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汗法与“发热诱导疗法”系列讲座
第三集珍惜发热
从《伤寒论》原理的探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三阳易治三阴难”的结论。
三阳三阴如何分辨呢?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给出了答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发热者”要比“无热者”容易治。
《黄帝内经》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
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不惧怕“发热”,而应该警惕“无热”。
如果一个医生将“发热者”治成“无热者”,我们首先不应该随意地鼓励。进而,我们还可以怀疑,他治错了。
治疗从根本上来讲应该是让病人越治越不容易得病、越治病越少,快速地解除症状是不应该受到鼓励的,除非有其他更严重的后患或者生命危险。
发热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正邪交锋的外在表现。
如果正气不足的话,是很难发热的,或者说是很难发高热的。而没有邪气,人体也是不会发动正气抗邪表现为发热的。
如果人体在发动正气发热抗邪,希望把邪气清除,而医生用了针对发热的“对症治疗”,实质上是在打击正气的抗邪的攻势。热退了,从表面看是“病好了”,实际上是正气受伤了。一种后果是正气再也无力组织攻势,另一种后果是正气在短暂的受挫后,稍作休整,继续组织抗邪的攻势,再发热。
那么以压制症状为治疗目的的医学便会认为其是“反复发热,难治之病”。而其实质是正气虽然受挫,却还能组织起新的攻势,恰恰说明了身体较好。
数年前我治疗一例酒糟鼻患者,42岁,男性,治疗效果满意,令患者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我为他治疗反复发热。具体情况为半个月到一个月便发烧一次,全身乏力,非静脉用较大剂量抗生素一周左右无法解决,已持续数年,深以为苦。
我首先为他解读了“发热”这个症状作为抗邪的反应对于人体健康的积极意义,接着嘱咐他再发热时马上找我诊治。患者半信半疑,等到又一轮发热之初,找到我,我为他开了疏散邪气的方子,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输液,方子也可以备用而先不吃。
患者数日后复诊,说未用药,发热至42度,持续1-2日,后热自退,嘱继续观察,看热是否会反复。之后患者持续随访,未再高热,于是摆脱了不断输液用抗生素之苦。
分析以上病例,患者正气抗邪的能力是顽强的,被不断地打击,还在“屡败屡战”。但是医生和患者多不能正确地识别“发热”的价值。当最后在保证安全、精神好的前提下允许正气“发热”驱邪外出的时候,正气把“发热”的能力发挥到极致,逐渐“热”到42度,把该驱散的邪气都散出去了。因为邪导致的不通都在持续的“热”的状态中变通了,不必再正邪交争,于是反复发作的“发热”、输液的恶性循环也就结束了。
然而促使我把对于“发热”的思考写下来的是一个患者的遭遇。
患者女,31岁,银屑病皮损以头顶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和自我生活习惯的调整,全身皮损已渐渐退去,出汗、精神也都很好。在自我判断很好,自行停药2个多月的时候,突然与我联系,说不久前“发热”到39度,然后去输液,用消炎药,感冒“减轻”,接下来头顶又出现皮损,躯干、四肢也出现很多小红点……甚为惋惜。
我反复强调慎用凉性的和凉的东西,其中重点强调了要慎用消炎药;同时,我也反复强调过不是感冒引起银屑病的复发和加重,而是感冒误治容易诱发、加重银屑病。
“发热”功能的恢复实际上是身体抗邪能力恢复的一个好现象,可以把在表之邪“热”通了,对于银屑病有治疗作用。
前车之鉴,希望其他患者不要重蹈覆辙!
适度地“发热”,对于汗的正常和在表之邪的祛除都是有利的,对于保持健康是有益的,千万不可误治、压制。只要以安全为前提,退热和消炎的药物要尽可能不用。
(未完待续)
广汗法病房特色
医院广汗法病房将经典中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一种以中医系统思维构建、兼容并蓄、立足长效兼顾速效的新型治疗体系。
目前科室开展的中医治疗有:中药口服、督灸、针灸、中药外洗、穴位贴敷治疗、真气从之治疗、三联服法、四联用法等。
开展的中医监测有:“阳气内蒸”监测、温热指数监测、汗出指数监测、皮肤影像动态观测、咽部影像动态观测等。
客观真实的反映病情变化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使治疗变的有据可依。
请看下一集
广汗法与“发热诱导疗法”系列讲座
第四集感激发热
文稿:张英栋
音频:胡萝卜
编辑:李勇皓
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