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的春节丨一个忙年的城市

  莆田人过年是隆重而讲究的。   莆田是历史上中原士族南迁而形成的移民城市,是“衣冠南渡,如闽者八族”聚集地和扩散地之一,是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莆田这座千年古城,延续了数百年传统习俗,积淀成了“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民间至今仍保存着极具莆田特色的过年忌俗:大年三十晚上不动刀,担心招来杀气;正月初一早晨不扫地,担心扫走财神;正月初二亲朋好友不串门,担心不吉利等等。   莆田,一个忙年的城市,一个闹春的城市。这里的春节,一年两度;这里的元宵,一月欢腾。

  

01

  “千补万补,洗净见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   一进入农历腊月,莆田那些贤能的主妇们会选择一个晴天的农历“双日”进行一次“扫巡”(掸尘),“双日”是莆田人公认的吉祥数字,也是吉日。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巡有“除陈布新”之义,其意是把一切的穷运、晦气统统清理、清扫出门。   小时候,母亲总是要提前几天准备好一把具莆田特色的扫巡专用工具。通常用稻草和芦苇或青蒿捆在一起,在其一头插上一根长竹竿,制成一把长扫把,用于除灰掸尘净蜘蛛网等。据说在这把“长扫把”上贴一张小红纸,此时就具备了除晦消灾、去尘驱邪之神力。母亲按照先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房梁、屋顶、楼板和门窗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开始,再把室内的蒸笼、碗筷等厨具,桌椅、床铺等家具以及被褥、蚊帐等床上用品一一搬到户外,洗净后将其置于太阳下曝晒,天然消毒。当母亲忙完这些活已是日头正午,简单吃过午饭,又开始彻底清扫垃圾和废物,最后再擦洗室内地板砖。这种全民大扫除的习俗,既卫生健康,又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愿,百姓们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新春佳节。   旧时因扫巡与祭灶王爷均在腊月二十四当日进行,工作忙不开,故现代一些开窍的主妇为避开当日忙乱现象,遂将扫巡的日子任由自已选定在腊月的某个“双日”,这样就能巧妙地避开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按旧制,扫巡当日全家人得吃上一顿“炝粉”,但现代人不太拘泥于旧制,扫巡当天不一定要吃炝粉,但是在腊月二十四送完灶王爷当晚一定要吃上一餐炝粉。

 

02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腊月二十日,莆田人要举行送灶神仪式。灶王龛通常设在灶台上方的墙壁上,龛内供奉灶王爷神像或画像。未设灶王龛的人家,则直接把灶王爷画像贴在墙面上。灶王爷画像上大都印有当年的日历,其上书有“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侧贴有一小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对联,愿以保佑全家老小平安。   灶王爷自去年的除夕夜回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与这家人一起生活,保护和监察这家人的衣食住行及行为善恶等诸事。待到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恶行及生活状况时,临行前这家人摆出各种甜点等进行祭祀,诉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种仪式被称作“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得到的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处置。可见,灶王爷的汇报对这一家人具有极其重要的利害关系,故临行前请灶王爷吃吃喝喝,贿赂灶神,让他醉饱上天,不议论人间短长,更希望回来时给家里布施恩惠,保一家老小平安。   送灶仪式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母亲把祭祀品按照规定的顺序摆好之后就退出厨房,然后交由父亲来祭祀。父亲向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祭灶时,还要把糖融化糖瓜,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又甜又粘的,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了。祭毕,父亲将贴了一年的灶王爷神像揭下来与贡银等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言好事,保佑一家平安、丰衣足食。祭灶果给自家几个小孩分而食之,俗话说:“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待到年三十夜,再把灶王爷接回家里来,即将新买的灶王爷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王爷下界要先清点名册,所以这个家的所有人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王爷降吉祥于全家人。   送完灶王爷之后,父亲紧接着为一家人做上一锅极具莆田特色的“炝粉”。在莆田,腊月二十四吃炝粉的习俗是有其原因的:古时,人们能吃得到白米、白面、大鱼、大肉的生活那才叫大富大贵,像这类由面屑、米粉屑、剩菜等糊乱煮上一锅,加上一点地瓜粉搅成糊状的炝粉,只有穷人家才吃这个,这是这家主人蒙骗灶王爷的,意在灶王爷上天之前,这家人故意假装生活过得很穷,同时也希望大年三十中午,灶王爷下界回家时能为这个家来年带来好运、好生活。中午一家人吃过炝粉后,还得留一碗,将其置于灶头,俗称“隔年炝粉”,寓意明年还有余粮吃。

