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东
图:来自网络
妻子那天上街买菜,买回了一包菱角。对于这从来没有见过和吃过的东西,四岁的外孙竟感到新鲜和好奇,连连追问这是什么,可以吃吗和怎么吃之类的话题。而看着桌上现在已成为稀罕宝贝但在儿时却极为平常的食物,一时竟勾出心灵深处对它的记忆。
菱角这东西在我的故乡,是平常之物。我的故乡在农村,虽不是江南水乡,但村子的周围有一条环村小河,村中也有一些池塘,那河塘里总是不乏菱角、莲蓬之类的东西,其中尤以菱角最多。
每到秋天来临,你随便往哪个河塘边一站,伸手就能摘得河塘里的菱角。因此,小时候,我没少品尝过菱角的味道。它给了我童年记忆里太多太多的甜美和快乐!
菱角是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每年春水乍暖,平静的水面上便会渐次地出现菱角的碧绿身影,菱叶在水面上静静地平展着,一片片,一面面,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严严实实盖住了水面。七月,一片惹人的绿色中便会翩然托起白的粉红的花蕾,把盛夏的菱塘打扮得像美丽的新娘一样。
每年的九月,随着沁人肺腑的清香的漫溢,新的生命这时就会在水下悄然憨笑中孕育,逐渐成熟为让人心仪的果实。挽起裤腿,站立水中,轻轻地提起一簇菱叶,水灵灵的菱角已如刀枪附在暗红色或者青绿色的叶下。它们一个比一个丰满,一个比一个硕大,一个比一个诱人。
这时,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便会站在或蹲在河塘边,手拿长长的竹杆,把河边的菱角秧苗拉到河边,小心翼翼地摘下红的或绿色的菱角,然后再把菱角的秧苗扔到河里去。
但是对于长在河塘中间的菱角就需要下河采摘了。我们家乡采摘菱角,需要借助一种特制的木盆,这种木盆高不到一尺,长不足一米,里面放上一只小矮凳,以小木板或者木棒槌作桨,人坐在澡盆的小矮凳上保持平衡,微微探着身体,将澡盆周边的菱一棵棵翻将过来,每一颗的菱下面根须上总挂着几颗菱角,采摘好的菱还要原样放回河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划水行进着。
不大的一会儿就能将澡盆装的载不动,澡盆吃水很深,再慢慢地划到岸边。有时十几只菱盆在水面上一字儿摆开,有条不紊地来回采摘,真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和快慰。
当然,也不是把所有成熟的菱角都采下来的。每棵菱秧上至少要留一至两个菱角,这留下菱角一旦长大成熟,慢慢变老的时候,就会自己离开菱角蓬子,靠自身的重量降落到河床上,并用它身上的刺角把自己固定在水底。到了来年,菱角就又会生根发芽,菱塘里就又是翡翠一片了。
菱角分家菱和野菱之分。暗红色叶子一般结的是家菱,青绿色叶子一般挂的是野菱。家菱又称红菱,只有两只角,个大,皮厚,味美;野菱也叫茨菱,有三角、四角等多种形状,个小,刺硬,味甜。
家菱适宜生吃,尤其是刚从水中捞上来的家菱,色泽鲜艳,形态可怜,用力掰掉外壳,立马呈现在你眼前的便是一个晶莹剔透的菱肉,塞进嘴里,再轻轻的一嚼,满口立时便会有一种甜汁四溅酥软润滑的美美的感觉。
野菱适宜做菜,食法上煮、炖、烧、煨等都可,像炒嫩菱、菱炖排骨、菱炒肉片、菱煨鸡及菱烧豆腐等,均被认为是风味独特的好菜肴。因此,小时候,我既喜欢生吃家菱,也喜欢吃野菱,既喜欢生吃菱角,也喜欢吃煮、炖、烧、煨的菱角。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后来,讲读李时珍《本草纲目》,才知道菱角不仅营养丰富,也具有健脾养胃、补肾养血之功效,同时菱角能消暑解热、除烦止渴、益气健脾、祛疾强身。常食菱角,可健身强体,预防疾病。我虽定居城市多年,但每到菱角上市季节,街头如有卖菱角熟的,我总要称了来尝鲜。而每次吃到菱角,我就会回忆到小时候在池塘边采摘菱角的场面。那是怎样的快乐和享受啊!
多年以来,我一直对菱角充满好感。这看似普通平常的小生物其实是伟大的,它无所需求奉献多多,“瓜菜代”的年月,它救过人的命;“割尾巴”的年代,它只是在河塘里默默地繁衍生息。
但在此后的岁月中,菱角在故乡却发生了令人遗憾的变化。先是由于人口的增加村中的池塘被填平变成了宅基地,后来那绕村小河的水质也被严重污染,而且水面也开始萎缩,菱角莲藕这些往日的寻常物早已不复存在。
现在又到了菱角飘香的季节,却再也吃不到老家池塘的菱角了,它只能从我们这代人的怀念里飘出些许的清香。
愚伯的自留地施比受更为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