发出“嚏嗒嚏嗒”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与“米粉”在桂林话中的发音相近。而根据研究,木板鞋是春秋战国时期屐的一种。

  姚古说,桂林人吃了一两千年的米粉,但在地方志上,难以找到有关米粉的记载,为什么呢?原因是古时候米粉不叫米粉,而叫“乱积”——一锅米粉榨出来、堆在一起的意思。创造“乱积”的人是西北先民,用的是当地黄土高原的小米。这一技术传到长江流域之后,就用大米来做米粉,这时候的米粉就改名为“粲”了。

  姚古说,到了秦汉时期,米粉的名称有了新变化,改为“糒(bei)”,即干饭的意思,其实就是干米粉。到了唐代,米粉改名为“米糷”。到了明清,米粉改名为“米线”。在抗战以前,桂林人也不把米粉叫米粉,而叫“米面”。这不奇怪,桂林先民多为北方移民,米面这一称谓在情理之中。米粉名称的变更,都记载在《周礼》《释名》《齐民要术》等古典文献里。

03

米粉传说

众说纷纭书写传奇

  桂林米粉虽然源于秦,但桂林米粉的做法是如何出炉的呢?专家在研究,凡人在琢磨,都没有理出头绪来。民间的传说也就众说纷纭。

  从桂林饭店退休的厨师何炳南现在依托桂林名味轩老字号米粉店,向国内外学员传授桂林米粉技术。何炳南向笔者提供了4种有关桂林米粉的传说。

传说一:鲤鱼王发明桂林米粉

  灵渠修成后,秦始皇曾游览桂林。秦始皇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下酒,激怒了漓江里的鲤鱼王,鲤鱼王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但有人警告说,秦始皇是帝王,乱来不得,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鱼肚,就是现在的圆粉、扁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桂林米粉自此问世。

  从前,米粉作坊压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的鲤鱼,就是根据这一传说而来的。

传说二:睦哥米粉之缘

  这个传说源于桂林市秀峰区甲山乡敦睦村,该村位于桃花江畔。

  很久以前,桃花江边有个摆渡的后生叫睦哥。睦哥家境贫寒,心地善良,照料着年老多病的母亲。

  一天傍晚,睦哥正准备回家,忽然看见一只凶猛的鱼鹰从空中俯冲下来,叼起一条鲤鱼正要腾空。说时迟,那时快,睦哥举起鱼叉掷向鱼鹰,救了鲤鱼。

  鲤鱼是龙王的小女,为了报答睦哥,教给睦哥一套制作桂林米粉的方法。睦哥把做好的米粉盛上一碗给母亲吃了,母亲顿时病好了。米粉的香气从睦哥的屋子里飘出十几公里。附近两村的人闻香而来,争着要睦哥教他们做桂林米粉。渐渐地,桂林许多地方都有了米粉。

传说三:渔夫发明桂林米粉

  这个传说仍跟桃花江有关。

  从前,桂林桃花江边有个渔夫,名叫连连。连连十岁时没了母亲,父亲是个瞎子。这天,连连刚把竹排撑到江中,就看到水底有一条大斑鱼,正在追赶一条红鲤鱼。于是,他举起鱼叉就朝大斑鱼叉了过去。红鲤鱼为报恩,送了两根鲤须给连连,称"你总有一天会用得着的"。

  很久后的一天,连连的父亲突然病倒,三天三夜不开口吃一粒米饭。连连想起红鲤鱼送的两根鲤须,将鲤须放在锅裏煮了,等他掀开锅盖,此前的两根鲤须,变成了满满一锅,雪白雪白的,还有一股香味呢。连连的父亲闻到这股香味,立刻有了食欲,吃后病好,眼睛也不瞎了。

  第二天,连连的父亲还想吃鲤须,连连犯了难。没办法,连连只好找来剩下的毛粘米,先将米磨成粉,再找个模子将米粉子从中间榨出来,放入锅中煮熟,有点像鲤须了,满屋清香。

  桂林米粉由此诞生,连连也因此发了财,不久就娶了一位美丽贤慧的姑娘。

传说四:卤水雏形是秦军药汤

  秦王嬴政为了统一中国,派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这些西北将士,天生就是吃麦面长大的,西北的拉丝面、刀削面、羊肉杂碎汤泡馍馍,都是他们的美味佳肴。但南方盛产大米,鲜见麦子。

  如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的食品让秦军将士接受呢?史禄把任务交给军中伙夫们去完成。伙夫根据西北面的制作原理,先把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直接落到开水锅里煮熟,就可食用。秦军郎中还采用当地中草药,煎制成防疫药汤,让将士服用,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保健,加上战事紧张,士兵们经常把米粉、药汤和在一起,三口两口就吃完了。久而久之,药汤形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后经历代米粉师傅的改进、加工,创制了风味独具的桂林米粉卤水。

  何炳南说,上述有关桂林米粉的传说,是目前在民间比较流行的。只不过,前面3个传说明显带有传奇色彩。因此,现在许多文献、包括当今的桂林米粉研究者,往往认可稍有历史根据的第四种传说,并且还认为,桂林米粉是南北米面食品技术合璧形成的结果。

