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妻子称谓小考
我们每天不可避免要使用称谓,比如妻子称谓词,不论称自己的妻子还是他人的妻子。
从先秦到当代,妻子称谓词不断变化,有些沿用至今,有些保留于特定地域方言中,有些则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
鉴古知今,一起来粗览一遍中华几千年历史中的妻子称谓词吧!看过妻子称谓的演变,朋友们呐,你们可能会滋生穿越之心,也可能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哦!
一、先秦时期男性配偶称谓
先秦时期,以华夏—汉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由母系社会迈入父系夫权社会,男性配偶称谓应运而生。
一般认为,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甲骨文,所以,男性配偶的称谓最早只可追溯到甲骨文。据统计,甲骨文中指称男性配偶的单音节字有妻、妇、内、室、妃、妾、良、君等,可见,至少早在商代就已具有了历代男性配偶称谓的基本雏形。
1、男女有别
妻
《易经》曰:“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妻”“妇”是目前已知出现最早的对男性配偶称谓,这些称谓一开始并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甲骨文中,“妻”左下为女子,上象其发,右为手形,以手抓女,实为抢婚。《甲骨文字典》解释道:“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女性配偶之称。”
先秦,各个阶层男子都可以“妻”称自己的正式配偶。如《国语·鲁语》曰:“寝门之内,妇人治其业焉。”《诗经·卫风·硕人》:“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此处,太子向楚威王求情,希望大王顾念“夫妻情分”,饶恕王后,虽然是大王、王后,也可以用“夫“”妻”称呼,是“夫”“妻”在先秦无等级区别的佐证。
历代以“妻”为中心语称呼男性配偶的词语有妻子、首妻、发妻、本妻、嫡妻、正妻、后妻、继妻、寡妻、前妻、故妻、弃妻、亡妻、老妻、爱妻、贤妻、孝妻、义妻、娇妻、令妻、仁妻、良妻、山妻、拙妻、愚妻、荆妻、妻房、妻小等。
《大汉天子》剧照
“妻”是出现最早的男性配偶称谓之一,“妻子”是以“妻”为中心语加上词尾“子”构成的,但作为男性配偶称谓唐代才出现,此前“妻子“是复合词,指妻子和儿女。
所以,《大汉天子》这部以汉代为背景的古装剧里,平阳公主说自己要嫁给张汤,成为他的“妻子”,显然时代错啦(莫非她是从唐代以后穿越来的?哈哈哈)。
妇
“妇”,本为已婚女子的通称,后来特指妻子,与“夫”相对。如《尔雅·释亲》:“子之妻为妇。”
“妇”作为称谓词素,与其他成分构成一些义项单一、指称不同社会角色的妻子,如“主妇”指主人之妻,即正妻,“来妇”特指新婚之妻,“本妇”指合法妻子,“出妇”指被休弃的妻子,“弃妇”“嫠妇”指被丈夫抛弃的妻子,“旧妇”指前妻,“故妇”“先妇”指前妻或亡妻,“继妇”指续娶的妻子,“拙妇”“荆妇”是谦称自己的妻子,“好妇”指美丽合意的妻子,“酷妇”指残酷无情的妻子,“骄妇”指教宗的妻子,“恶妇”指有恶行的妻子,“君妇”指君王的正妻,“命妇”指士大夫之妻,“贾妇”指商人之妻,“征妇”指出征将士之妻。
《芈月传》剧照
“妇”也是出现最早的妻子称谓之一,《芈月传》中楚威王称心狠手辣的王后为“罪妇”“恶妇”,意在指责她害死了向妃,恶毒、有罪。
内、中、室、家
先秦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形成了男外女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但并无过多性别歧视。随着男外女内的家庭分工模式形成,人们开始以“内”指妻子,强调其活动范围,并形成以“内”为中心语的对妻子的称谓,如“内子”“内主”“内人”。
“内”,甲骨文中已出现,《说文解字》解释:“自外而入也。”引申为里面、内室,后泛指经常活动于内室的人--妻妾,随着等级制度日益严格,“妾”的指称意义逐渐脱落,“内”专指妻子。
“内”和“外”相对,“中”和“外”也可以相对,于是妻子又有“中妇”和“中馈”等别称。
