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黄昏(外一首)
文/梅香生(湖北)
梅香生,喜欢用文字表达对所有美好的敬意。累计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大公报》《杂文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人民文学选刊》《读者时代》《长江文艺》《思维与智慧》等全国六十余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时评等作品多万字。有诗歌和杂文获全国奖项。
丘陵深处
有炊烟升起
远处的山林连绵起伏
像静坐的禅者
荷锄的老农
由远及近
脚步声打破山间宁静
立秋之后
渐有凉意
沟渠之间
依稀可闻蛙鸣
一缕炊烟融进黄昏
顺着一条乡间小道
但见
村头一群悠闲的人
说说笑笑
送走落日
寐入夜色
风过村落
树叶沙沙响
乡间生活
与城里的快节奏
完全是另一种呈现
它让我
仿佛听到自己的心音
忘记高楼大厦下
复杂的躁动
宝通寺之秋
秋天来了
宝通寺更有一份肃然
敬香的长者
冲着这座千年古塔
双手合十
是为朝拜
偶尔有年轻人
攀上塔顶
满足一下好奇心
其实塔内什么也没有
只有有心的人
能寻到历史的脚印
宝通寺
见证武汉变迁
平静的外表下
藏着一颗不变的心
那清晨悠扬的钟声
为和谐而鸣
钟下的草木
郁郁葱葱
宝通寺庆幸
武汉乃英雄之城
稳固了古塔的腰身
躲进野簃的记忆(外二首)
文/赵成(安徽)
赵成,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守望幸福》、纪实小说《使命》等,作品刊于《诗刊》《中华辞赋》《人民文学选刊》《安徽文学》《诗探索》《诗歌月刊》《鸭绿江》等。
该有一丛竹子,月光来时
影子便不用四处躲藏
稻禾、稗草、豆藤
每个谦卑的花苞
都可以垂钓拔节的蛙鸣
还有一杯茶,可以与
青黄交接的日子对饮
那个小小的屋顶,像极了
父亲用旧的斗笠
在一场场春风秋雨后
极力承受来日方长
那些在亭角探头的花草
都还在,一遍遍练习安静
而这些,都早早躲进记忆的一角
与父亲的背影一起,我找了又找
却始终找不到隐于墟隅的清凉
呼吸里拍打礁石的声音
推开窗,便推开满屋的静
那些犹豫的烟草味
开始四处躲闪
它们担心我的嗔怨
会不小心伤及无辜
菊花茶已经微凉
你将新写的情诗读给我听
我可以听到你的呼吸里
潮水拍打礁石的声音
这声音我已经等了五年
那个手握烟斗的人
却只在照片里笑
那些淡淡的烟草味
一遍遍教我认识消失
而我所等的,不过是
趁你拿起烟斗时,偷偷的
瞄一眼纸上的文字
出嫁的仪式
她们为秧苗整理行装
剪下叶尖,将一些重量转移
或者方便轻装前进
着重留下的根须,可以
与土地做更深度交流
从一块田到另一块田
被担在肩上
布谷鸟开道
这符合出嫁的仪式
源自根须或秧田的水声
喊出不舍的隐着月光的啼哭
春风过后
水田多了一层绿
只等磨亮的镰刀一开口
便有无数的金黄扎进秋天
◆爱人是庄稼医生(外一首)
文/冯喆(山东)
冯喆,本名冯克友。先后在《山东文学》《山东诗歌》《人民作家》《齐鲁文学》《人民文学选刊》等报刊发表诗文。作品被收入多种选本。诗观:精妙绝伦的诗句,是诗歌飞翔的羽翼。
医院上班
早晚望闻问切
麦苗脱水
她就赶紧输液
麦子生了虫
她就成了输液架
把一桶桶药水
注射在麦子身上
玉米缺营养
爱人就急忙开出处方
给它们一垄垄地喂服氮磷钾
夏天,爱人最忙
她要给麦子玉米搭桥
还要给棉花动手术
给缺苗断垄搞好移植
为豆角西红柿架天梯
爱人是庄稼医生
我家每年都能分娩出
一个金色的秋天
◎美,在诗行
在浩瀚的互联网
我把阳光搬入分行
像翻盖新房一样
架构缪斯的金碧辉煌
美,在诗行
意象如同荷花仙子
诗意必在碧波之上
诗行如同百花齐放
