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学习传承中医经典,运用现代医疗科技,中西结合,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刺热篇》是《黄帝内经·素问》中的第三十二篇文章,本篇所论,涉及五脏热病的临床表现、针刺方法及预后等内容。
据经文所述,五脏热病的表现多为实热证候,如肝热病小便先黄,胁肋胀满疼痛,倦怠嗜卧,身体发热等,治疗可取本经及其相表里的经脉之穴位以泄其邪热。至于其预后,则是逢其所不胜之日病甚,邪气肆逆则可能死亡;若逢其当旺之日,正气来复,正能胜邪,则大汗出而热退。经文还提出了“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的“治未病”思想,这对截断病邪、阻止疾病的传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要点
一:五脏热病的症状、演变、预后及其针刺疗法。
二:热病的色珍,可以从外知内,善为运用,确能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有预防的积极意义。
三:刺热病的孔穴以及护理方法,如五十九刺、脊椎诸穴和饮之寒水、寒衣、寒处等。
原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1〕,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3〕;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4〕。刺足厥阴、少阳〔5〕。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6〕。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7〕,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8〕;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9〕。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10〕,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11〕;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1〕。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13〕,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14〕。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15〕,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16〕,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17〕;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18〕。诸汗者,至其所胜日〔19〕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0〕;心热病者,颜先赤〔1〕;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3〕;肾热病者,颐先赤〔4〕;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5〕;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6〕。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7〕。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8〕,病甚者为五十九刺〔9〕。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30〕。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31〕。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3〕。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33〕,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34〕。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35〕,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36〕。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37〕,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38〕。少阳之脉,色荣颊前〔39〕,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40〕。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骶也〔41〕。项上三椎,陷者中也〔4〕。颊下逆颧为大瘕〔43〕,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44〕。
1,庚辛甲乙:甲乙日应该是第一二日,丙丁日应该是第三四日,庚辛日应该是第七八日。这是天干地支,顺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之,这种天干地支的算法,网上有速算表。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
,热争则狂言乃惊:争,盛大之意,下同。
3,头痛员员[yún],指头痛状。员员,语气词。
4,先淅然厥,淅[xī],身体发冷的样子。
5,痛走胸膺背,胸膺,前胸部。
6,不得太息,太,是通假字,“太”通“叹”,太息就是叹息的意思。太息,生理学名词。即叹气。以呼气为主的深呼吸。正常人的呼吸中,一呼一吸称为一息,一息脉动四次,三息之后有一次深呼吸,脉五动,脉诊上称为“闰以太息”。病理情况下,若频频叹气,称为善太息。它是一个症状,由肝胆郁结,肺气不宣引起。
7,苦渴数饮:
苦渴,是偏义复词,故它也译为为渴而苦恼;
数[shuò],屡次,频繁。
8,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澹澹[dàndàn],同“憺憺”,指心神忐忑不安样。
9,颐先赤,颐,下巴,~指气使。此段话介绍的是各脏器的热在人面部的表现位置。
10,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部,指病只在相应的面部显现(意指病情轻微)
