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腊八rdquo到l

腊八

旧俗以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为我国传统的“腊八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按照习俗熬腊八粥、腌腊八蒜,祭祖敬神,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也是佛教中的重要节日,为“佛成道日”,佛教寺院都会在腊八这天举行施粥纪念活动。

腊日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祭

腊八节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蔡邕《独断》云: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在新故交接的腊月,人们认真而虔诚地祭祀祖先和神灵,举行驱疫辟邪仪式,一餐一饭、一招一式,无不寄托着老百姓平凡而又庄严的人生期待。

腊节

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粥

腊祭规模宏大的仪式早已不在流传,而腊八粥这一饮食习俗却传承至今,愈发意蕴非凡。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我国部分地区以“腊八饭”或“腊八面”代替腊八粥。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冰心《腊八粥》

腊八蒜

我国北方还有用醋泡“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这一天,将剥好的蒜瓣放入干净的坛子里,再倒入老醋,密封后腌制数天。制好的腊八蒜通体晶莹碧绿,口感酸辣,别具一番风味。此外,腊八蒜在民间还有一种特殊含义。民谚云:“腊八蒜,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因“蒜”与“算”谐音,所以到了腊月,债主们想清算一下一年的债务,又不好直接讨要,便送上一罐腊八蒜,欠债人收到后心知肚明,有所回应。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

——老舍《北京的春节》

小年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我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亦称“小年”。

祭灶

民谣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升天。”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司命”,旧时家家户户的灶台旁都为其设有尊位。相传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一年的功过。唐代《辇下岁时记》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记载。人们举行祭祀和欢送灶王爷的仪式,供奉糖瓜等甜食,或在灶门口抹上酒糟,希望灶王爷甜滋滋、醉醺醺,上天之后多说自家人的好话,保佑来年吉祥平安,丰衣足食。

祭灶词

宋·范成大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送灶的关东糖瓜大筐子陈列出来,跟着干果子铺、糕饼铺,在玻璃门里大篮、小篓陈列上中下三等的杂拌儿。打糖锣儿的,来得更起劲。他的担子上,换了适合小孩子抢着过年的口味,冲天子儿,炮打灯、麻雷子、空竹、花刀花枪,挑着四处串胡同。小孩一听锣声,便包围了那担子。

——张恨水《年味忆燕都》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上天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在《送灶日漫笔》

廿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为“扫尘日”,也叫“迎春日”。从这一天开始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清整宅院、拆洗被褥、打扫房舍。孔尚任《节序同风录》中记载:“是日下腊为交年节,除庭院,扫舍宇,拂器具,拭衣履,曰除残。”

整整四天里,韩玄子家忙得不亦乐乎。二贝修整了照壁,给屋舍扫灰尘,给墙壁刷白灰;垒花台的碎砖乱石,补鸡棚的窟窿裂缝,里里外外,真像个过年的样子。

——贾平凹《腊月·正月》

廿五

磨豆腐

民谚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因“腐”与“福”“富”谐音,寄寓这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待。旧时,家家户户都用石磨磨豆腐,为了赶在过年时能吃上新鲜可口的豆腐,每每要在腊月二十五就开始磨豆腐。

在我们这一带,农民过年有三大壮举:一曰“杀猪”,二曰“蒸糕”,第三便排上做豆腐了……少了豆腐,过不成快活年。

——忆明珠《唱给豆腐的颂歌》

接玉皇

相传,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玉皇大帝要亲自下凡察看,根据每户人家的善恶之举,分别给予奖赏与惩戒。因此,这一天人们说话行事都非常谨慎小心。“接玉皇”也是道教中的重要仪式,道教宫观在这一天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接典礼。

堂头点响,道众赴斋喝“胡辣汤”吃早点。钟板挂三板上早课殿,八大执事搭衣排班请监院拈香,诵至“心印经”前,依科出坛接驾。

——《道教仪范》

廿六

民间有“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旧时人们生活水平较低,普通百姓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肉,因此称为“年肉”。除此之外,其他各种年货的置办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俗称“忙年”。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老舍《北京的春节》