而词语的酿造
像蜜蜂一样
诗意就是滴滴
蜂蜜的甜香
请——
坐在春天的花房
醉赏
诗三首
田边(湖北)
【田边,实名田德清,湖北蕲春人。作品发表于《山东诗歌》《中国乡村》《东坡文艺》《人民文学选刊》等,著有《知了集》。诗观:诗是自然与社会碰撞心灵的宠儿。
秋雨
天压低了许多
云越来越拥挤
高高的西山顶峰
挡不住风强劲的推力
云头把持不住
泄了
飞镝般的雨点
骤不及防地甩落大地
没一点秋天的忸怩
飞鸟斜刺刺划过雨际
也许是外出觅食
雨打疼了翅膀
才惊恐地冲回家里
小镇东头的大樟树
藏着飞鸟的秘密
窠再小,是它心爱的
雨再大,也能躲避
秋雨有些情分
长长一阵子
将燥性十足的大地盥洗
那靑翠绿碧的沃野
雨后显得好有生气
秋天,果实的几种选择
当太阳温柔地逡巡大地
风便巧妙地行使权力
季节令旗在秋的帐中
风趁势拉大旗作虎皮
四处觊觎果实的归期
春夏灌哺着所有嘱托
根茎和枝叶不断努力
花甘愿凋零自已的美丽
听任蜂蝶将蕊粉传递
确保每一颗果蕾拥有生机
各类果实属自然骄子
承载天地人树的预期
每一份甘甜蕴含着造化
惠之于民,还是鸟兽食之
抑或秋风扫落成泥
秋天,果实等待着处理
每一种处理它都是被动的
选择回馈辛劳者吧
辛劳者才真正拥有采摘权力
经电商快速发往全国各地
或者,选择让鸟兽分食
冠以自然使者坐享其利
就像云南象群游走漂移
所到之处庄稼一片狼藉
沿途村民还得小心翼翼
或者,选择秋风扫去
不再拖累落叶母体
风化成泥回报根的善意
让一场花事果熟蒂落
演绎出轮回生长的轨迹
午间品茶
一顿劳作,热汗从体内挤出
与太阳毫无瓜葛
享受酣畅淋漓的惬意
归来晌午,将阳光拒之门外
泡一壶铁观音,空调温度压低
室内茶香四溢
宜兴紫砂杯高雅,浅茗及底
安溪茶浓,我嫌紫砂杯小气
壶灌嘴,把乾坤装入肚里
涧之燕诗选
王仁虎,网名涧之燕,山西人,公务员。作品刊发于《中国民间短诗》《中国诗歌报》《人民文学选刊》《诗星辰》《北京诗词》《深圳诗歌》等。诗观:在生活中发现美,用诗的语言赞美生活。
月光依窗唤秋韵
浅浅的夜凉飕飕
弯月如约来到老屋窗棂
游走漫野秋香
挨个挑选喜欢的品尝
老农烟卷里冒着积攒的往事
桌上摆放一夏的汗珠
绿的红的紫的
被月光打理得有模有样
老伴冲好一碗鸡蛋
刚放在桌上就被月光尝了个鲜
老俩口歇着乏气
躺在圏椅上数星星
蟋蟀与蝉轮番演奏
?镰斧笼盘点出秋的喜悦
月光下几盏黄酒
碰出一家人的甜蜜
秋天是好色之涂
秋天活在染缸里
沾上就会着色
有时让你身披黄袍
有时赐你一头银发
秋天是好色之涂
沾花惹草不说
很有可能刨根问底
带走后代子孙
秋天自私无度
为了那五彩缤纷的名分
邀风唤雨
轮番捉花拿叶
出伏
一台戏
总有落下帷幕的那一刻
疯狂了一夏
也该让别的露露脸了
秋老虎几次冲到
吓得老牛整天反刍不敢出圈
那些帅哥靓妹可一点也不在意
袒胸露背在广场公园又蹦又跳
这下好啦,没有老虎出没的林子
核桃苹果山楂枣都赛出精品
老农已备好麻袋
时机到了一网打尽
云
世间悲伤忧愁
报告苍穹
祈求老天爷多担当点
任何事物都是有度的
当那些不守规矩越法猖獗时
便化做泪反流
也许周而复始
是一道天理
至今无人打破
耳朵
像只开花的喇叭
藏在山间
不发声
打探世间风流韵事
一只小窟窿
能钻进天大的新闻
也能藏住悄悄话
有些事情会这边进那边出
很有责任心
再小的声音也不放过
梦里都在工作
不过,不休息可别影响到他人
烛光
以萤火虫的名义
来到世上
就为了毁灭自己
点亮他人
黑属于你的世界
有你在
世界就不会 黑暗
你是希望
你点亮了佛前
跪拜者的心
在他心里
你就是佛光普照大地
七夕夜
秋把天空打扫得干干净净
穿过西边那片树林
天河远远的映入眼眸
那两颗最亮的星便是牛郎织女
农家小院堆满丰收的喜悦
心灵手巧的村姑对月穿针引线
绣着红红火火的日子
乞求智巧
唐代林杰的《乞巧》
沿途讨了一千多年
至今没唤醒几个
手艺女子