至期而已,期,指脏器当旺之时;而已,指病愈。
11,耳聋好瞑,瞑[míng],闭眼。好瞑,指爱睡觉。
1,荣未夭,荣,指面色荣华;夭,夭折。这里是指色泽尚未暗晦。
13,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曰[yuē],在这里是语气词,无意。
今且得汗,指病人在此时能够出汗。
待时而已:指病到了那个脏器当旺之时就会好。
14,与厥阴脉争见者:
与,与此同时;
见,在这里当显现之时。
15,热病气穴,气穴,指腧穴。因穴位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故名。
注释1、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王冰:“肝之脉循阴器,抵少腹而上,故小便不通先黄,腹痛多卧也。”身热是由正邪交争引起。
、热争:即正邪交争。
3、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肝主惊主风,故肝热时出现手足躁扰惊骇等症状,肝脉循胁肋,故胁满痛,肝魂不藏故不得卧。
4、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庚辛为金日,金克木故病甚,甲乙日为木之气,正气来复而胜邪故大汗,若热淫内逆,则于金日死亡。以下四脏以此类推。
5、刺厥阴、少阳:刺肝、胆二经穴位。
6、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员员,为眩晕之意。肝热逆于上引起的头痛眩晕,是由于肝经脉气上冲的缘故。
7、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心志为喜,心病故先不乐,数日以后才发热。
8、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正邪交争则突然心痛,火性上炎邪热上冲,故烦闷善呕,头痛面赤,邪气盛表实则无汗。
9、刺手少阴太阳:刺心与小肠经的俞穴。
10、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脾热则胃亦受影响,胃脉循颊车上耳前至额颅,所以头重颊痛。脾脉上注于心故烦心,脾病木乘之故色青,胃气上逆故欲呕,正邪交争则身热。
11、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颌痛:正邪交复,热甚内灼肾阴,肾伤则腰痛,脾失健运则腹满泄,胃脉循大迎颊车故两颌痛。两颌:相当于下颌骨颊车部位。
1、刺足太阴、阳明:刺脾、胃二经俞穴。
13、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肺主皮毛,故肺病者,开始有淅淅恶寒恶风,毫毛竖起。肺与大肠相表里,热初入里故苔黄,邪正交争则发热。
14、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刺肺与大肠经,刺其血络盛处,热随血泄。
15、肾热病者,先腰痛胻痠,苦渴数饮,身热:腰为肾之府,故肾热腰痛,肾脉循内踝之后上踹内,其直者上循喉咙挟舌本,故病则胻骨部酸痛,口渴引饮身热。
16、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正邪交争伤及太阳经,故项痛而强,少阴经病则胻寒而酸,足下热,肾伤精疲故不欲言。
17、澹澹然:张景岳云:“精神短少貌。”
18、刺足少阴、太阳:刺肾、膀胱二经俞穴。
19、所胜日:气旺之日为所胜之日,如戊己是土胜之日。
0、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肝气升于左,应于东方,故左颊先赤。
1、心热病者颜先赤:颜,额也。应于南方火,为心所主,故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鼻为面王,居中属土,为脾所主之部,故脾热病者鼻先赤。
3、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肺藏于右,右应西方金,右颊为肺所属之部,故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4、肾热病者颐先赤:颐为下颌,属北方水,为肾所主之部,故肾热病者颐先赤。
5、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热病从面部所属部位发病,到本脏气胜时就好了。如肝热病甲乙大汗而愈。
6、重逆则死:反复逆治则死。
7、身寒而止也:身寒热退则停止治疗。
8、刺足少阳,补足太阴:即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
9、五十九刺:指具有泻热作用的五十九个穴位,见《素问·水热穴论》。督脉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足太阳左右共十穴:承光、通天、络却、五处、玉枕。足少阳左右十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背部左右八穴:大杼、膺俞、缺盆、背俞。下部左右八穴:气街、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四肢八穴:云门、髃骨、委中、髄空。五脏俞穴左右十穴:魂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
30、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可取手阳明经商阳穴,手太阴之列缺穴汗出则愈。
31、刺项太阳而汗出止:可取足太阳天柱穴、大杼穴,汗出可愈。
3、刺足阳明而汗出止:可取足阳明经三里穴,汗出而愈。
33、刺足少阴:取肾经井穴、荥穴刺之。
34、刺足少阴、少阳:刺足少阴肾经及足少阳胆经之井荥穴。
35、荣未交:热邪未入于营分。
36、今且得汗,待时而已:可汗出而解,待时如肝待甲乙之时等。
37、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与厥阴经热证同时并见的属病危。
38、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新校正》云:“旧本(守)无少阳之脉色也六字,乃王氏所添,王注非,当从(杨)上善之义。”其热内连肾即热伤肾阴之意。
39、色荣颊前:颊前,在颧骨下近鼻两旁。
40、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外见少阳胆经证,兼见足少阴肾经之证,为阴阳俱病,故病危。
41、荣在骶也:骶(dǐ),脊骨之尽处。治荣分热应取骶部穴位。
4、项上三椎,陷中者也:若取项上三椎之下穴,椎骨下的陷凹中即是。
43、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即大瘕泄,里急后重而茎中痛,为五泄之一。病色从颊下上逆于颧的为痢疾病。
44、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病色见于颧骨的为胁痛,病色见于颊上的是鬲上的病。?