“室”,《说文解字》释:“室,实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本义为居室,后与“内”一样地引申为妻子,如《礼记·曲礼》:“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妻称室。”孔颖达疏:“妻居室中,故唤为室。”历代以“室”为中心语形成的妻子称谓有室人、正室、继室、始室、侧室、副室、别室、家室、宫室等。
春秋时期,“家”也指家室,即妻子。如《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大汉天子》剧照
“房”和“室”“内”近义,被用于指称妻子,加上“正”强调是正妻。
此处,这位汉代侯爷对女子(念奴娇)说娶她做“正房”,是以明媒正娶她做正妻为条件与她交易,可见儒家开始占据思想文化统治地位的汉代,强调妻妾的嫡庶等级。
良人、君
尽管先秦夫妻称谓男女之分鲜明,但也有限度,有些称谓夫妻共用,如“良人”“君”。
“良人”,一种爱称,夫妻可以互称,如《诗经·国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传》释:“良人,美室也。”
“君”,可尊称男子,也可以敬称天子、诸侯的妻子。如《卫风·硕人》:“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左传·襄公九年》:“随其出也。君必速出。”
2、妻妾地位分明
妾
“妾”,与正妻相对,指正妻之外的男性配偶。《礼记·丧服·斩哀章》:“妾为君。”注曰:“妾谓夫为君者,不得体之,加尊之也,虽士亦然。”疏曰:“以妻得体之,得名为夫;妾不得体敌,故加尊之,而名夫为君。”妾自称用谦称“下妾”“贱妾”,以示其地位低下。
《新水浒传》剧照
“妾”在先秦已出现,历代沿用。
此处,店家威胁金翠莲,她要保住她爹的性命,必须签卖身契,成为郑大官人的“妾”。“卖给”指明了妾不是明媒正娶,不符合礼俗程序。
妾的称谓划分细致,统称有“妾”“姬”“小”“童”“小童”“小星”“孺子”等,称有子之妾为“长妾”“贵妾”,称随嫁之妾为“滕”“相室”。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滕”,指作为陪嫁跟随正妻嫁过来的女子,地位在正妻之下,妾之上,如《公羊传·庄公十年》:“滕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滕之,以侄娣从。”《释名》:“侄娣曰滕。滕承事嫡也。”可知,“滕”是正妻的侄女或妹妹,或同姓女子,作为正妻的陪嫁送往夫家。
女官向楚王汇报说有“滕女”怀孕,而且是“莒姬”宫里的,可知向氏是随莒姬陪嫁来的。
但“婢子”“贱妾”“妾”“下妾”“小童”等也用于妻子自称,是谦称,如《礼记·曲礼》:“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论语·季氏》:“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
电影《孔子》剧照
“童”,《易经·大畜》注曰:“童,妾也。”《释文》:“童本作僮。”《史记·货殖传》:“僮者,婢妾之总称也。”
电影《孔子》以春秋孔子生活的时代为背景,此处,卫国夫人南子对远近闻名的孔子自称“小童”,显然是谦称,可见对孔子及礼的尊重。
3、社会等级不同,妻子称谓不同
在古代封建社会,丈夫身份、地位不同,他们的妻子称谓也相应不同,《礼记·曲礼》曰:“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后虽朝代更替,妻子仍依丈夫爵位称号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封号,等级严格。
君王之妻
“后”,春秋时期特指周天子正妻。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
“王后”,春秋时特指周天子和诸侯正妻,如《左传·桓公九年》:“九年,春,纪季姜归于京师。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剧照
《封神榜》以商朝和周朝为背景,此时为商末,臣子尊称商纣王的妻子妲己为王后,纣王也称妲己为“王后”,但“后”“王后”春秋时期才出现,特指周天子和诸侯正妻,此处当为错用,又穿越啦!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此剧以战国为背景,莒姬自称臣妾,尊称楚威王正妻为“王后”,这才是正确的称呼哦!