我看得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也得有杜牧一样的诗人
不然错过了七夕
巧妇就越来越笨了
话秋
雨蒙蒙笼罩着蒹葭
低贱的身份显得更加卑微
葱葱的芦苇两鬓苍苍
潺潺响出秋天滋味
秋雨是小脚妇女
扭扭捏捏来丝丝弯弯去
柔柔地走过来轻轻地抚摸着
给秋天画成五颜六色
绿绿的叶子洗成黄色
露出沉淀在体内的岁月斑驳
昂扬的山冲刷掉傲慢
以成熟的样子渐渐退出
岁月的必经之处
从这路过似乎要留下点什么
哪怕是一把老骨头
也算是点念头
旗袍
一块花布惊艳了20世纪
一把剪刀剪出东风女性神韵
凹凸不平的流线流动出
五彩缤纷的世界
高领开衩对襟盘扣
把美封锁又展现
曲颈收腹掐腰翘臀
气质高雅成熟得耀眼
油纸伞下
牡丹花青花瓷随风舞动
T台C位
一字步飞出沪语昵侬
走在街上似出水芙蓉
步入舞池如怒放的牡丹
站立宛如青花瓷瓶
坐着像不败的月季
塞北的粗狂
江南的烟雨
西垂的虔诚
中原的厚道
东风美系于一身
果
红着脸蛋
宣耀自己的前身今世
用体内的香
倾倒南来北往的客
可有谁知道它遭的磨难
自从出世
太阳就没放过它一天
大雨小雨一次次骚扰
风用无型的手传递着心意
这些都为在那丰收的盛宴上
能够体面的露面
醉翁诗选
醉翁,本名郭小林,男,曾任中学校长,已退休。热衷于诗词创作,任某诗社社长,系中华诗词协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鹊桥仙?七夕今夕
(新韵)
银河两岸,双星隔断,都是清规所误。一年一度盼佳期,却反而、眸流如注。天高地远,青云平步,相恋随心无阻。欢欣浪漫意融融,鹊贺喜、仙人嫉妒。
喝火令?秋
细雨飘然落,金风果断临,小园植物抖精神。苹果海棠含露,花菜笑开襟。
喜鹊登高唱,鸣蝉哪处寻?串红仙客展鲜温。伫望繁星,伫望美清晨,伫望远山枫叶,共享日光恩。
卜算子?处暑
(新韵)
处暑渐清秋,细柳腰身翠。忽热忽凉促果甜,稻谷含情媚。
露重桂花香,酒烈伊人美。待到霜浓覆岭时,共我同枫醉。
七绝?秋风
(新韵)
八月金风绿转黄,
葡萄架下紫珠香。
萧声惊醒农家院,
昼夜吹熟稻一床。
七律?缅怀
(新韵)
橘子洲头抒远志,
沁园春里展洪图。
武装大众揭竿起,
赶走小倭余孽除。
万里雄风挥宝剑,
一支铁笔写征书。
光明磊落人民爱,
横扫偷摸鬼魅哭。
五绝?秋
(新韵)
草低荷叶瘦,
露重献棠肥。
枯萎黄花菜,
清凉荡热微。
五律?嫁娶新编
(新韵)
彩礼三十万,
婚房一套楼。
四轮驰路面,
二老看尘头。
旧制焉能改,
新规尚可修。
娶妻凭份量,
笑傻胖阿妞。
七律?青铜峡
(新韵)
黄河激荡浣黄沙,
横谷青铜阻浪花。
牛首蓄能发电啸,
平湖调水灌禾哗。
遥观落日群山恋,
伫立流船众客夸。
塞上江南宁塞外,
相思一缕寄高峡。
七律?侠客
(新韵)
仗剑吟歌古渡头,
江湖快意释恩仇。
鲲鹏展翅苍天傲,
猛虎下山云水流。
金甲银枪驱腐恶,
侠肝义胆写春秋。
降龙须练十八掌,
鹤爪攻击在锁喉。
七律黄山
文/朱威国(辽宁)
层峦叠嶂瞰云松,
鬼斧神工蹑彩虹。
苍翠欲滴枝叶茂,
飞来石屹立琼宫。
嶙峋错落形别致,
栈道通达去宇穹。
大美黄山羞五岳,
千姿百态胜九重。
七律黄鹤楼
文/朱威国(辽宁)
气吞云梦 楼,
势撼山魂醉九州。
翼角嶙峋铮傲骨,
声威寰宇骋怀游。
高瞻远瞩江东去,
浅唱低吟抑顿喉。
崔顥挥毫传万古,
赏心悦目解千忧。
七夕金婚乐
文/杨少文(辽宁)
七夕鹊桥古传今,
半世风雨苦乐辛。
岁月沉香情始度,
五十姻缘度金婚。
浊富不曾醉楼人,
清贫沧海蜜意新。
夕阳路上萝月叟,
永葆童心葛天民。
教师礼赞
文/梁淑芹(辽宁)
古有至圣先师孔夫子,
周游列国传道授业,
答疑解惑弟子三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五千年炎黄子孙世代咏流传。
近代名师徐特立,
