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廿四,这天在潮汕有一个习俗“神上天”(也有叫“公上天”)。这是潮汕人过年前要做的一件大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举行“送神上天”这个仪式。
“神上天”这一日,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区,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
今天是潮汕人祭灶的日子,也是咱潮汕人常说的小年。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值得一提的是祭灶时间有说法,俗话说“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小年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我们潮汕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有潮汕俗语说“廿四神上天”,指的就是小年。
“小年”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汇报。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潮汕人的“小年”习俗
天圆地方即为灶
潮汕人对“灶”尤其重视,做灶必须请先生看时择日选方位!潮汕老式灶是由红砖砌成的上宽下窄的四方形灶台,寓意在于天圆地方,天地交泰,家道和晏!潮汕灶台俗称之为“灶山头”,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灶用于生火煮饭,是一家人生存的保障,是一个家庭自立的标志。中国文化中的“另立山头”,也是“另起炉灶”之意。而且平时忌在灶上烹煮或烘烤“秽物”,忌在厨房里骂人、吵嘴、打架,忌重放和磕碰锅、盆、碗、筷等。
天庭基层公务员—司命公
潮汕人对灶的尊崇,也源于灶有“灶神”,又名“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也称“灶王爷”,也叫“申面公”,正确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简称司命公,属天庭基层公务员,传说玉帝每年正月初四派灶神下凡,并于腊月廿四日子时上天汇报。
《风俗通义》中记载所祀小神就有司命这位帝君,他主管和生命有关的事物。《管子。囿蓄》说:“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屈原《楚辞》称司命帝君主灾咎、主寿。
在潮汕民间,传说司命公与各家关系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每个人做了什么好事、什么坏事,到了“神上天”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有什么说什么,毫不隐瞒。昔时有的人做了亏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来,担当不起。于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因而潮汕民间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语。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到灶房,祀拜时,先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司命公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养好大猪。烧香完毕,就让司命公携带这些礼品上天。为了使司命公尽快安全到达,祀拜完毕又烧了两只纸马,让灶公婆夫妻俩乘上天马,直奔天宫,减少劳累。
清乾隆《南澳志》云:“凡神庙及人家各备仪供养,并印幡幢、舆马、仪从于楮上,焚而送之,谓之送神。”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女人是不能祭灶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语说的就是这个。
祭灶也有潜规则
祭祀灶神的食品,历代也不大相同。汉魏时祭灶流行用黄羊。至南北朝,则多用“豚酒”祭灶。宋代祭灶神多用米饵、猪头、鱼等食品。南宋诗人范成大诗曰:“猪头熟烂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献酌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明清祭灶多用“灶糖”,即“麦芽糖”,当时人们担心灶神上天说人间坏话,冀求用饴糖粘住他的口。
▲落汤钱
潮汕民俗:“廿四神上天”,是时,各家各户提前祭灶“送神”,供品荤素皆宜,但必备糖品,比如“糯米糍”(俗称“落汤钱”、“胶罗钱”等甜品)。据说灶君吃了糖品,便会在玉帝面前甜言蜜语。人们深知,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敬灶全书》)。
由于家家户户都有挂心灶神向玉皇大帝诉说家中过错的忧虑,因此有的乡村住户,祭灶神时还用酒糟涂灶门,谓之“醉司令”。灶神醉了,当然不敢在玉帝面前乱说话。但人们还是希望灶神能向上苍说好话,造福家门,故在灶上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潮汕祭灶神的食俗除了吃“糯米糍”之外,还有甜棵、南糖、糖糕等,这些糖食都是祭灶不可或缺的食品。
常见的祭品还有猪肉(或猪头、猪腿)、鱼(草鱼、鳞鱼、鱿鱼)、水果(柑、桔、蕉、梨、柑榄、苹果)、面食(干面条、面饼、面包、煎饼、饼干)、各种粿类、糕点、糖果、白糖、茶叶、香烟、各种斋菜、蛋、酒等。祀拜时,人们先是烧三炷清香,然后跪下,口里念念有词,祈求“老爷”上天多说家门的好话,多降福到家门,在新的一年里能阖家平安,吉祥如意,能赚大钱。烧香完毕,就让“老爷”携带这些礼品上天。
▲红粿桃
送神“祭灶”亦即《礼记》中的“七祀”之一,是十分隆重的古老习俗。《论语》中甚至有“与其媚于奥,寧媚于灶”的记载。可惜现在烹饪已然不再用“灶”,因此鲜少有人在祭拜“灶王爷”。于是大部分的“送神”,成为了送家中所祭祀的神明,亦即“送百神上天”。有道是“送神早,接神晚”,因此“入年驾”的前一日(廿四日)清晨就送神,接下来就是“筅囤”。在这一天也有必要到庙宇拜拜恭送太岁星君,感谢一年来的护佑,并祈求来年的继续护持。
过年大扫除——筅囤
筅囤(又称“采囤”)是潮汕地区的另一习俗。送司命公上天后,各家各户就要清理室内卫生,进行大扫除,用竹叶、或榕叶、或甘蔗尾、或长扫把、或红花仙草,对家中天花板、墙壁角落进行清扫,谓之“采囤”。“采囤”把家里的蛛丝、灰尘清理干净,把家具都清洁一遍,这一民俗寓意把一年来的晦气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潮汕地区,送神上天的日子几乎都是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但在南澳的章姓氏族,送神上天之日却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三日。传说他们的祖先在廿三日“筅囤”洗尘时,不慎把神龛的神像扫落便桶里,当天索性把所有神像全部洗净送上供桌,同时办好供品祭拜,提前一天送神上天,以后一直沿传至今。
小年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间,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来源:汕今日早说天下潮商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咨询报名
跃进路利鸿基大厦8楼◆
苏宁广场1栋SOHO-◆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