  

03

  腊月二十五,在莆田是公定的大日子,俗称“廿五日头”。相传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带着万民的嘱托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间工作,次日玉皇大帝就要下界巡游人间,上天诸神在这一天会特别   城隍庙赈济习俗要追溯到南宋末年,当时朝廷黑暗,蒙古军队长驱直入,大举南侵。兴化府腹背受敌,阔口玉湖人陈文龙时任兴化府知军状元,他奋起抗敌,誓死坚守兴化府,最后不幸被俘,但他绝食反抗,为国殉节,被誉为“福建的岳飞”,与文天祥隆名并峙。陈文龙的叔叔陈瓒也倾尽家产,组织义军,指挥家丁,巷战杀敌,惨遭元兵车裂,以身殉国。   至明代,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陈瓒信仰习俗以“扬善止恶”为核心,现已成为莆田一种特定习俗。每逢元宵佳节和陈瓒诞辰日,民众均要举行祭祀活动,成群结队到庙中摆设贡品,焚香礼拜,鼓乐喧天,鞭炮齐鸣,戏班演戏,娱神娱人,热闹非凡。   洪武三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梅园东路兴建兴化府城隍庙,这是福建省目前保存的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陈瓒信仰习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习俗活动主要由庙会、祭孤、赈济、调解等形式组成,其中赈济为救助贫困户的慈善活动,包含送米、钱、药等。

  

04

  莆田人的辞年仪式非常隆重。除夕前夜,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内摆上一张供桌,俗称“八仙桌”。供桌正面挂着一块上面绣着“金玉满堂”等龙凤呈祥之意的刺绣红桌布,桌上摆着“十味”、“六斋”、“五果”、“三牲”、“三茶”、“三酒”等用来祭拜天地、神明、祖宗等贡品。为了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田人尤其是农村人家,都要自制“红团”、“番薯起”、方糕、油炸葱饼、油炸豆腐、油炸排骨、荔枝肉、油炸扁肉等,购买蜜饯、甜点、橘子、瓜子、糖果、烟、茶、酒等年货,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宰猪杀羊、杀鸡杀鸭杀鱼等备足年货。   一切贡品摆放妥当,待零点新年一到,辞年开始。按照拜天地、拜门神、拜观音、拜祖宗的顺序依次祭拜。小时候,我们跟在母亲后面拈香跪拜,母亲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祈福来年有个好年景。接着就把贡银、银纸、纸钱等请到院前空地上分堆焚化,此时莆田城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一幅“年华薄暮岁将新,是日家家拂旧尘。酒果香陈司命醉,燃灯直达帝城春。”热闹景象。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环境标准要求逐年提高,政府开始在城区和城郊开展禁炮活动,过年总感觉缺少了点烟花爆竹助兴的热闹劲儿。

  