年的心理是年货要备得愈齐全愈好,以寓来年的丰足。备年货时母亲是重点。母亲住在弟弟家,所以多年来一直要为母亲备足八样年货一一送上。大致是玉丰泰的红绒头花,正兴德的茉莉花茶,还有津地吊钱,彰州水仙,宁波年糕,香烛供物,干鲜果品,生熟荤腥。

——冯骥才《春节八事》

廿七

腊月二十七,已接近年关,民间有“宰年鸡、赶大集”的习俗。有些地区则讲究在这一天“擦锡器”。

家家忙着把锡香炉,锡蜡签,锡果盘,锡茶托,从蛛网尘封的箱子里取出来,作一年一度的大擦洗。宫灯,纱灯,牛角灯,一齐出笼。

——梁实秋《北平年景》

廿八

旧时习俗,正月初一到初五不能起灶开火蒸馒头,因此有“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的说法。

到春节前的三两天,家家开始蒸包子和馍,按当地风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馍的,年前这几天要蒸够一家人半个多月所吃的馍和包子,还有走亲戚要送出去的礼包。……新年临近的三两天里,村子从早到晚都弥漫着一种诱人的馍的香味儿,自然是从这家那家刚刚揭开锅盖的蒸熟的包子和馍散发出来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里来吃,往往还要比一比谁家的包子白谁家的包子黑,无论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欢乐的。

——陈忠实《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

廿九

腊月二十九,亦称“小除夕”。在这一天,除了要“蒸馒头”之外,还有“上坟请祖”的重要仪式。另外,广东地区在小除夕前后还有“行花市”的风俗,大街小巷繁花似锦,热闹非凡。

羊城竹枝词

清代

羊城世界本花市,更买鲜花度年华。

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

已到了腊月二十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国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塞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照,点的两条金龙一般。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称作“除夕”,也叫“大年夜”,旧岁至此而除。

蝶恋花·除夕

明·沈明

锣鼓儿童声聒耳,傍早关门,挂起新帘子。炮仗满街惊耗鬼,松柴烧在乌贫里。

写就神荼并郁垒,细马送神,多著同兴纸。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

红色春联贴满在每家门上,写着:吉祥、快乐、和平、富贵、三阳开泰。因为这是个大地春回,也是代表生命、发达、富贵的节日。街头屋前,到处是爆竹声,充塞着硫磺味。父亲失了他们的威严,祖父更比以前和蔼,孩子们吹口笛,带假面具,玩泥娃娃。

——林语堂《记旧历除夕》

祭祖

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没有宗祠的则要悬挂列祖列宗的画像或名讳,全家人按照长幼辈分依序祭祀,希望用这种特殊的仪式和去世的亲人团聚,感恩先祖及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全家平安多福。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青衣乐奏,三献爵,拜兴毕,焚帛奠酒,礼毕,乐止,退出。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守岁

守岁,亦称“熬年”。晋周处《风土记》中记载:“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除夕之夜连接双岁,熬过一夜便是贯通两年,既是对光阴如流水的感叹,也是对新年伊始的敬重,更是是对从零开始的崭新的期待。

共内人夜坐守岁

梁·徐君倩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贴春联

除夕,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火漂亮的春联和福字,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希冀,增添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清光绪年间《德安府志》记载:除夕“家家大门贴神荼郁垒,曰门神,并以红笺书吉语,曰春联。”

春联者,即古之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唯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不得擅用。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春节从贴对联开始。贴对联的任务,是由叔父和我完成。叔父不识字,一切杂活:打浆糊、扫门板、刷贴,都由他做。我只是看看父亲已经在背面注明的“上、下”两个字,告诉叔父,他按照经验,就知道分左右贴好,没有发生过错误。我记得每年都有的一副是: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这是父亲认为合乎我家情况的。

——孙犁《记春节》

年夜饭

年夜饭,即除夕之夜的团圆饭,是最重要的年俗。《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在台湾,还有“围炉”的传统民俗。全家老少围坐一桌,桌下放置火炉、火盆,寓意新年红红火火。

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乡下人说的话,北平人称饺子为“煮饽饽”。城里人也把煮饽饽当做好东西,除了除夕宵夜不可少的一顿之外,从初一至少到初三,顿顿煮饽饽,直把人吃得头昏脑涨。