译文
肝脏有热的病人,小便先发黄,腹中疼痛,嗜卧,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表现为言语狂乱、惊骇、胁肋胀满疼痛,手足躁扰,不能安卧;逢庚辛日则病情加重,遇甲乙日则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横逆、正不胜邪,那么在庚辛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如果肝气上逆,则头痛眩晕,这是热邪循肝脉上冲头部之故。
心脏有热的病人,先感到闷闷不乐,几天以后才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突然心痛,烦闷,易呕吐,头痛,面赤,无汗;逢壬癸日则病情加重,遇丙丁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热亢盛,正不胜邪,那么在壬癸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
脾脏有热的病人,先感到头重,面颊疼痛,心烦,额部发青,想要呕吐,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腰痛不能俯仰,腹中胀满,泄泻,两颔疼痛;逢甲乙日则病重,遇戊己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亢盛,正不胜邪,那么在甲乙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肺脏有热的病人,先感到寒冷,毫毛竖起,怕风寒,舌苔发黄,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气喘咳嗽,胸膺背部疼痛走窜,不能深呼吸,头痛剧烈不能忍受,汗出怕冷;逢丙丁日则病情加重,遇庚辛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邪气亢盛,正不胜邪,那么在丙丁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使其出血如黄豆大,病情立刻就减轻了。
肾脏有热的病人,先感觉到腰痛,小腿发痠,口渴难忍,频频饮水,身体发热。热邪与正气相争则项部疼痛而强直,小腿发凉而痠困,足心发热,不想讲话;如果肾气上逆则项部疼痛、头晕目眩、摇晃不定;遇戊己日则病情加重,遇壬癸日则大汗出而热退。如果邪气亢盛,正不胜邪,那么在戊己日就会死亡。治疗应针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上述各脏热病的大汗出,都是各自当旺之日,正气得助而胜邪,故可汗出。
肝脏有热的病人,左颊先出现赤色;心脏有热的病人,额部先出现赤色;脾脏有热的病人,鼻部先出现赤色;肺脏有热的病人,右颊先出现赤色;肾脏有热的病人,两颐先出现赤色;即使热病还没有发作,但看到面部出现赤色就应给予针刺治疗,这叫做“治未病"。热病起始,只表现为五脏在面部所主的部位出现赤色,若及时给予恰当的治疗,到了本脏之气当旺的时日就会痊愈;如果刺法有误,就会延长病程,要到生病之脏的第三个脏气当旺之日,疾病才能痊愈;如果治疗上一误再误,就必然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出汗的,都是至其脏气当旺之日,才能够汗大出。
凡是治疗热病,要先给病人喝些清凉的饮料,然后再进行针刺;必须让病人少穿衣服,居住在凉爽的地方,热退身凉则停针。
热病先出现胸胁疼痛,手足躁动不安,应针刺泻足少阳胆经,补足太阴脾经。若病情较重的,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先出现手臂疼痛的,可针刺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的症状开始于头部的,可针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项部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的症状起始于足胫部位的,可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病人得汗出则停针。热病先出现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嗜睡的,可刺足少阴肾经的穴位,病情严重的可选刺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热病先出现头昏目眩、发热、胸胁胀满的,可刺足少阴肾经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
太阳经脉的病变,赤色显现于颧骨部位,是热病的征象,如病邪未交于营分,病尚轻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等到其经气当旺的时日疾病就会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少阴经的脉证,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因为其热病已向内部深入,累及肾脏了。少阳经脉的病变,赤色显现于面颊的前方,是热病的征象,如病邪未交于营分,病尚轻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等到其经气当旺之日,疾病就会痊愈;如果同时又见到厥阴经的脉症,不超过三天就会死亡。
治疗热病的穴位:第三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下面的穴位主治肾热病,营分有热可刺尾骶部的长强穴及项上三椎下中央凹陷的大椎穴。如果面颊部的赤色向上蔓延到颧部,病为大瘕;如赤色下行到颊车部位,则病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的后侧,则病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
总结