05

  莆田人把腊月三十的夜晚称“三十暝”、“做岁”和除夕夜,若逢小月二十九日也是如此称呼,一家人围坐一桌吃年夜饭,叫“围炉”。当夜,家家户户的厅堂上点红烛,叠一个高低不等的橘塔,其上插支莆田独有的春花,俗称“三春”的纸花,灶头上供着一碗“炝粉”和一碗装得状如锥体的“隔年饭”,其周边插上五双红筷子。   临围炉时,一家人围坐一桌,父亲总是命我在院里放一挂鞭炮,然后把大门关上开始围炉。围炉结束后,打开大门再放一挂鞭炮。   围炉时,餐桌上通常要备十盘菜,鱼不能切尾,螃蟹要十只脚。盘中的菜肴均有吉祥寓意,如:鲫鱼,当地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虾,谐音“和”,寓意家人和气生财;蟹,必须挑选十只脚齐全,寓意十全十美;蛎,谐音“活”,寓意家人平平安安;面,通常是莆田特色卤面,因其又细又长,寓意长命百岁。其它的菜肴视家人喜好和经济状况而定。小时候,母亲总是在临过年前几天,在自家厨房的大水缸里养几条活活蹦乱跳的鲤鱼,寓意家庭年年有余,也期盼着子女们鲤跃龙门奔个好前程。   莆田人注重亲情,逢年过节在外工作的亲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若因事不能回家过节的,也要在餐桌上为其摆上一副碗筷,留一个位置。   围炉过后,长辈们要给未婚的晚辈们每人一份压岁钱。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许多已参加工作或挣钱的未婚子女也纷纷给父母、爷爷奶奶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寓意是:长辈对晚辈的爱护和晚辈对长辈的孝敬,因压岁谐音“压祟”,寓有驱邪禳灾之意。   除夕之夜,莆田人有守岁习俗。古时,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据西晋《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火旁闲聊,等待辞旧迎新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散驱除,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为“守岁”著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至今天,莆田人仍然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家家户户的厅堂里亮着灯,一直守到天亮。如今,城里人自家围过炉后,还要去至亲好友家里互祝吉祥,再敬上一杯酒,象征同围炉、共守岁之意,彼此显得亲切、热闹、旺气。

  

06

  莆田人习惯把正月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   初一日,早上开门时要在自家门前放一挂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放完爆竹之后,主妇们忙着祭拜诸神明和先祖,通常以线面、烛、炮等为贡品。祭拜完毕,全家开始吃线面,名曰:长寿面,湄洲岛尊称为妈祖平安面。在莆田方言中面和“命”是谐音,故吃面寓意长寿。莆田人生产的线面细长柔韧,烹调方法是先在碗底垫上炒好的芥蓝菜,盛上沸水捞熟的线面,再浇上卤汤,然后在碗面加上佐料菜,诸如:炒蛋条、炸花生米、豌豆夹、炸紫菜、炸豆腐及各种卤肉等,色香味俱全。少时候,母亲经常告诉我,只有正月初一早吃完了这碗长寿面,才算真正长了一岁,长大后才明白母亲的那份良苦用心。   初一的早上,每个孩子都早早地起床,穿上漂亮的衣裳和崭新的鞋子,把自已打扮得整整齐齐的,吃过长寿面就与长辈们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彼此道喜,祝福新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健康长寿,长辈们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   初二日,因莆田遭受倭难的历史而形成莆田忌俗: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   初三日,沿街的商铺“开市”,商户们则在这天把自家经营的商铺门打开,点上一串鞭炮,寓意开门大吉、生意兴隆。   初四日,仍在继续迎新年中,乡村、社区里聚集着一群男童,手上捧着小菩萨像,在由几人组织的小锣鼓队簇拥下,穿行于村庄、街道挨家挨户乞钱乞草,此系莆田的“菩萨乞草”习俗,此举活动通常延续一天。待到下午四点时分,宫庙里主事者就开始举行“菩萨回宫”仪式,期间有“娘妈请花”民俗,即那些新婚未生育或已婚未生子的妇女,就会拈香膜拜,向“娘妈”请花,祈愿“娘妈送子”遂其心愿。黄昏时分,宫庙前堆起当天菩萨乞来的一大堆稻草,经过宫庙主事者一定仪式之后,点燃稻草,意为“菩萨乞草暖脚”。待柴火烧透,家家户户用长铁钳子争着去夹未燃烬之柴火并迅速返回家中,把余火送入自家的灶堂,俗称“夹火母”,诉愿财源滚滚、财如烟起。晚上,一家人又要围炉吃大年夜饭,莆田人称“做大岁”。

  

