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羊肉面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歇业时候,这次不知道歇几天。我也终于可以换换别的早饭选项,不过这次我想多吃几家馒头,要肉的。
卖肉馒头的店,遍地开花,但做得好的,却并不多。按我小时候的标准,那时候随便哪个馒头店里拿出来都能够践踏如今绝大部分馒头店(或包子店?我们常熟人,还是要叫馒头,肉馒头菜馒头豆沙馒头。)但据说现在也还是有做得好的,保持原本比较高标准的馒头水平的,收集了一些推荐,且待我一家家的试过去,嘴吃为实。
唯有多吃了做比较,才能知道所谓的好是不是真的好,好多人的好只是他经常去吃,原因可能是从小吃惯啊,离家比较近啊,上班顺路啊,并没有其他的比较,但必须要说好,不然岂不是显得自己对好一无所知了?
虽然口味是很私人的事,那么在我的标准中,一个好的肉馒头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它的皮子应该恰到好处的发酵,不会太厚,第一口没吃到馅第二口咬过了的那种就不值一提了,也不会太薄,不会让肉汁渗透出来,让皮子都烂了。发起来要有弹性,入口有劲道,不能有酸味,不是那种雪白又软绵绵的令人厌恶的包子皮,肉馅要紧实,成团,有肉中自然渗出的汁而不是外加的水,没有猪膻味和其他异味,当然大小也很重要。
再重申:这是我的标准,别人未必喜欢。像小妖精就受不了包子皮裹个狮子头的设置,她觉得包子馅就该是松松散散咬开掉一地的样子,因为她从小见到吃到的包子,都是这样。我就问她一个问题,北京有没有这么个笑话说一个人特别爱占便宜,买了肉包子来用指甲扣开底部把肉馅吃掉然后又摞一块儿说不要吃了退回去的,如果肉馅是散的,怎么扣?肯定也是紧实的,只不过北京的包子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变化,不复当年而已。
本评测结果仅对该次样本负责。包括我以前吃过的,也仅以此次为评测对象。
泰和汤包
报慈北路10-5号
这家店推荐我的人不少,据说经常排队,周边居民动不动三四十个一买。既然叫汤包店,当然小笼包是招牌产品,但每天最先卖光的就是肉包。
刚出笼的肉包拿在手里手感还不错,挺有弹性,外形没有破损没有漏汤,咬下去感觉皮子略有点紧,发酵得稍微有点不到位。肉馅圆整结实,但偏干,没有一点肉汁,我还特意嘬了嘬,确定啥也没有。咸甜恰当,但回味时候会有一点点酸,怀疑是酒的问题。馒头界有个说法是和馅时候是不能放料酒的,那会让肉馅发酸。其实不只是馒头,包括其他馅料啊或者腌制时候,要放酒的就是不能搁置太久,久了就会发酸。
有朋友跟我讲吃到过皮子发酸的,这个跟气候也有关系,夏天发酵很容易酸掉,冬天就会好些,最起码今天的皮子不酸。
陆兵馒头店
银杏路21号
同事听说我要写肉馒头,关照我“去陆兵馒头时候帮我带两个。”
正好在上班顺路,到那儿远远看见人挤了很多。
只有两种,肉馅和豆沙馅,都是2元一个。
老夫妻两个服侍三个蒸笼,两笼蒸着,一笼做着,做出一笼来蒸换一笼下来卖,倒是流水线操作,人或付现金或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