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

“有远见的父母都会趁早给孩子立规矩,让孩子尽早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作者

蒙粉

来源

每日蒙台梭利(montessori-daily)

教育孩子,一定要趁早。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所以,一定要在父母管教孩子有效期内教育孩子。

比如,给孩子立规矩就是如此,小时候不立规矩,越长大越难管教。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6岁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那么,给孩子立规矩,应该怎么立?

立规矩,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对规则意识的认知。

即让孩子明白规则就是界限,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01立规矩,首先要读懂孩子耶鲁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可以用“潮湿的水泥期”来形容,孩子85%~90%的性格、想法、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在蒙台梭利教学中,有“敏感期”这一重要词汇,0-6岁的孩子会有语言、秩序、空间、情感等多种敏感期出现。从2岁开始,孩子会迎来人生中的第一次叛逆期,即自我意识敏感期的觉醒。自我意识的核心是“我”,这个看来不成问题的“我”,对于幼小的婴儿却是很成问题的。“我”这个概念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的。很多家长就会发现,原本乖巧的小宝宝,到了2岁、3岁,就像变了一个人,什么都要说“不”。从2岁开始,孩子就惊人地以自我为中心。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名字是自己的代号;占有欲强,不愿意分享;爱说“不”,即使是表示同意。反抗爸爸妈妈的很多安排;喜欢自己为自己服务;喜欢尝试去做很多过去不会做的事情;对爸爸妈妈的任何干涉都敏感。坚持自己的做法、习惯或规则,任性、固执;对爸爸妈妈的评价敏感等。虽然这个阶段开始,孩子有叛逆迹象的出现,但却是立规矩的最佳时机。因此,当孩子的自我管理开始萌芽的时候,就要抓住时机,和孩子一起建立起规则。02给孩子立规矩,三点原则不能忽视教育孩子不仅要有温度,更要有尺度。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管教孩子的三条底线不能违背,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有温度和原则的家庭,才能养出有教养的孩子。以下三条原则,供父母们参考。1.有些事,不能惯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碍于面子,或者急于让孩子安静下来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2.有些责任,孩子必须自己担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3.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爱是教育的前提,也是建立规则的基础。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接受CNN采访时提到,他给出了他的育儿经验:定规矩,付出爱。谈及教育两个女儿的“爸爸经”。奥巴马说:“给孩子们无条件的爱。同时,给她们定下大方向和一些规矩。通常她们都会完成得非常棒。”03立规矩,家长要掌握三个绝招3-6岁的孩子,要立什么规则呢?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龙应台在《目送》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再怎么爱孩子,父母都没有办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的路。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会恐惧。这也正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2.自由选择,养成自律习惯康德说:“自由即自律,自律是最大的自由。”孩子未来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自律的核心离不开专注力。孩子在专注的状态下,才会发展内在的纪律,有内在纪律的孩子能够最终达到服从:服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秩序-自律。自律不是天然就会的,它是需要学习才能不断增强的一种能力。因此,蒙台梭利教室中,孩子们自由地选择操作的教具,自由地选择工作时间长短,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这些规则下的自由,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3.多用鼓励、正向的语言肯定孩子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鼓励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学会鼓励我们的孩子。“赞美”是当孩子表现好时才给予的,但过多的赞美,使孩子感到乏味;不实的赞美,则让孩子怀疑成人的诚意。但不论孩子表现好还是坏,“鼓励”都可给予支持和关怀,特别在孩子遭受挫折时,更需要鼓励,孩子才会感受到自己被接纳与肯定。当我们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选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譬如要劝阻孩子不要在桌椅旁边跳时,与其说:“告诉你多少次了,不可以在桌椅旁边跳,你就是听不懂。”不如说:“我很担心你会受伤,请你不要在桌椅旁跳。”看过一句话,很受启发,分享给所有的家长: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智慧地爱孩子,才是长久的爱。点个“在看”,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来源: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x/1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