“君妇”,指西周时期国君的正妻,如《诗经·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诸宰君妇,废彻不迟”。
“元妃”,指国君初娶之適妻,即国君的原配,“元”强调正夫人的地位,表示尊敬。如《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杨伯峻注:“元妃为第一次所娶正夫人。”
“夫人”“君夫人”,周代对诸侯、国君通过聘问而娶的適妻的称谓。如《礼记·曲礼下》:诸侯曰夫人。”《白虎通·嫁娶》:“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何?明当扶进八人,谓八妾也。国人尊之,故称君夫人也。”
秦汉后,“夫人”转指列侯的妻子,也可以作为高官的妻子、母亲的封号,后来指称范围扩大,为对一般官宦人家甚至一般已婚妇女的敬称。
电影《孔子》剧照
南子为卫君明媒正娶的正妻,因而卫国国君称王后南子为“夫人”,孔子弟子虽然对其不满,也遵守礼制,尊称其为“君夫人”,孔子讲礼,当然尊称其“君夫人”。
春秋时期,诸侯夫人还可以称“小君”“少君”“伉俪”。“小君”是对本国国君夫人的称呼,“少君”通称诸侯夫人,“伉俪”可作为对诸侯或大夫正妻的称谓。
君王之妾
君王的妾根据级别和地位不同,有不同的封号,主要称谓有“妃”“嫔”“嫔嫱”“宫妇”等。
“妃”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本义是配偶的意思,逐渐偏向指男子的配偶--妻子。《说文·女部》:“妃,匹也。”《尔雅》:“妃,合、会,对也。妃,媲也。”《仪礼·少牢馈食礼》:“以某妃配某士。”可知,“妃”在上古是妻子的泛称。
后指皇帝对妾的称呼。皇帝可以同时拥有几个“妃”,“妃”地位低于“后”,但高于“嫔”。“妃”也用以指称诸侯的夫人、太子和王侯的妻子。
《封神榜之凤鸣岐山》版剧照
“妃”在甲骨文中已出现,本义是配偶,在商朝时当然为配偶义啦,所以商纣王爱称王后妲己为“爱妃”,没有叫错哦!
进入封建等级社会,“妃”开始有特指义,指太子、诸侯的正妻。如《汉书·卫太子史良娣传》:“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子皆称皇孙。”中古以后,“妃”义项范围缩小,开始指帝王的姬妾而非正妻。
“嫔”,既是君王的妾,又是宫中女官,《释名》:“天子之妾有嫔。嫔,宾也,诸妾之中见宾敬也。”
《武媚娘传奇》剧照
先秦时,“嫔“”妃”已出现,都指君王的妾,后代以“嫔妃”统称君王之妾。
《武媚娘传奇》以唐代为背景,此处,皇后娘娘向高宗皇帝进言,自称“臣妾”,“臣”和“妾”本义都是奴隶的意思,此处是皇后谦称自己,而且似乎历代帝王的妻妾都以“臣妾”自称,可见妻子地位低于丈夫,即使后宫之主也如此。
“姬”,本是妾的统称,《集韵》:“姬,众妾统称。”后指诸侯嫔妃。如《左传·赵三·秦围赵之邯郸》:“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宴然而已乎?”
电影《孔子》版剧照
孔子弟子因为南子轻浮放荡而称其为“妖姬”,“姬”指诸侯嫔妃,不符合南子卫国王后的地位,又以贬义词“妖”修饰,可见对南子的鄙夷轻蔑。
二、秦汉、隋唐时期妻子称谓
秦汉、隋唐时期,三纲已成系统,但封建社会尚处于上升期,有进步思想家提出一些朴素的民主平等思想,因而三纲没有完全禁锢人们的思想。体现在妻子称谓上,有明确的尊称、美称、爱称、谦称之分,还出现了新的正妻称谓,妾的称谓分类则逐渐粗疏。
尊称
皇帝之正妻称“后“或”皇后“,《史记·孝文本纪》已有记载:“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
《汉武大帝》剧照
此处场景正以《史记·孝文本纪》中大臣请立皇后的记载为原型。
大臣以“皇后”尊称皇帝正妻,遵从了礼制(似乎许多影视剧中都有大臣进谏请立皇后或太子,大臣们认为,内主立,后宫和天下女子才有模范,储君立,皇子皇叔才不会有谋逆之心,所谓正名乎)。
皇后还可以称“女君”“皇俪”,如《三国志·魏·文德郭皇后传》:“遂立为皇后。”裴松之《注》引《魏书》:“后上表谢曰:......诚不足以假充女君之盛位,处中馈之重任。”
《大汉天子》剧照
此处,太史令司马谈称皇后为“君”,显然不只是敬称,而应理解为指称”皇后“。
因为先秦时,“君”可以敬称天子、诸侯的妻子,还有专门称谓“君妇”“君夫人”“小君““少君”,秦汉魏晋时期,又以”女君“称”皇后“,所以,此次”君“也应当指称“皇后”,而不只是敬称“您”。
美称
这一时期,社会把女性作为评价的对象,反映在妻子称谓上则出现了一些具有道德评价色彩、含有赞美、颂扬意义的妻子称谓,如“贤妻”“仁妻”“良妻”“娇妻”德配”“令室”“贤室”。
“贤妻”,如陶潜《告子俨等疏》:“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
“仁妻”,如陶潜《咏贫士七首》其七:“年饥感仁妻,泣涕向我流。”
“德配”,本义是德行可以匹配,后用作对妻子的敬称、美称,如孙逊《故程将军妻樊氏挽歌》:“德配程休甫,名高鲁季姜。”
“令室”,如晋傅休奕《秋胡》:“秋胡纳令室,三日宦他乡。”
爱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被撼动,封建礼教对夫妻的束缚减轻,夫妻关系较为平等,表现在妻子称谓上,则夫妻互称“卿”,并出现了爱称“卿卿”,沿用至今。
“卿“,本义为两人面对面进餐,表示亲密无间。用于丈夫对妻子的爱称,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卿”,夫妻间的爱称,如《世说新语·惑溺》:“王安丰妇卿安丰。安丰曰:‘妇为卿婿,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妇曰:‘亲卿爱卿,故尔卿卿,我不卿卿,谁复卿卿?’”