04

粉店老字号

称雄一时尚存不多

  《桂林市志》中留有文字的桂林米粉老字号,有又益轩、会仙楼、义利居、艳香居、同来馆、味香馆。桂林部分知名饭店也长期推出桂林米粉。

  又益轩创办于年,创办人是桂林市郊大河乡董家巷人李炳清。李炳清18岁涉足桂林米粉行业。又益轩的原始地址在桂林市中山南路与依仁路口南侧,最初以卤味米粉为主,后以马肉米粉著名。如今,该店两种米粉均有销售,在桂林乐群路、南宁古城路有店铺。

  "味香馆,吃了头碗想二碗。"年8月,陈元杰、蒙秀英夫妇创办了味香馆,原址在桂林依仁路,专营桂林米粉。年迁址中山中路号,营业面积近平方米。年,香港亚洲电视台和日本一家电视台曾到味香馆拍摄《桂林米粉》专题。后来店面搬回依仁路,之后不见踪影了。据桂林伏波山庄的老桂林人讲,味香馆在中山中路号营业的位置,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十字街,即桂林微笑堂商厦对面楼的二楼,那时候吃米粉要从一个小小的楼道走上去。因为营业面积大,往往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同来馆在桂林中山31号,年由桂林人王受祜独资经营。年登记注册。年实行公私合营,年转为国营。同来馆以桂林菜为主,桂林米粉只是附属经营。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同来馆逐渐没落。现在,同来馆仅保留了桂林米粉,以同来风味米粉店的形式经营,店主为矫凤莲。1月29日,矫凤莲告诉笔者,同来风味米粉店在桂林有两家店,分别位于同来馆原址旁及观音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唐苟仔创建的红鼻子米粉红极一时。"那时候,三个小时卖一千多碗!"红鼻子米粉的弟子林灏说,当时,他师傅唐老大在桂林西城路开店,创造了这个辉煌。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人物关系。唐苟仔本名唐万福,身材不高,有一个红得发亮的酒糟鼻,因此给米粉取名为"红鼻子米粉"。唐老大是唐苟仔的大儿子,16岁开始做米粉,大概因遗传原因,也是红酒糟鼻。唐老大有四兄弟,老四不做桂林米粉生意,老二、老三一个在桂林西门主持风味小吃,一个在桂林文昌桥老家主持粉店。现在,唐老大的几个兄弟不仅扎根桂林,还把红鼻子米粉开到南宁及外省。

  "唐老大今年67岁,已不再操持米粉店。"林灏介绍说,他向唐老大学做米粉是年初的事情,医院回来,胃口不好,就顺路在林灏经营的粥店吃粥。唐老大与林灏聊着聊着,就收了林灏为徒。唐老大工作非常认真,林灏的米粉店开业的第一天,唐老大凌晨3时就赶到店内指导,直到几天后放心了,才没有每天到场。

  据林灏介绍,唐老大住在桂林,只是耳朵不好使,视力也不太好,所以不方便接受笔者采访。

  "在这些桂林米粉老字号中,现在尚存的已经不多。"何炳南说,曾经小有名气的会仙楼、义利居、艳香居相继消失。此外,光绪末年出现的会仙斋、轩荣斋、易荣斋"三斋"争雄,分别称雄一时,后因后继无人等原因相继关门。

05

米粉典故

小故事里有情趣

  在桂林,目前流传着不少有关桂林米粉的典故。下面选取部分主要典故介绍。

典故一:一口气吃一二十碗

  据老桂林人回忆,在解放前,桂林人吃米粉是点碗算账,即看客人吃了多少碗米粉,累计算钱。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现在一个人一般吃一碗米粉,根本就不用数,那时为何要数碗数呢?原来,那时候的碗很小,比拳头稍大一点,一碗粉只有一根长长的米粉,所以一个人要吃八碗甚至一二十碗才能吃饱。如今,民间仍留有"吃桂林米粉,见头找不到头"的说法。

  桂林人蔡文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当时所用的小碗是八角形瓷碗,造型奇特,制作工艺复杂,解放后就被新型瓷碗替代了。

  正因以前桂林米粉普遍是先吃后点碗算钱的经营方式,所以衍生了一个典故——"啖马老板",即有的顾客吃完马老板家的桂林米粉之后,随手把碗丢进臭水塘里。马老板让他付钱,他说,碗在哪呀?——这个典故由桂林米粉专家姚古挖掘整理。如今,桂林不少米粉店仍有顾客先吃米粉再付账的经营方式。

典故二:吃粉定情

  姚古还整理出了以前桂林男女青年"吃粉定情"的典故。说是以前男女青年见面,就去粉店,由男方请客,再穷也要请吃大菜。所谓大菜,就是一角五分一碗的米粉,肉比较多。双方边吃边谈,看上了,继续;看不上的,走人。

  在网上流传有另一种"吃粉定情"的说法。说是男方看中女方后,要去女方家做长工3年,目的是考验男方是否勤劳。待长工结束,男方才请女方吃桂林米粉,成则结婚,不成则"拜拜"。

