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业宏、刘剑、童永纪
本文节选自《“清”出于蓝——清代满族服饰的蓝色情结及染蓝方法》,原作者为王业宏、刘剑、童永纪,使用OCR识别+人工校对,或仍有错别字,请见谅。
原文无图,为了阅读体验,图为本号根据文中内容另外搭配的,并且文字在尽量不影响原文表达基础上做了一定调整。
如对文章有兴趣的朋友,请尽量找到原文阅读。
号主的废话:因为很多人都对“X朝尚X色”有近似执念的追问,就翻出本文给大家。我觉得“尚”首先是尊尚,其次才是流行。
满族对蓝色情有独钟,成为清代统治者后不久便将蓝色纳入服饰制度体系,作为最重要的服饰色彩,同时,在不成文的规定中,也体现了对蓝色的喜爱和选择。通过对清代档案的研究,清代在蓝染上技术十分成熟,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为古代技术复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清代尚蓝的心理根源
——入关前的服饰使用
清代满族发迹于中国东北,经济比较落后。建立政权之初,服装面料基本以毛皮和“毛青布”为主,华丽的丝织品比较少见,通常是靠赏赐或交易获得。满族入关后,采用了很多明代旧制,但服饰制度是比较特殊的一例。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等级森严,清代满族统治者虽然也沿用了黄色这一代表皇权古制,但同时也保留了本民族的服饰传统,特别表现在对蓝色的使用上,无论从制度规定还是制度以外的个人喜好,蓝色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织染局的官方记载来看,每年消耗的靛青远超过其他染料。据不完全统计,清代蓝色的色名由浅至深有几十种,清代还出现了一种以不同深浅蓝色相互搭配的绣品“三蓝绣”(扩展阅读见《三蓝绣:玩坏“青花”的设计师咋就没看到这块珠玉?》),在宫廷和民间都十分流行,足见清代对蓝色的偏爱。
△《皇都积胜图》中的明代街头
△《康熙南巡图》中的清代街头
满族入关前生活在中国北方边陲,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资料显示,满族人在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以“毛青布”和毛皮为主要服饰面料,大毛青布、小毛青布在满族人的衣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立后金政权以后,满族人开始发展纺织业,自己织布,并通过贸易、战争等手段获得一些丝绸,服饰面料逐渐向多样化过渡,“毛青布”的地位逐渐降低,到了顺治时期,成为末等人的穿着级别以及平民服饰材料。
根据《天工开物》记载,“毛青乃出近代,其法取松江美布染成深青”,所以毛青布是一种深青色的棉布,在档案中间还有“佛头青布”的记载,根据《扬州画舫录》卷一记载“佛头青即深青”,所以毛青和佛头青都指深青色。另外,资料统计中还发现,毛青布和佛头青布交替出现但无同时出现的情况,因此它们很可能是同一类型纺织品的不同称谓。
以上分析表明,满族人在入关前使用的纺织品主要为“毛青布”即一种深青色的土布,深青属于蓝色系。因此,蓝色是早期满族人服饰的主要色彩,是由地理、经济等条件制约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族习俗,这种习俗沉淀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结构,为人关后在服饰及装饰上的审美选择提供了前提。
清代尚蓝的服饰表现
——入关后的服制地位
顺治时期的档案及五朝《大清会典》中的一些记载揭示了满族人服饰的主要面料、用色及独特的穿着方式。满族人没有继承历代的礼服形式,而是采用本民族的穿着袍褂式习惯,即以右衽大襟的袍为主要外衣,天冷时外面加一件对襟的褂,无论何种正式场合,都以此为标准。
褂的颜色规定
在清人关之初,服饰制度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褂的面料起初以“毛青布”和毛皮为主,后来满族人统治中原,直接管理了明朝的皇家织造局,并使用了明末的织造技术和装饰方法。