教出伟人毛泽东。
同怀救国救民志,
师生共走长征路。
田汉亦是徐门生,
国歌唱响九霄外。
今有良师张桂梅,
爱心助学创女高。
三尺讲台终坚守,
两千女娃美梦圆。
走出大山看世界,
读书成才建中华。
还有千千万万名师,
如星辰月光映校园,
似辛勤园丁育英才。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这就是所有教师的心灵写照,
这就是我对所有教师的真诚礼赞!
难忘百年盛典
文/梁淑芹(辽宁)
七一前夕,参加了辽宁锦州市凌河区委举办的大型“迎百年华诞,重温入党誓词”活动,让我终身难忘。这个活动是我退休后参与的最隆重、最壮观、最感人的一次活动,据说也是凌河区历年来最成功、影响力 的一次活动。
那天早上,我和两个闺蜜不到八点就到了辽沈战役纪念馆。本以为活动九点开始,八点到肯定挺早的,可一到纪念馆南门,就发现梁士英塑像前的广场上早已红旗飘飘,人海如潮了。
广场中间是区属各单位参加活动的新老党员,一千多人身着白衣黑裤整齐地排列等候在广场上。每支队伍前都有一面党旗一面国旗迎风飘扬,每个人手里也有一面国旗或党旗随着音乐舞动着。
最前面是数十辆摩托车,每辆车上都插着一面国旗一面党旗,全副武装的警察威武雄壮。警车后面是一排身披各种荣誉称号授带的省市先进模范,这些人有老有少,有男有女,个个满面红光,手里的党旗国旗也在不停地舞动着。
有几位小学生,戴着红领巾,披着授带,特别吸引人的目光。有一个男孩儿,个子挺高,满面笑容,挺胸抬头,高声大嗓,唱歌特别卖力。围观的人一致夸他形象好、气质好、精神好,肯定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后来听说这个男孩儿的父母全都在西南贫困山区扶贫支边,家里只有他和生病的奶奶。他一个孩子既要上学又要照顾奶奶,还得料理家务。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域中,这个孩子竟然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因此被评为省市最美十佳少年。
谁说现在独生子女的孩子自私不自立,这样的孩子还能说他自私不自立吗?一千多人的队伍中最吸引人的要数那些老英雄楷模,他们都是穿过硝烟战火的勇士,老八路、老解放军、老 ……别看他们都过了耄耋之年,但个个腰杆挺直,容光焕发,精气神儿丝毫不减当年。
其中一位95岁高龄曾参加解放锦州配水池战斗的老兵,身着草绿色军装,红领章、红帽徽、黄肩章一应俱全,各种勋章挂满前胸。在老伴儿的陪同下,精气矍铄地站在队伍前面。看着这位老英雄老前辈,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台上还有一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合唱团,不停地随着音乐唱着红歌。“从小爷爷对我说,没有共产党哪有新中国……”婉转悠扬的歌声传递着一代又一代凌河人爱国爱党的心声。
活动在国歌声中开始,先是数十辆警车在前边开道,然后是英模入场,高潮是新老党员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永不叛党。”
在这惊天地泣鬼神地宣誓声中,我心有灵犀地举起了右手,像当年入党时那样,朗声正气地庄严宣誓。当年入党时曾含着热泪宣誓,而后的几十年每逢党的生日都要重温入党誓词。如今面对如此恢宏壮观的气场,不由自主地又流下了热泪。
我为无数像梁士英那样为新中国牺牲的烈士感恩地流泪;为我能与共和国共享和平安宁而幸福地流泪;为百年大党历尽坎坷崛起世界而自豪地流泪。那一刻真可谓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啊!