谦称
这一阶段,妻子称谓系统出现了丈夫对他人称呼妻子的谦称,如:
“荆妇”,王贞诗云:“丁宁与荆妇。”
“山妻”,杜甫诗云:“理生那免俗,方法报山妻。”
“糟糠”,本义指酒糟、米糠等粗劣的食物,《后汉书·宋弘传》有“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之说,后用“糟糠”指谦称与丈夫共患难、共贫贱的妻子,但人们仍可从“糟糠”的词义中感觉到对女性的贬义。还有“糟糠妻”“糟糠妇”“糟糠妻室”“糟糠妻子”等称谓,可见,古代强调夫妻之间能同甘共苦、相濡以沫。
《大汉天子》剧照
此处,张汤对公主说自己有“糟糠之妻”,是强调自己有一个妻子,他们曾共贫穷,共患难,以表明自己不能负她,不能接受公主(“只是“这个标记语也许是用以表示婉拒,但也许表达的是想娶公主但迫不得已)。
新的正妻称谓
“发妻”,指原配妻子。结发是古时男女成年的象征,所以结发夫妻指原配夫妻;再者,古时,人们希望婚姻长久,白头到老,所以,夫妻成婚时各剪一绺缠绕起来,以示结发同心,白头到老。
《大汉天子》剧照
场景是这样的:
公主:”......驸马,平阳就是你的妻子。“
张汤:”只是张汤已有糟糠之妻。“
公主:”那就给钱休了她。“
张汤:”我们是结发夫妻。“
张汤对公主说自己有“发妻”,强调妻子是明媒正娶、经过了礼俗认可的,也含有曾盟誓白头到老的意思,以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也可能是在表达休妻不合礼制、不近人情,会受到族人批评阻拦,行不通,很为难)。
“新妇”,“新”本义为伐木,《说文·斤部》:“新,取木也。”《诗经·豳风·伐柯》:“伐柯如何?非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可见,“伐新”引申为做媒,故“新妇”强调其为明媒正娶,在家族中有正式身份和地位。后“新妇”词义扩大,非亲属关系的尊者,也以“新妇”泛称卑者之妻;已婚妇女也以“新妇”对公婆、丈夫等家中长辈、平辈亲属自称。明清之际,“新妇”用以指称新婚女子,与“新郎”相对。
“中妇”,本指后妃,中古后指称范围扩大为指称妻子,如李贺《恼公》:“月明中妇觉,应笑画堂空。”叶葱奇注:“中妇,指其妻。”
这一时期,人们不忌讳妇女再嫁,因而出现了许多指称离异妻子的称谓,尤其是汉代,如“前妻”“故妻”“前妇”“后妇”等。
妾的称谓
先秦时,妾的称谓分类细致,体系相对独立,到了这一阶段,分类渐渐粗疏,专称使用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标记性语素+妻子称谓”的形式。
标记性语素如侧、小、偏、下、别、旁、庶、少、外,妻子称谓主要使用妻、妇、室、房,因而形成“侧室”“外妇”“小妇”“小妻”“少妻”“下妻”“偏房”“别房”等。
三、宋元明清时期妻子称谓
1、新的正妻尊称
娘娘
“娘娘”,指帝王的已婚女性亲属,包括帝王的皇后、妃嫔、太后、太子的妻妾等,通称“娘娘”或“娘子”,如后晋《旧唐书·后妃传·杨贵妃》:“宫中称呼娘子,礼数实用皇后。”
《武媚娘传奇》剧照
“娘娘”是对皇帝妻妾的敬称,宋代以后作为宫廷用于固定下来。此处太监用以表示对皇后的尊敬。
恭人
“恭人”是古代受封妻子的封号,始定于宋微宗。”恭人“地位在”令人“之下,自中散大夫以上至中大夫的妻子封为恭人。
元代六品官,明、清四品官的妻子可封为”恭人“,清代又以奉恩将军的妻子为”恭人“。如《水浒传》第三二回:“我看这小娘子说来,是个朝廷命官的恭人。”
太太
袁庭栋认为“太太”至少要晚到明代才进入妻子称谓系统。明代礼制规定,中丞以上官员之妻称“太太”。如明胡应麟《甲乙剩言·边道诗》:“幸喜荆妻称太太,且酌柏酒乐陶陶。’盖部民呼有司眷属,惟中丞以上得呼太太尔。”
“太太”这一称谓很快平民化,凡官僚士大夫之妻皆可称“太太”,清代时,甚至庶民之妻也可称”太太。如《清稗类钞·称谓录》所载:“命妇称太太,其夫自一品以至未入流皆然,无所别也。久之,则富人亦称之。又久之,则凡为人妇可以家居坐食者,亦无不称之矣。”