随着服饰制度的完善,褂的颜色也逐渐固定下来。虽然康熙朝还未有文字表明褂的用色规定,但从藏品来看康熙朝的褂主要为青、蓝色。乾隆朝《大清会典》中对于褂的颜色有了明确的规定,即无论身份地位,服饰类型均使用青色。如皇帝“衮服色用青”,皇后礼服、吉服褂“表衣色用青”,官员补服均用青色等等。
△清代早期,红色纱地满绣回纹平金云龙袷褂
(早期袍褂比较华丽)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纹银鼠皮衮服,清康熙
(康熙时袍褂变得简洁素净)
△石青色缎缉米珠绣四团云龙夹衮服,清乾隆
(清代服饰于乾隆朝定制)
从人关后服饰制度的完善可以肯定,满族人在服饰的装饰上最终按照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形成了服饰的色彩风格。无论是等级高的礼服褂,还是次级的吉服褂、常服褂、补服褂,颜色均以石青为主。这种用色的体制一直沿续到清末,而这种青色为正式服色的心理影响更为深远。
朝服的颜色规定
清代男朝服和女朝服形制不同,男朝服只有一件朝袍,女朝服有三件,穿着时从外到内分别是朝褂、朝袍、朝裙。
男朝服中皇帝的朝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用于祭祀,一种用于朝会。皇帝祭祀的朝服有四种颜色,即青、黄、玉色、红色。其中南郊祈谷用青色,西郊祭月用玉色,玉色为一种浅蓝色。
△蓝色缂丝云龙纹单朝袍,清乾隆
(乾隆皇帝在南郊祈谷、雩祭场合时所穿用)
△月白缂丝云龙纹单朝袍,清乾隆
(月白色朝袍为皇帝于秋分祭月时所穿的礼服)
除皇帝外其他男性贵族或官员,用于朝会的朝服,皇室中地位极高的成员一般使用黄色系作为身份象征,宗室封爵者“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民公至四品“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四品以下官员可穿朝服的“色用石青”;资格上不能穿朝服的人所穿的公服、祭服等也主要以青、蓝色为主。
女朝服中朝褂均用石青。女朝袍的规定与男朝服类似,皇室重要成员一般使用黄色系,贝勒夫人以下“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朝裙除纹饰有所区别之外,无论尊卑均是上红下石青。而朝裙在穿着时,下摆一般会露出。(相关阅读见《奇迹暖暖×故宫:交上来的答卷还真是……告诉你画师犯了哪些服饰错误》)
△石青色缎织金团龙朝裙,清康熙
从以上对清代重要礼服中朝服色彩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黄色(系)为皇族专用,其余人均以使用青或蓝色为主,以上可见蓝色在清代服饰体制中的重要地位,这说明蓝色是一种基色,是民族传统的一种象征。
袍的颜色规定
在清代的服饰制度中,袍主要分为吉服袍、行服袍和常服袍。
吉服袍主要包括帝后的龙袍,吉庆节日的应景袍,皇族和官员的蟒袍。这种袍子一般是彩织或彩绣的,十分华丽,皇帝、皇后至郡王福晋可以使用黄色,亲王以下“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清乾隆
△月白色缂丝彩云蓝龙袷龙袍,清乾隆
△蓝色地缂丝金龙云蝠绵袍,清乾隆
行服袍属男子服饰,形制与袍在前襟有区别,为行围方便,设计为缺襟样式,即骑射时可能把前襟一部分卸下来。这种服饰的形制在会典中没有明确规定。从传世实物上看,蓝色居多。
常服袍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时穿的服装,会典中只对皇帝常服作出规定,其中常服袍“色及花文随所御”,但皇帝常服的颜色并非随所欲,内务府的织造档案中记载了几种固定的颜色,例如从乾隆至道光年间常服的颜色基本以蓝、酱、驼、古铜等为主,间有墨色、油绿等,从织染局的档案记载来看,蓝色的用量是比较大的。
△蓝色簟锦纹暗花绸夹袍,清乾隆
