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年俗连载今天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筹备过年就一天紧过一天,逐日掰着指头进入新年倒计时,犹如火箭发射前进入倒计时读秒阶段。

腊月二十三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神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其三为行、井、户、灶、中雷)。

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岁月沧桑,社会变迁,风俗传到今天,便演绎成祭灶献糖果,吃灶糖(即琼锅糖)、送灶王爷上天的节日。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外,灶神的一个重要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汇总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腊月二十三祭过灶神后,二十四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与功过是非的日子。灶神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又称"辞灶"。

辞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辞灶,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的说法,也称"官三民四水上五"之说。且有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灶,就在二十五辞灶,但千万不要在二十六辞灶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腊月二十三辞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腊月二十四辞灶,“邓家”即指水上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五举行辞灶。但是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腊月二十三辞灶,希望借此沾贵气,生官运。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天宫开年会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向天庭玉帝少打几个小报告。

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神之时,先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进酒,完毕后,将旧有的灶君像取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告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也有人用纸剪一匹马),用作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供奉一点黄豆、豌豆和干草,作为灶神之马长途跋涉所需的草料。

而澄城人,还要给灶神准备长途跋涉的食用干粮,即现在的烧饼馍,那时,澄城人把它叫砣砣馍,想必它和新疆的烤制食品"囊"一样,易于长时间保鲜且食用方便,况灶神每当饥肠辘辘时,取出食用,观之外形似圆月,上天路上必心旷神怡,焉能不明白主人祈求汇报圆满之意。

送走神明后,可千万别忘了在除夕夜把开完年会的灶神按时接回来,此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画像即可。当然,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饺子,首先要敬献给分管人间饮食的灶神,并由家里的男丁们叩首礼拜。旧时,男尊女卑,故有"女人不祭灶,男丁敬诸神"的封建礼俗。

?免责声明:未署名图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l/79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