版《红楼梦》剧照
王熙凤尊称王夫人为“太太”,贾琏尊称王夫人为“太太”、尊邢夫人为“大太太”,因为她们都是长辈,都是正妻,而且丈夫都是官员,有尊敬的意味。
礼称
礼俗规定了妻子有为丈夫守贞守节的义务,并且划分出不同类别,“贞”指夫在守节,“节”指夫死守寡,“烈”指夫死殉节,“义”指为夫守义,通称“三贞九烈”,并因此产生“三贞妇”“贞妇”“节妇”“烈妇”“义妇”等称谓词,指各种守贞守节的妻子。
这一阶段,还以“贤”为修饰成分构成了很多妻子尊称,如“贤匹”“贤室”“贤配”“贤偶”“贤卿”等。
2、妻子俗称
宋元明清时期,世俗文化迅速发展;又外族入侵导致文化交流频繁,因而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语言被百姓接受并使用,因而体现在称谓上,妻子俗称也开始大量涌现,最典型的妻子称谓就是“老婆”。
老婆
“老婆”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最初指老年女性,此后,至少在宋代,“老”字逐渐虚化为词头,“老婆”指称妻子。如宋吴自牧《梦梁录·夜市》:“更有叫‘时运来时,买庄田,取老婆’卖卦者。”关汉卿《窦娥冤》第一四折:“兀那婆婆,你无丈夫,我无浑家,你肯与我做个老婆,意下如何?”
到了明代,“老婆”已是很常见的男子配偶称谓,是文人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通用的基本词汇了。
版《新水浒传》剧照
宋代,老婆“之”老“已弱化脱落为词头,没有老的含义,指称“妻子”含义成熟。
此处,两个人先后以“老婆”指武大郎年轻美貌的妻子潘金莲,合适,也符合历史。
娘子
“娘子”,由实语素“娘”和名词词尾“子”构成,“娘”本是就是妻子称谓,既可称自己妻子,也可称他人妻子。
“娘子”最初是指称妇女的一个通称,最早出现在《北齐书·祖珽传》:“老马十岁,犹号骝马;一妻耳顺,尚称娘子。”
至元代,社会上普遍称已婚妇女为“娘子”。
明代时,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有娇爱的味道。陶宗仪《辍耕录》:“都下自庶人之妻以及达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版《新水浒传》剧照
图一,林教头称妻子为“娘子”,有怜惜的意味;图二,劝阻者向高衙内喊道他调戏的女子是林教头的“娘子”,有尊敬的意味。
图三,西门庆以“小娘子”指年轻美貌的少妇潘金莲,娇爱意味浓郁;图四,武大郎以“娘子”指自己漂亮的妻子潘金莲,有疼爱,也有谦卑的意味。
婆娘
“婆娘”,古代一般作为对已婚妇女的泛称,现在仍保存于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元代陶宗仪《辍耕录》曾明确指出:“江南于妇人,贱之则曰婆娘。”《金瓶梅》:“武大听罢,道:‘兄弟,我实不瞒你说,我这婆娘每日去王婆家里做衣服,做鞋脚,归来便脸红。’”
版《新水浒传》剧照
《水浒传》中潘金莲自己称自己“婆娘”,《金瓶梅》中武大也以“婆娘”指她,可知,宋代,“婆娘”为已婚女子的通称(此前潘金莲勾引武松不成贼喊捉贼,此时武松让她喝酒盟誓日后会安分守己,她打翻了酒碗,还理直气壮称自己是“丁丁当当响的婆娘”,真是说谎不脸红啊)。
媳妇
“媳”字出现很晚,明代才见于梅膺祚的《字汇》:“媳,俗谓子妇为媳。”
“媳”本字应为“息”,儿子的妻子称“息妇”。为与其他义项区别,“息”加上了表义偏旁“女”成为“媳”,转指兄弟及其他晚辈的妻子,如“弟媳”“侄媳”“孙媳”。如《红楼梦》第五三回:“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