活动全过程时间并不长,场上一千多人,包括周围自发而来的更多的群众,全都昂首挺胸,目视庄严升起的国旗,许多人都举起了右手一起宣誓。中华民族同心同德、红心向党的韧劲儿在凌河儿女的心中升腾。
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但场上没有一个人立即离开的。和老英模合影成了热点,区属各单位新老党员有组织地与老英模合影。
许多观众也争着强着和老英模合影,我们仨更想和95岁的老英雄合影,就找机会凑到了老英雄身旁准备合影。旁边的工作人员说老人家累了,不能照了。而老英雄却出人意料地说:“照吧,照吧,没事,不累。”于是我们仨就很幸运的和老英雄合影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位老英雄慈祥善良,让我想起了同样是共产党员、已故多年的父亲。照相时下意识地挽起了老英雄端枪打敌人的右臂。好幸福哇!我找到了与父亲在一起的感觉!
6月30日,我们仨特意去了配水池,瞻仰了老英雄战斗过的遗址。
配水池已焕然一新,周围的广场整洁开阔,绿树成行,碧草茵茵。配水池东墙壁上弹痕累累,当年攻打配水池的艰难不言而喻。展厅内陈列的钢盔、子弹……锈迹斑斑。
讲解员的讲解让我知道配水池战斗极其惨烈,牺牲了余人,参战的官兵只剩下五名战士和一名战地记者。听着讲解我心在翻腾,一个小小的配水池战斗就牺牲了余人,整个辽沈战役牺牲的就更多了,全国能够解放那完全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
95岁的老英雄既然参加了配水池战斗,那他就是幸存的那五位战士中的一位了。太幸运了!太了不起了!
这次“庆百年华诞,重温入党誓词”活动是我人生最隆重、最壮观、最难忘的一次活动。我真恨不得时光逆转,重新焕发青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拼尽全力大干一场。
然而,时光是不会倒流的,但只要不忘初心,矢志不移跟党走,晚年也会发光发热的。像95岁高龄的老英雄不是还在为我们传播着正能量吗?既然当初加入了共产党,就终生无怨无悔。像党章中要求的那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人老心不老,余热亦生辉。丹心永向党,戮力向前行!
姐姐搬新家
文/吴月(辽宁)
8月8日,天高气爽,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也是姐姐搬家的好日子。
姐姐家原来住在一个六层带阁楼面积只有六十多平方米的多层小楼里,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搬到了紧挨大坝东湖天玺的高层大厦里。任何事情都是比较之后见高低;比较之后见差别;比较之后见分晓。现在的新楼和原来的旧楼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新旧两重天!
姐姐的新家,从外观上看,用一句时尚的话说是高大上。楼门口既有正常人行走的台阶,又有助残便老的便携通道。道路宽敞平坦缓坡向上,两边也有栏杆扶手。有了这两条道,无论什么人进出楼都安全方便快捷,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了。
下电梯即到了姐姐家门口,只见姐姐轻轻一摸门把手门就开了。老妈奇怪地说:“没看见拿钥匙,门咋开了?”姐姐说是指纹识别,老妈听了既惊讶又感慨地说:“真先进啊!以后再也不用担心钥匙丢失或落在哪开不开门了,更不用担心梁上君子别有用心了!”