热病,即发热之病。前文已经说了,热病,分成两大类,即因受寒、生大气等因素导致的经络不通引起的热;还有一种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热。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前者。
虽然本文主要讲的是“刺”法,但因为,它非“刺”法,非一般人能掌握,所以,我们不重点研究它。说说“治未病”吧!即“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
你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两个大红脸蛋,此类人,就多半属于身有内热。我在调理客户中,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多数情况,都是中焦堵了引起的。由于心脏位于人体的上半部,因此,当中焦堵住之后,气血就容易在上半身运行,导致“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在白领人群中非常普遍,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坐在那里用电脑用的。因此,当我们通过刮痧、拔罐、按摩,将中焦打通后,心脏的气血就可以顺利下行,憋在上半身的热一下就被撤了火,就好比釜底抽薪一样,大红脸蛋就会慢慢消失。
刺热论在论述面部的热象时,指出:肝热在左,肺热在右,心热在脸,脾热在鼻头,肾热在下巴,五脏的热都写在脸上了。为什么肝左肺右呢?这和肝肺的功能有关。
肝脏虽然在右侧,但肝气在左侧。肝是管升发的,肝经过解毒后的血供给心脏,它是向上输送的,因此,我们发怒时,通常脸会涨的通红,这和肝血过多上涌有关,在风水上,肝为青龙,龙是上升的,飞龙在天,这是我们通常对龙的比喻,也体现了肝的这种上升功能。
人的肺左右分为两叶,可为什么中医、风水通常都把肺列在右侧呢?如果肝为青龙,肺就为白虎。虎什么时候最厉害,猛虎下山。肺在心脏之上,它是管布血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水塔,心脏将血泵到塔尖之上,人通过吸气,再将这种混合了气和血的血推到身体的各个角落里,这就是肺的肃降功能。可当我们中焦堵了之后,肺的这种肃降功能无法顺利完成,就会在我们脸上憋出“赤”色来。因此,一般我们较少见到单侧红脸蛋的,要红,都是两侧都红,这就是肝肺的青龙和白虎的功能都无法完成的结果。
红鼻头的人不少,通常我们管这种叫酒糟鼻。你上网搜索,西医对此病因根本找不到,其实,中医早就指出了,是脾热的结果。脾是管什么的,是管运化的。把我们胃消化的食物给变成食糜,然后将营养吸收,将废物排出。但是,如果我们吃的东西太多了,太厚腻了,就会导致脾运化不过来,就会在中焦堆积,形成堆热,这种情况有点像沼气和煤的自然现象,它在面部呈现出来的就是红鼻头。之所以被之为酒糟鼻,当然和我们喝酒吃肉多有关。不信,你天天吃窝头咸菜,你绝对长不出酒糟鼻来。
通常有高血压病的人,大都满脸通红,这种面相很好认,属于心脏有病。但是,下巴红的人,则很少见到。换言之,中医认为的这种肾热,平常我们见到的不多,下面给大家看一张照片:
看来这个宝宝肝、肺、肾都热
从这孩子的图片看,孩子吃的太多,代谢有问题,才会有这种满月脸。如果拉几泡稀,估计大红脸蛋就会下去。
总之,对于热病,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果你是因为感染了发热,找西医;如果你是因为经络不通导致的发热,或者属于亚健康的那种大红脸蛋热,还是找中医调理调理吧。一般而言,中焦一通,这种红脸热就消了。
大道至简,中医基础治病方法:
一,推拿疗法治百病
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理筋散结,.正骨复位。
二,艾灸疗法治百病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
、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病人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
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
7,延年益寿,美容养颜
三,砭术治百病:“砭——为针灸刮痧之母”,具有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扶正祛邪、平衡阴阳,防病治病的作用。
四,拔罐疗法治百病:拔火罐疗法是我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五,刮痧疗法治百病: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疏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根据现代医学分析,本疗法首先是作用于神经系统,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其次可作用于循环系统,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淋巴液的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据研究证明,本疗法还有明显的退热镇痛作用。
六,刺血疗法治百病:刺血疗法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放血祛除邪气而达到和调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目的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适用于“病在血络”的各类疾病。
万物唯心造治病先调心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健康管理刻不容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