07

  莆田人过年一年两次,做两次岁,围两次炉。莆田人过年之所以与众不同,是有历史原因的。据《莆田县志》和《仙溪志》记载,明嘉清四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莆田人民沉浸在准备过年的欢乐时光,倭寇突然来袭,莆田城被倭寇攻陷,城中百姓在反抗中死亡3万余人,城内尸横遍地,万家哀恸,百姓纷纷逃至山中避难。两个月后,戚继光率大军击溃倭寇,百姓于二月初二才返回家中收殓蒙难亲人的尸骨,重建被焚毁殆尽的家园。为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莆田人民以特有的年俗形式,让后人永远牢记这段国仇家恨,并选在戚家军收复城池的日子重过春节、“做岁”。   后来,百姓普遍认为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夜“做岁”到农历二月初四夜再“做岁”,时间拖得太长,且农历二月农事正忙,遂建议将二月初二再“做岁”改为正月初四“做岁”,且为了区别两个岁的不同,莆田民间约定将年三十晚上改为“做小岁”,正月初四晚上为“做大岁”,故莆田的春节一年两次。同时将二月初二日约定为正月初二日,作为探望亲友伤亡的不祥日子,俗称探亡日。莆田人至今每年这一天,都不互串门拜年或走亲访友。   莆田百姓“做大岁”习俗,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深刻内涵,所以在明嘉清四十二年起,莆田各地百姓无一例外地传承这个年俗,至今已有年了。这种特有的年俗文化表达了莆田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和平,对外来侵略者恨之入骨的民族情怀,这种年俗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得到莆田百姓的一致认同,此举才不断传承,时至今日。

  

08

  莆田素有“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这里的元宵从正月初六至二月初二,且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家家齐上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如爬刀梯、跳傩火、摆棕轿、打铁花、打铁球……这里的元宵,一月欢腾,故农历正月俗称“元宵月”。正月十五日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全国的元宵日,当地百姓称为“元宵心”。   莆田地区的元宵相当热闹。虽然各村各居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是其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主基调,农村的尤为突出。各村各社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时间通常3天。有些大的村,除各小村社闹过元宵后,还要把几个小村社联合起来,由大村组织搞一次全村联合大元宵。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都演戏酬神,组织人神“行傩”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穿插放焰火等各项民俗活动。   欢庆元宵,各村各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龄轮流担任“福首”(莆田人称之为“做头”),通常有首福、二福、三福……。福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当年度向社神烧香、清扫、祭祀、收藏社神袍服、祭器等,元宵时手捧福炉随神炉绕境,让家家户户善男信女进香、换香等。小时候,我喜欢跟着“行傩”的迎神队伍行走,到各位福首家去等着分炝粉、分糖果、分香烟等物品。   一些农村还保留着一个传统民俗,即当迎神队伍经过他们家门口时,就会把自家煮饭的铁锅端出来,倒置于地上,用锄头把锅底的锅灰“耙”(莆仙方言为“剐”之意)掉。此时,村道上星星点点地分别着许多黑铁锅,此时村庄的上空响彻着“呜啦…呜啦…”的声音,此举意为驱邪、纳福。据传,此俗是元末明初,一对年轻夫妇流落他乡,当闹元宵的迎神队伍经过其寄居的家门口时,因没钱买不起鞭炮燃放接驾,只好借用耙锅发出的响声充当鞭炮声以示虔诚。年复一年,这对穷夫妇的家业越做越大,人丁越来越旺,后来人们遂把这归结为耙锅声感动了神明而赐其福,于是就出现了元宵耙锅迎神,被当地人当作是一种吉利的习俗并被广为流传。   元宵燃“喜烛”、识新妇,也是一些乡村的元宵习俗。各村社里在前一年结婚和生育过男童的人家,都在元宵夜向社神献礼,或燃巨烛一对,称之为“喜烛”。还有些村社里,所有前一年结婚的新婚媳妇,在元宵夜要盛装打扮,排坐在各自村社的社门前,让村社里的人都来认识新媳妇的风姿,以免将来同一村的人都不认识。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中和节”,“龙抬头”,这一天也是“头牙”祭。各户祭神祭祖先。店家商铺备办酒席,邀请员工店员来做“头牙”。期间,凡是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能如期举行元宵活动的,都要在此日统一补办,俗称“二月二”。此日过后,当地的老百姓才开始真正忙于农事、忙于生计。   故乡的年,那是一份浓浓乡情,无论身在何处,我依旧想念着我的故乡,想念着我的村庄,想念着我的老屋,想念着我的亲人,想念着我记忆中浓浓的年味……来源丨莆田作家兴化府文化传媒

美文丨摄影丨旅游丨生活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l/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