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是中国人饮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调味品。而“吃醋”一词,更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当中也有着一语双关的意义!“吃醋”还是吃醋的事情可以说几乎每天都在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但关于醋的种类及由来和典故。好像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北魏贾思勰所作的《齐民要术》一书对这一时期的农业成就做了高度总结概括,书中有一篇《作酢法》,酢(zuo)多音字(cù)通醋,记载了大麦酢法、烧饼酢法、糟糠酢法、酒糟酢法等22种制醋的方法,这是我国农书中最早制醋方法的记载。而传说中杜康的儿子黑塔才是香醋真正的创始人。当然这也只是传说……可这一传说出现于近代的镇江,而镇江香醋驰名全国,这个传说只是为了传播镇江香醋的美名而编造的,倒也未尝不可。相传在杜康发明酿酒术的那一年,杜康举家迁往镇江一带居住,前店后厂的就这样做起了卖酒的营生。儿子黑塔则帮助父亲打理酿酒相关的一些事物,在一次忙活过后喝了点酒便睡着了。梦中见一位白发老翁指着大缸对他说“你酿的调味琼浆,已经二十一天了,今日酉时就可以品尝了。”梦醒之后黑塔前去品尝老者手指的那个缸,就喝了一碗。谁知这一喝,只觉得满嘴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顿觉神清气爽,浑身舒坦。杜康听着儿子黑塔的描述用手在墙上比划着,:“二十一日酉时,这加起来就是个‘醋’字。就这样,镇江香醋雏形就这样诞生了……虽然只是个故事或是传说,但却也是讲得有鼻子有眼的!但不管怎么说,自此以后,醋便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调味品。以至于现今,更延伸出了以醋为主要调味品而制作的菜品。如:西湖醋鱼、糖醋排骨、醋溜木须等等……而在北方,吃饺子、包子、馅饼和面条等主食更是不能少了醋。甚至流传出了新的关于吃醋的一些梗。比如:谁家吃饺子,我这还剩点醋给打扫(读dáse)了,更有甚者竟然拿着醋碗找螃蟹来打扫的!可见以醋延伸出的民间文化及内涵段子还是不少的……醋的种类不少,有米醋、陈醋、香醋、酒醋、白醋、及各种果汁醋等。但寻常百姓家最常见及食用的无外乎是米醋、陈醋和香醋白醋等。镇江香醋,则是这些种类中占比不小的一大类。镇江醋属于黑醋、乌醋,具有“色、香、酸、醇、浓”五大特色。其色泽清亮,酸味柔和、醋香浓郁、风味纯正、口感绵和、香而微甜、色浓而味鲜,且久存其质不变,更上榜为“镇江三怪”之一的“香醋摆不坏”之美誉!这个摆不坏其实也是无意而为之的。你能想象一瓶放了三十余年的醋至今还可以食用这样的事么?!在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里,就有这样一瓶身世的老醋。一位顾客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买了这瓶名为“恒顺酱醋厂”出品的镇江香醋后,放置在家中厨房。而这一放,竟然放置了三十多年。直到某日突然想起并找到这瓶粗,恰巧镇江醋场新址落成,便将这瓶无意搁置了三十多年的醋送给了它的出生地(镇江酱醋厂)而厂家为了表达谢意,据说这家人可以今后的日子里免费食用该品牌的产品。而镇江“香醋摆不坏”的美誉,也就此坐实了!而历代文人墨客也是对醋赞美有加,诗人陆游、苏东坡等大诗人都曾留有诗句。明代名士唐寅在除夕夜也写过一首《除夕口号》:“柴米油盐酱醋荼,般般都在别人家。岁暮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以自嘲晚年生活。而关于醋的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电视剧《血色沉香》里描述的正是围绕着民国时期镇江酿醋巨头之间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而带引号的“吃醋”,则更多是现代年轻人们用以调侃男女情侣在交往过程中第三方的出现导致过于暧昧而产生的嫉妒眼红的情绪。“吃醋”、“醋坛子”、“争风吃醋”更是广为使用。据传,“吃醋”一词的典故出自唐朝的宫庭里,唐太宗为了笼络人心,要为当朝宰相房玄龄纳妾,大臣之妻出于嫉妒,横加干涉,就是不让。太宗无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纳小妾之中选择其一。没想到房夫人确有几分刚烈,宁愿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头。于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饮而尽。当房夫人含泪喝完后,才发现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带有甜酸香味的浓醋。从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来,“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词。没想到吧。一个寻常百姓家天天都在吃在用甚至几乎每天都能看见的一瓶简简单单的醋竟然这么有故事、有内容!非但如此,在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里参观后,你会惊人的发现“吃醋”绝对是一件尤以身心健康的大好事!醋可以美容、醋缓解失眠、醋有助消化、醋防晕车、醋降血压……所以,让我们一起掉进醋坛子里愉快的吃醋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z/11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