“媳”与“妇”组合成“媳妇”,兼有儿子的妻子、妻子、已婚女子泛称、仆妇义项。
版《红楼梦》剧照
“媳妇”泛指已婚女子。
图一,王熙凤以“蓉二媳妇”指秦可卿(蓉指秦可卿丈夫贾蓉,二是贾蓉的排行);图二,贾琏以“小媳妇”指刚嫁人的年轻美貌的香菱。
这一阶段妻子俗称还有“奶奶”“大姐”“婆婆”“阿妈”“妈妈”“大娘”“大嫂”“姐姐”“浑家”“底老”“妪人”等。
版《新水浒传》27集剧照
武大郎张口闭口称潘金莲为“大姐”,言语间尽是疼爱(还有自卑)。
版《红楼梦》剧照
两张图中的人都尊称王熙凤为“奶奶”,既是尊敬,也是遵循礼俗,更有对王熙凤阴狠泼辣的畏惧。
由图二可知,“奶奶”与“爷”对应,比如贾琏可称“琏二爷”,贾瑞可称“瑞大爷”。
3、侮称
我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体现在夫妻称谓系统中,则妻子称谓处于卑微地位,先秦时期就女性就以“妾”“妾人”“下妾”等自称。
宋元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统治阶级利用程朱理学实行文化专制以维护统治,对妇女压迫更加严苛,男尊女卑扩张到极点,社会对妻子的道德评价以歧视和贬损为主,表现在语言上,对女性的歧视性称谓明显增多,女性自称也更为卑下,以含有奴隶意义的“妾”“奴”为中心词,出现了“奴”“奴家”“妾身”等称谓。
版《水浒传》27集剧照
图一,潘金莲对情郎西门庆撒娇自称“奴家”,表达对奸情暴露的恐惧;图二,潘金莲害怕被武松报复而对丈夫武大郎认错,自称“奴家”。
再者,这一阶段的贱称很多,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如以“荆”充当修饰成分构成妻子称谓,如“荆人”“荆妻”“荆妇”,以及作为中心语素被别的成分修饰构成称谓,如“拙荆”“寒荆”“山荆”“老荆”“贱荆”,再如以“贱”作为修饰成分构成的妻子称谓晚于“荆”,有“贱荆”“贱妻”“贱内”“贱房”“贱室”“贱累”等;再如“愚妻”“拙妇”“拙室”等。
4、妾的称谓
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新的关于妾的称谓:
“小老婆”,如宋话本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一个小老公,早晚同赴京师也。”
“侧庶”,《宋书·孝义传》:“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身边人”,《水浒传》第二回:“我家大娘子最好,极是容得人,现今也讨几个身边人在家里,只是每一个中得我意的。”
四、近现当代妻子称谓
年中国民国成立至今,已逾百年,这一阶段分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两期。
1、民国时期的妻子称谓
中华民国成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受到西方平等思潮冲击,但新旧社会交替,表现在妻子称谓上则新旧称谓并存。
“娘子”“太太”“夫人”“拙荆”“妻室”“贱内”“内人”“内子”等妻子旧称谓使用广泛,如《鲁迅《阿Q正传》:“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在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
知识分子夫妻之间则开始互称姓名,对旧称谓造成潜在威胁,但最初只是在城市受过先进教育的知识分子中流行。如《围城》:“鸿渐吓得倒退几步道:‘柔嘉,你别误会,你听我解释--’”鲁迅《伤逝》:“‘奇怪,--子君,你怎么今天这样儿了?’我忍不住问。”
“爱人”,民国时期唯一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