——梁实秋《北平年景》

放爆竹

古代燃放爆竹是真正要烧竹子的。火烧青竹发出爆裂之声,火光腾跃,气势非凡。宋代时期,硫磺火药问世,才有了如今这样的爆竹。《嘉泰会稽志》记载:除夕爆竹相闻,或亦以硫黄作爆药,声尤震厉,谓之爆仗。

爆竹行

宋·范成大

岁朝爆竹传自昔,吴侬政用前五日。

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

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

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

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

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余威可驱疠;

屏除药裹添酒杯,昼日嬉游夜浓睡。

孩子们玩花炮是没有腻的。九隆斋的大花盒,七层的九层的,花样翻新,直把孩子看得瞪眼咋舌。冲天炮、二踢脚、太平花、飞天七响、炮打襄阳,还有我们自以为值得骄傲的可与火箭媲美的“旗火”,从除夕到天亮彻夜不绝。

——梁实秋《北平年景》

卖懒·卖痴呆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旧时广东一带有“卖懒”的习俗。除夕之夜,小孩子带上煮熟的红鸡蛋,在街上边走边呼喊:“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你懒我唔懒。”回家之后再把红鸡蛋分给家中长辈吃,这样就可以把“懒”卖掉,新的一年就会变得勤奋。

江苏吴中地区则有卖痴呆的习俗。小孩子在除夕上街叫卖痴呆,长辈们买下来,这样小孩子来年就可以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卖痴呆词

宋·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

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

巷南巷北卖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初一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元纪年,农历的“元旦”才改称“春节”。正月初一还被称作“鸡日”。因为根据上古神话记载,上天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正月初一是春节庆祝中最隆重的一天。

拜年

正月初一一早,大家相互拜年,称为“贺岁”“拜节”。拜年是传承已久的古礼,在古代要举行隆重的仪式。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曰岁假,凡五日而毕。”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

压岁钱

压岁钱,亦称“代岁钱”“押岁钱”“压胜钱”。古人认为压岁钱可以帮助孩童驱邪避难,求得平安。清钱沃臣《压岁钱诗》自注:以五色线穿青钱排结花样,赍儿童压胜,曰压岁钱”。

压岁钱

清·吴曼云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

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初二

正月初二又称“犬日”。民间有回娘家、祭财神等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夥,昼夜不休。”

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

——老舍《北京的春节》

初五

春节期间的种种神圣庄严的禁忌,到正月初五这天便可破除,因此俗称“破五”。民间有“送穷”“迎财神”“开市”等习俗。

送穷

送穷这一风俗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到唐代时最为盛行。韩愈曾在《送穷文》中指出,送穷,主要是送“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神。

晦日送穷三首

唐·姚合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送穷穷不去,相泥欲何为。

今日官家宅,淹留又几时。

古人皆恨别,此别恨消魂。

只是空相送,年年不出门。

迎财神·开市

古代民间信仰以正月初五为财神的生日。因此家家户户在“送穷神”之后,还要举行迎财神的仪式。此外,各大商号在除夕前后关门停业,而在初五财神生日这天则要重新开张,以示吉星高照,招财进宝。

竹枝词

清代

五日财神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

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

初七

正月初七为“人日”,古称“人七”“人庆”。唐代时,人日亦称作“人胜节”,又因人为万物之灵,而得名“灵辰”。人日源于我国上古时代的创世神话,认为上苍在创造了其他动物之后,于第七天创造了人类。有很多地区,人日是比除夕和初一还重要的节日。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上元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次升起太阳,正月十五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上元”“元夜”。因古代称夜晚为“宵”,又称“元宵”。元宵节有吃汤圆、赏灯、猜灯谜等民俗。《燕京岁时记》记载灯会盛况:“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灯

晚上,店铺关门,通夜赏灯,放焰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纱的,明角的,纸的,麦秸的和通草的。从形式上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

——姚雪垠《李自成》

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在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直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红楼梦》第十八回

猜灯谜

谜语源于汉代,而将猜谜与元宵观灯结合,大致始于宋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经绢灯剪写诗词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儿,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进去。四人听说忙出去,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吃汤圆

元宵,又称“元子”,明代也称作“糖元”。据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认为“元宵”与“袁消”谐音,不吉利,便更名为“汤圆”。元宵外形浑圆可爱,口感甜蜜细腻,寓意团团圆圆,生活甜蜜美满。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l/6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