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艺术●生活融合
灶神原型灶神是男是女?古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或为美女,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中国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一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又在耳边响起,“二十三,糖瓜粘……”,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过小年了。不同的地方小年的日期不同,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一说二十四)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是祭拜灶神,也就是“辞灶”,俗称为“送神”。我国古代就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而祭灶送神一般宜早不宜晚,所以很多地区都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因此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灶神,俗称灶君、灶爷、灶王爷,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神起源甚早,商朝就已有灶神之说。“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诚的。可以说祭灶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神祗崇拜。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更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将灶神画直接贴在厨房灶台旁边。有的灶神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年画贴在灶台也表明灶王爷和别的神不一样,是食人间烟火的。祭拜别的神都是专门要点烛、烧香,而灶王爷、灶王奶奶就在灶台上头,你家里是吃香的、喝辣的,还是吃糠咽菜,家里讲究不讲究卫生,是真有钱,还是假有钱,穷富善恶,灶王爷心里一清二楚的,所以他也是最不能得罪的神。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天庭汇报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各地灶马往往画有这样的匾额,用字多样。如朱仙镇刻“水火主”或“一家之主”,陕西凤翔刻“丙丁宫”“司命主”、四川梁平刻“奏善堂”、江苏南通刻“定福宫”、浙江余杭刻“东厨司命”,等等。与这些题额的民俗文化意蕴相映成趣,是灶马所刻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或曰下界保平安)”,为人们所熟知。梁平灶马刻“上天奏善事,下地耳目神”,河北内丘刻“东橱司命主,本宅福禄神”。送灶神需要的祭果、酒和菜,一般十样,或不少于十样。十,代表十全十美,具体包括年糖、年饼:象征生活甜甜蜜蜜;年糕:象征年年高;荸荠:也叫马蹄,象征有钱;甘蔗:象征日子节节高;菠菜:要有根的,红色的根须象征日子红红火火;大蒜苗:象征过日子很会算(精打细算),等等。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其少打几个小报告。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据说,灶王爷会在除夕之夜,从天上回来。也有的说是正月初四回来,然后继续伺察人间善恶。01
—
?朱仙镇灶神年画??绛州灶神年画?
?凤翔灶神年画?
?武强灶神年画?
?杨家埠灶神年画?
?滑县灶神年画?
?夹江灶神年画?
?梁平灶神年画?
?曹州灶神年画?
?佛山灶神年画?
?高密灶神年画?
?滩头灶神年画?
?杨柳青灶神年画?
02
—
?其他灶神年画?户为人类起居场所的象征,灶是万民饮食依赖之所在。所以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把门、灶看得特别重要!自古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灶神年画属于神像画的一种,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陕西凤翔等地的灶神年画最有名,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元素。祭祀灶神行为的背后,其实是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目的,也许这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了解更多地方年画,点击以下链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