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友史解菜根谭三一一三一四

三一一、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黄金是从矿山中挖出来的,美玉是从石头中产生的,可见不经过虚无幻变就不能得到真悟;道理是从杯酒中悟出来的,神仙也许能在声色场中邂逅,可见即使是高雅之士也摆脱不了世俗情欲。

先来欣赏一则小故事:佛招弟子,应试者有三人:一个太监,一个嫖客,一个疯子。佛首先考问太监:“诸色皆空,你知道吗?”太监跪答:“知道,学生从不近女色。”佛一摆手:“不近诸色,怎知色空?”佛又考问嫖客:“悟者不迷,你知道吗?”嫖客笑答:“知道。学生享尽天下女色,可对哪个都不迷恋。”佛一皱眉:“没有迷恋,哪来觉悟?”最后临到疯子了。佛微睁慧眼,并不发问,只是慈祥地看着他。疯子捶胸顿足,凄声哭喊:“我爱!我爱!”佛双手合十:“善哉,善哉。”佛收留疯子作弟子,开启他的佛性,终成正果。

这则故事中佛的所作所为与庄子的《知北游》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日:‘在缕蚁。’曰:‘何其下邪?’曰:‘在弟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在庄子看来大道是无所不在的。既在低下卑微的蝼蚁之中;也在越发低下的稻田的稗草里;还在越来越低下的瓦块砖头中;甚至在污秽不堪的大小便里。

表面上看来佛收留疯子作弟子,开启他的佛性似乎有点儿怪诞不经;庄子的高论则更是一派胡言。然而他们的言行却又是如此的直指人心,震天撼地,发人深思。

被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就曾在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中,为我们发现了雅和美。在此,不妨仔细品尝一下他的小品文:“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

汪曾祺通过他那独特的体味,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人生的奥妙的确是无处不在。倘若我们能够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在意什么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呢?!是真是幻,是雅是俗,关键就看我们自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矿砂不经冶炼何以能成为黄金?矿石不经琢磨何以能成为美玉?

梦想,是一条迷雾虚幻的路。跟着自己的直觉,每走一步,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清晰。抬头观望,是一片茫然,平视行走,才有勇气坚持。当迷雾散去,我们来到了晴天。生活是一种程序,耕耘是一种过程。好比春夏秋冬,我们只能一步一个脚印,走着,等着,盼着,经历着。不可能由春天,直接进入秋天。

吾日三省乎吾身。不切实际的想着未来,不如刻苦勤劳充实每一天。少点言语,多点努力;少点狭隘,多点理解。能清楚自己的责任就是对生活最好的交代。

三一二、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每天所发生的种种事体,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是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的;如果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则在本质上却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本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和取舍呢?

有一次,司马牛见到了师兄子夏。他忧愁的对师兄说:“人家都有兄弟,多快乐呀,唯独我没有。”子夏安慰他说:“我听说过‘一个人死与生,要听从命运的安排,富贵则是由天来安排的’。只要你工作谨慎认真,不出差错;和人交往态度恭谨又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你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由此看来,子夏的确是天下大同、博爱众生啦。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许就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吧。

洪贤的“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与以上三位圣人的经典之论是一脉相承的。然子夏孔子孟子洪贤都没能做到,真正最大限度的实践了凡俗无差别,道心一体观的,当推范仲淹他老人家。

范仲淹幼时丧父,随母改嫁到朱姓人家,生活极其凄凉悲惨,终年难得一饱。后官至参知政事,忆起童年苦事,忧伤满怀,为避免悲剧在范氏族人重演,于是在皇佑二年(),范仲淹在故乡苏州吴县设立义庄,救济族众,捐置良田千亩,以田租为义庄资金来源,并制定管理章程,作为义庄运转依据。

义庄的设立使范氏族人生活得到保障,即使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能安居乐业,不至沦为绿林好汉,啸聚山林。因此当地官府自然青睐有加,极力支持,而范仲淹父子本身就是政府要员,注重义庄与官府沟通,以求获取更多的庇护。也许有人要问他范老爷子不就是弄了个义庄嘛,况且这个义庄还仅仅是为范氏一族服务的呢。我们应当知道在农耕时代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难能可贵。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能一步步的来呀。范老爷子所创立的义庄,不仅初步的实现了自己“齐家”的理想,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纪元。

“自范希文设义庄,后世慕义者多效之”。范仲淹创建以来,由宋元的70多所,到明代的多所,到清代的多所。义庄之花开满神州。特别是江苏发展更快,规模大、数量多,贡献巨。有“苏、常义庄甲天下”之誉。

范大人并没有因为范氏一姓而忘记天下百姓。在做兴化县令时,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不倦地捧书为学者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接济他们,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是啊,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社会大同的。

仁义天下,则凡俗无差,天下一家。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以自己之心以知人心,以爱己之心以爱众人;人之所需尽力足之,人之所求尽量予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强于人。这应该是每一个高尚者的基本道德准则!

