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长得像古代的酒杯——卮,故名栀子。栀子,做为一种常见的花卉,大家都耳熟能详,现在有许多栽培品种,多数是重瓣的花朵,比单瓣的野生栀子好看。栀子香味浓郁好闻,如明人诗句“晚来骤雨山头过,栀子花开满院香”。
栀子的果实,是一种天然染料,现在扎染常用,是那种漂亮的亮黄色,闽南老家习俗里还把栀子和桐油混合做油漆,给新做的家具门窗上色,既好看又防虫蛀雨淋。
栀子一般是果实入药,如果上火了,老百姓常常泡着两三颗栀子当茶喝,味微苦,不难喝。栀子也是治疗黄疸的重要药物,中成药茵栀黄里就有栀子,闽南老家惯用栀子治疗新生儿黄疸,如果病情较轻的,把几个栀子带在小孩身上,几天后黄疸就渐渐消退,很是神奇。
栀子还是一味伤科要药,医院里的跌打损伤的药膏里就有它,闽南老家也用栀子治伤,把栀子敲烂、酒调,外敷伤处,俗话说把伤“吊”出来,如果没有栀子,栀子的根也可以。
言归正传,正文开始
栀子用于解郁热,始于汉朝《伤寒论》,直到金元时期,名医朱丹溪才明确的提出来,栀子“解郁热,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人所不知”。
朱丹溪擅长治疗各种郁证,在其著作《丹溪心法》中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肝郁气滞,气滞则肝气疏泄不畅,久而久之,容易郁而化火。丹溪先生师从刘河间,认为五志皆可化火,即过度的情绪反应(喜怒忧思恐)都可能致郁,郁久则生热化火,而栀子最擅长治疗这种郁热、郁火。因此丹溪先生所创制的越鞠丸,其中治疗热郁、火郁的主药就是栀子。
到了明朝,御医薛己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了牡丹皮、栀子,用来治疗因血虚肝郁脾虚而有郁热的病症。明朝另一位大医张景岳,创制一首名方,化肝煎,也用了栀子,治疗肝气不疏导致的郁热。
而郁热久则化火,火曰炎上,火的特性是往上走的,火上走之后,在人体的表现则常常出现:面部油腻、长痤疮、酒糟鼻,所谓“木热流脂”,肝属木,肝郁有热,热伤肝阴肝血,就像火烧木头一样,会流出树脂,面部或皮肤油腻出痘。这种情况栀子就特别适合了,《神农本草经》记载栀子:“味苦,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齄鼻,白癞,赤癞,疮疡”。
但是用栀子,一定要加解郁药,或者辛散的药物,如张仲景用淡豆豉,朱丹溪用香附、川芎。因为栀子能治火,而解郁效果不佳,如清朝名医陈士铎言:“夫郁病非火也,郁之久,斯生火矣。不用香附、柴胡、白芍、川芎之解郁,而遽投山栀子以泻火,则火不能散,而郁气更结矣。”所以治疗这种火郁、郁热导致的痤疮、酒糟鼻,不能专用苦寒泻火药,否则郁不解,热越深。因为郁证主要有六郁:气血痰火湿食。而六郁之中,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郁开则病愈。所以用栀子当注意气机的问题。
PS:这个时节恰是栀子的盛花期,所谓:“最是动人情意处,黄梅已老未逢荷。”黄梅花落,荷花未开,栀子就在这个空档开得洁白馥郁。
上篇文章
虚人感冒治法探微
往期相关
香附
疏肝理气,善治生气、烦躁的好药,与柴胡、木香有什么不同
桂枝
这个治疗心脏病的药也可以治痤疮
巴戟天
健脾开胃、引火归元的补肾药
陈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