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贴灶神画像
祭灶,这是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每年都要换一次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帧新的灶王像。
吃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除了“祭灶“更有“糖瓜粘”的说法,意味着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这个习惯源自流传已久的祭灶仪式。在民间,百姓一直认为每家每户都有上天派下来的“灶王爷”,负责监督一年中做过的好事和坏事,直到农历二十三这一天,需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祭灶便是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
剪窗花
小年的民俗活动多种多样,多是为了过大年做准备,剪贴窗花也是其中一项。不过现在倒是很少有人会剪窗花了,这也成了国家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窗花的内容也有很多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
吃饺子
北方在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接风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大扫除
“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擦洗桌椅、冲洗地面……各家各户都要不留死角地彻底清扫,做到窗明几净。
写春联
“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比如贴在大门上的,会是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
新岁启新程,迎春送福至。小年至,团圆近。
附录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祭灶》
宋佚名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送灶》
清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
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
《吃灶糖》
清佚名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命小儿尝。
《跳灶王》
清佚名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本文来源:网络组合(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新朋友赶紧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