典故三:担子米粉

  如果说米粉店算"正规军",担子米粉则属于"游击队"。何炳南提供的资料显示,担子米粉,顾名思义就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米粉。以前卖担子米粉的小贩很讲信誉,走街串巷有固定线路,谁也不侵占谁的生意,而且准时在几时几分出现在某户人家、某个公共场所。解放后,担子米粉的经营方式就慢慢被淘汰了。

  据《桂林老板路》一书记载,桂林王驼子的担子米粉曾小有名气。他的卤菜品种多,有牛肉巴、肚子、尾节、猪肝、黄喉等十几种,一碗米粉样样都有,让客人尝鲜品美,吃得舒服。王驼子卖米粉的担子,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像花篮形状,一头放炉子烧热水"冒"米粉,另一头放砧板、米粉、卤水和食用油。

典故四:名人米粉之缘

  《桂林市志》记载,白崇禧曾用飞机从桂林白日兴米粉店把米粉、卤水、配料空运到南京。年,周恩来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工作期间,多次品尝桂林米粉。邓小平也先后3次到桂林品尝桂林米粉。

  广西作家彭匈说了一个故事:一次,他陪贾平凹在桂林吃桂林米粉,贾平凹说自己没有吃桂林米粉的福气,给桂林米粉的评价是"油水太大香味太浓"。贾平凹钟爱白稀饭、窝窝头,可以理解。不过,贾平凹与彭匈讨论了"嗍"这个字。吃米粉,嘴巴的主要动作就是"嗍",由外往里吸一大把,进食的快感油然而生。

06

口味差异

技术偏差影响口味

  笔者采访发现,桂林的米粉店主要有4种:一种是专营桂林米粉;一种是主营桂林米粉,兼营快餐、其它小吃;一种是大杂烩式的店铺,经营桂林米粉、酸辣粉、炒粉、鲜肉粉、面条等;一种则是餐馆、饭店推出的桂林米粉。

  对于嘴巴很"刁"的市民来说,往往喜欢到专营桂林米粉的店里吃米粉,这样更能吃到好手艺的桂林米粉。你想,综合餐饮店既要做大菜,又要做米粉,受精力影响,技术方面有可能出现偏差,自然影响口味。

  "即便是师出同门,所做出来的桂林米粉也有口味差异。"何炳南说,以前,制作桂林米粉的卤水需要熬制10多个小时,现在的师傅常常熬制4小时左右就OK了。当然,只要掌握技巧,卤水在4小时内可以熬制得较为优良,但如果技术不行,就做不出那个传统卤水的味。

  何炳南说,制作卤水关键是用料、用火。一个师傅带出来的徒弟做米粉,为何会出现口味差异呢?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徒弟是否领会;二是对原料和火候的把握。比如原料,同样是牛肉,有时所买的牛肉水分多一些,有时所买的牛肉水分少一些,在制作卤牛肉时,就要根据水分的多少来定配方。师傅所提供的配方一般是固定的,但要根据原料的情况来确定具体的配方,这样才能做出正宗的卤水。

  林灏透露,他的师傅唐老大做出来的米粉味道,跟唐老大弟弟做出来的米粉味道就有差异,一个清香,一个爽口,但他们所用的原料是一样的。

  在桂林,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只有用漓江水和桂林大米制作出来的米粉才正宗。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因为在南宁,目前已出现了不少味道较好的品牌桂林米粉。

07

米粉困境

缺乏规模经营理念

  何炳南现在的想法是让更多的人经营桂林米粉,走出广西、走出国门。目前,他带出来的学员有余名,遍及我国26个省市区,另外还培养了英国、加拿大、柬埔寨、老挝、新加坡和香港、台湾地区的学员。

  "就桂林米粉的现状来看,桂林米粉还属于小家碧玉,没有真正走出去,没有形成大规模现代化经营管理的品牌企业。"何炳南说,桂林崇善米粉是后起之秀,近年经过组建,在桂林开了十来家分店,但它还没有真正走出广西。

  据笔者了解,目前,桂林米粉生产企业中仅有桂林市米粉厂申请了商标注册;米粉店中仅有又益轩等几家米粉店注册了商标。桂林米粉经历了一两千年历史,依然像一盘散沙。

  是什么造成桂林米粉的现状?有关人士认为,症结在于观念,具体地说,一是无法吸引大资金;二是人才短缺;三是管理落后。

  何炳南在带徒弟时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桂林有一名大学毕业生主动找何炳南,想学桂林米粉技术,但该毕业生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后,遭到了极力反对。该毕业生的家人认为,大学生去卖米粉,太不值得。"在桂林,不少有本事的人看不上桂林米粉。"何炳南说。

END

排骨,广西全州县石塘人,70后,报社记者。人在南宁,心在云端。第一份工作是生产汽车配件。改行后主要写、偶尔画,喜欢读些闲书。

本平台文体不限(画作、摄影作品要求配文字说明),来稿必须为原创网络首发(特约稿除外),同时欢迎在校学生来稿,投稿前务必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x/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