三一三、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能在粗布被窝里睡得很香甜的人,才能得到大自然的谦和之气;粗茶淡饭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领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乐趣。

唐太宗即位后,召孙思邈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了,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竟然如同少年一般。唐太宗感叹道:“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孙思邈岂止是有道,他老人家的拿手好戏是保身养心。相传孙思邈活到岁才仙逝。但事实上他幼时却体弱多病,在长期的养生过程中,他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告诫人们: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

一代医圣朱丹溪说得更妙呢。他认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淡薄之食有益健康,并举例说:“山野贫贱,淡薄是谙,动作不衰,此身亦安。”所以,他劝告养生者“饮食尤当谨节”。“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睠彼昧者,因纵口味,五味之过,疾病蜂起。”尤其是“老人内虚脾弱,阴亏性急,胃热则易饥而思食,脾弱难化则食已而饱,阴虚难降则气郁而成痰。”因此更应当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入补阴之功”。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在西湖边介子园大门那副对联:“繁冗驱人,旧业尽抛尘世里;湖山招我,全家移入画图中。”此联乃年逾古稀的李渔年从南京重返杭州时自题于介子园大门的。现在结合老先生的人生经历再读此联的确是滋味悠长啊!此时的李渔对旧业早已深感繁冗,且力不从心。所以索性尽情抛去,竭力追求湖光山色。介子园正好随了他的心愿,不是吗?“湖山招我”,且将我的“全家移入画图中”。纵然是“布茅蔬淡”,亦可“颐养天和”。

依我看来,红尘不怕看破,就怕看不透;一旦看透,肯怕就诸法空相了。林则徐晚年因病辞职回乡,自撰一联悬于室内,其曰:“坐卧一楼间,因病得闲,如此散材天或恕;结交千载上,过时为学,庶几秉烛老犹明。”官场厮杀焉如秉烛读书深交古人啦?!晓镜已知云鬓改,可喜老夫白发生。何不学学古人: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点让老夫消受;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由儿辈担当。

人的生活越简单就越幸福,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懂,如果随波逐流,只去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就要经常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长期下去这样的精神负担将会使人苦不堪言。而要想达到一个轻松自在的思想境界,就必须懂得凡事随遇而安而不必苛求。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

做人其实不需要很复杂的思想,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缘来不拒,缘去不留。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只要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只要放下就能解脱。放下是一种选择,一种智慧,一种明白,亦是一种结局。

放下,放下!统统放下!立足当下!享受当下!

三一四、万心悟性俗即是僧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末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1、缠脱:缠是缠缚,脱是解脱;竟为能不受俗事缠缚,而得以脱选苦恼。2、心了:心中了悟。3、屠肆:杀牲卖肉的店铺。4、糟廛:即酒店。糟,酒糟;廛,商家所居之处。

 

是否能够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在于自己的意志,只要你内心清净,毫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里,也会觉得是一片静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且居室内外摆满名花奇草,假如你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会如影随形般的困扰着你。

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诚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说道尘世间给人们带来的诸般困扰,曹雪芹概括的最为生动深刻,他在《好了歌》中写道:“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正是这功名、金银、姣妻、儿孙搅得世人忘记了自己。那么,怎样才能摆脱功名利禄世俗欲望呢?首要的是想得开看得透。一部《三国》《水浒》所演绎的就是“英雄总被风吹浪打去”的无情史,纵然是周瑜的“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那也只不过是历史老人的暂时垂青罢了,君不闻“东风不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乎?!

说到想得开,济公大和尚的确了得。你看他:脸不洗,头不剃,醉眼乜斜睁又闭。若痴若傻若颠狂,到处诙谐好耍戏。你看他:破憎衣,不趁体,上下窟窿钱串记,丝绦七断与八结,大小咯哒接又续。你看他:破憎鞋,只剩底,精光两腿双胫赤,涉水登山如平地,乾坤四海任逍遥。你看他:经不谈,禅不理,吃酒开荤好诙戏,警愚功善度群迷,专管人间不平气。

说到看得透,济公大和尚更是了得。济公以为:“走走走,游游游,无是无非度春秋。今日方知出家好,始悔当年作马牛。想恩爱,俱是梦幻。说妻子,均是魔头。怎如我赤手单瓢,怎如我过府穿州,怎如我潇潇洒洒,怎如我荡荡悠悠,终日快活无人管,也没烦恼也没忧,烂麻鞋踏平川,破衲头赛缎绸。我也会唱也会歌,我也会刚也会柔。身外别有天合地,何妨世上要髑髅。天不管,地不收,快快活活做王侯。有朝困倦打一盹,醒来世事一笔勾”。

然而济公的看得透与想得开,却或多或少地给人以滑稽怪诞的感觉;曹雪芹的看得透与想得开,则更让人倍感心酸;唯文王演绎周易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彻大悟。

商代末期,姬昌在被囚羑里的漫长岁月里,既不悲观也不失望,而是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易为64卦、爻,提出了“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辩证观点,从根本上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

人的一生是何其短暂,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旅途之中。何不漫步人生,不在乎目的地,只在意路过的风景!

END

往期精彩回顾

吴红梓:神经质

王健:心结

许勇:冬天记忆(组诗)

周月友:史解菜根谭(三零七——三一零)

胡遵远胡本昌:鄂豫皖红四军的辉煌历史和突出贡献(上)

胡遵远胡本昌:鄂豫皖红四军的辉煌历史和突出贡献(下)

柳中一:父逝25周年祭

姚影:让纷扰成泥(外三首)

于秀玲:再现流波镇旅游观光处

方朴妍:中华复兴的影子——读李秋沅《天目》有感

吴斯:他们的功勋将永载史册——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总导演手记

潘小平:红,是金寨文艺的底色

马德俊:重新发现蒋光慈————在第二十三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研讨会上的发言

传承光慈文化!蒋厚恩有关蒋光慈藏书移交收藏仪式在金寨白塔畈举行

▌图片:网络

▌主编:张凤兰

▌审核:熊延涛李珊珊

※光慈文学,立足革命文学先驱蒋光慈故里——安徽金寨,面向全国。设有社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zl/58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