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来历与传说
民谚曰:“二十三,祭灶官。”灶官就是灶神,又叫灶君。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祭灶神的日子。灶神的信仰起源很早,火神祝融就是最早的灶神。
祭祀灶君的仪式活动,民间俗称送灶君上天。为什么要祭灶呢?河南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据说灶君原名张万良,是富二代,娶妻郭丁香,非常贤惠。后来张万良喜新厌旧,休妻另娶。郭丁香百般乞求,无法挽回丈夫的心,含泪而走。一年冬天,张家突遭大火,偌大的家业烧得精光,妻离子散,张万良也成了瞎子,靠乞讨为生。
一日,他讨饭到大户人家,这家的女主人把他请到家中好吃好喝好招待。临了给了他一枚金戒指,这个女人就是郭丁香,这枚戒指就是当年二人订婚之物。张万良羞愧难当,再无脸活在世上,于是便一头扎进灶火里。玉皇大帝闻知此事,慨叹郭丁香重情重义,天下少有;张万良最后悔过,亦属难得。便封张万良为灶君,封郭丁香为灶君奶奶。让他们司察家庭的功德善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去汇报。
南宋以前,祭灶时间并不固定。汉代祭灶是在腊日,用黄羊祭灶。魏晋时期祭灶在腊月二十四日。北宋祭灶在除夕晚上,《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南宋以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才逐渐确定下来。
祭灶的供品历代也不一样,有用黍和稷,也有用猪、鱼等肉类,唐宋以后受佛教影响才改为用素食祭祀,出现了酒糟、糖和豆。灶糖流行于宋代,用麦芽或谷芽熬制而成,黏性很大,俗说为了粘灶神的牙,使其无法开口说话。一些地区除了灶糖外,还以面饼来作为祭品,这种面饼被称为祭灶火烧。祭灶火烧内有甜味的馅儿,有点类似今天的白糖烧饼。
腊月二十三,过去俗称“年关”,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商铺都要清算一年的财务账目了,欠别人的钱,这个时候要还上,别人欠自己的,这个时候要去催讨,所以二十三一过,城乡道路上都是去要账的伙计,兜里没钱的人,日子就不大好过了,只好跑出去躲账。《白毛女》里的杨白劳直到大年三十儿才敢回家,就是因为还不起黄世仁的账,年关才跑出去“躲账”的。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