总之,清代等级较高的袍——吉服袍除了皇族可使用黄色之外,其余也是以蓝和青为主。黄色属专用并非一定要使用,皇族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在不同时间、场合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如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穿戴档中记载,皇帝的龙袍就有黄、蓝、酱、香四种颜色。在配色上,无论袍身什么颜色,一般来说袍都是“领袖俱石青”,而且这种装饰风格由来已久并形成制度。另外,袍、褂的里子一般以月白色为主。这些细节也足见满族人对蓝色系的尊崇与喜爱。
清代尚蓝的现实应用
——染蓝的种类与技术
中国古代的染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矿物染料,一类是植物染料。由于前者的许多缺点,从秦汉起,逐渐被后者取代。植物染料可以染各种颜色,而能够染蓝的植物染料只有一种——靛青。不过能够提取靛青的植物有不少,关于靛青的制取,古代文献中多有提及,但是具体的染色方法却鲜有记载,特别是染蓝的染料配比更是几无觅处。
靛青是还原染料,在清代采用的是生物发酵还原的方法。选用的还原剂有很多种,普遍使用的是米糠和酒糟,酒糟是酵母剂,而米糠是酵母培养基。所用的碱剂主要是石灰(沿海地区一般用砺灰)。当靛青被还原成靛白隐色盐后,就可以染色。根据所需的颜色,进行不同次数的浸染和氧化。
△日本蓝染
在《染作》中,有各种色系染色用料的记载,其中蓝色系的配方约占40%。蓝色系的色名分别:月白,宝蓝,红青,石青和元青。
△《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里的青、蓝、浅
(回复“乾隆色谱”获取彩蛋)
在涉及宝蓝色的配方中,所有的织物都是先练后染。染宝蓝,用的染料为靛青和大黄,染色助剂为碱。红青和元青染色都存在先染后炼和先炼后染两种染色方式,而石青只有先染后炼一种方式。
据《染作》档案,石青可以通过橡碗子和五倍子套染,黑矾媒染,再用杏仁油后整理来获得元青;相应地,红青应当也可以通过某种方法从石青再加工而得。
清代官方和民间史料中蓝色记载很多,这些颜色的名称(以下简称色名)有些比较生动,如比喻和描述性的,有些则比较理性甚至难以理解。
△日本的蓝染廿二色
织造局中的颜色定名比较严谨,比如青色就主要是石青、真青、元青等;蓝色为石蓝、砂蓝、翠蓝等。而民间的命名则显得自由随意,往往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修饰颜色,如鸦青、虾青、燕尾青,是动物的颜色;湖色、雪青、天蓝是自然的颜色,还有用地名来命名从而表述当地的流行色的,比如沔阳青、淮(宁)蓝、潮(州)蓝等。
染色中耗费银两的多少也主要取决于靛青染料,所以根据染色时耗费银两的多少也可以判断颜色的深浅,可确定青、蓝、浅三类颜色依次变浅。
色名
上用和官用a
民用b,c
青色
石青、真青、元青等
鸦青、虾青、沔阳青、佛头青等
蓝色
石蓝、砂蓝、翠蓝、宝蓝等
淮蓝、潮蓝、品蓝等
浅色
月白、鱼白等
东方亮、鱼肚白等
a.《苏州织造局志·卷五·工料》;b.《扬州画舫录·卷一》c.手抄本《布经》。
在清代,虽然宫廷用的蓝色和民间用的蓝色在品种和数量上不同,但是具体工艺流程是相同的。
清代对蓝色的崇尚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心理结构。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其一,靛青较易获得和染色方法较容易掌握,是东北地区纺织品染色的主要方法,是一种自然选择,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其二,少数民族对颜色有独特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清代八旗制度中的旗色为黄、白、红、蓝。
还有这些相关文章推荐给你
“诺贝尔哥”么?这儿也有一个哟!
一不小心,B格盖过了诺贝尔
不是白色的『月白』色
古人的隐晦色情:《燕寝怡情图册》
经典旧文
点翠的替代品——烧蓝及其工艺介绍
氅衣:娘娘们最爱的清宫剧爆款
《红楼梦》里的服饰到底写了明朝还是清朝?满人还是汉人?
?本文完?
欢迎分享转发朋友圈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