进屋之后,更让人眼界大开。三室一厅两卫一厨,真的是高端大气宽敞明亮。正常的设施,地板呀、橱柜呀、各色吊灯呀、门窗呀……不用细说,处处新潮华丽。
姐姐家的装修风格属于暖色,给人感觉庄重气派。姐姐说这样的装修不容易过时,适合中年人。细想一下,姐姐说的不无道理。
姐姐家最吸引人的是各种家用电器,大厅的地上跑着一个圆圆的扫地机器人。自动充电,哪里有垃圾它就到哪里去。几个房间随意进出,时不时还像人似的休息一会儿再启动。
大厅东南侧电视柜旁一个高近一米的圆柱体空气净化器,也能自动行走、自动充电、自动显示空气质量数据。两个机器人吓得她家的宠物猫不敢靠近,倒是我儿子新奇大胆,追着两个机器人各屋转个不停。
南窗东侧有一个足有两米高圆柱体的空调,自动调温自动开启关闭。老妈说看到的空调都是长方体的,圆柱体的从来没有看过,真超然实尚啊!
空调上有一个不大的球形物体,姐姐说是监控器。无论在哪,只要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屋里的一切。
她家的小猫,家里没人时爬上爬下哪都窜。只要在手机上说:“别乱窜,回你屋去。”猫立刻回到北阳台它应该呆的地方去。
唉呀!高科技可真让人脑洞大开呀!厨房呀、卫生间呀,各种电器应有尽有。连垃圾桶都是智能化的,想往里扔垃圾,人到了它跟前,它就自动打开,垃圾放进去它就自动盖上。姐姐家还有一个垃圾处理器,顾名思义那就是把垃圾处理好了再往外扔,肯定是卫生又环保啊!
搬家只是个仪式,所有的东西早已安置妥当。旧家具一件都没有,全部更新换代,那可真是崭新豁亮啊!
姐姐、姐夫不忙,我们更是重在欣赏。其间,姐姐给大家做了她大侄 吃的鸡米花,只见姐姐把原材料放在一个像电饭锅似的容器里,姐姐说那是空气炸锅,不用油。只一会儿功夫鸡米花出锅了。儿子吃得高兴,一个劲儿地夸大姑的鸡米花鲜酥香脆。
转眼功夫,一大盘鸡米花便荡然无存了。儿子没吃够,大姑父又给炸一锅,真的是空气炸锅,开盖之后一点儿油烟机味儿都没有。
隔窗南望,更让人心旷神怡。由于这栋楼紧挨大坝,前边无任何遮挡,视野相当开阔。
大坝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往看得清清楚楚。坝上两边树上的叶子浓绿葱郁,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生机盎然然。坝对面的滨河路上汽车川流不息,广州街大桥正在紧张地施工。据说来年十月竣工通车,到那时交通将更加便利,环境就更加优美了!
看着姐姐的新家,不由得思绪奔涌。姐姐刚结婚时的家是仅四十多平方米的动迁房,一室一厅。后来换成了六十多平方米的多层楼房,两室一厅。如今换成了一百多平方米的高层电梯楼,三室一厅。真可谓一步一层天,步步往高升啊!
姐姐家由小到大的变化,不排除二十年两个人的打拼奋斗,但归根结底借助的还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借助的是人民至上的好制度。姐姐家的新家,只是满天星斗中最普通的一颗,夜色中行走在大坝上,两岸高楼林立、霓虹闪烁,那是数不清道不尽啊!
抚今追昔,我们都是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十三五圆满收官,全民抗疫初步胜利,我们走在全面小康的路上。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更应砥砺奋进。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十四五胜利开启。到下一个一百年,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我们每个人的小家,一定会更加更加光辉灿烂,更幸福,更出彩!
庸人的足迹
文/一棵松(广东)
吴文琴,笔名一棵松。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曾被中外华语作家等五家媒体联合,评为“中华国家地理十佳游记作家(诗人)”。著有长篇报告文学《绿洲金字塔》,长篇小说《春安山》,散文集《鲜花飘落的季节》《山路弯弯》,哲学专著《管理创新纵论》。创作的中篇《劫生缘》,发表在中国文联的《神州文学》上。作品散见《神州文学》《当代小小说》《纪实中国》《作品》《微型小说选刊》《西部散文选刊》《西部南国文学》《广州文艺》《佛山文艺》《禅城文艺》《岭南文学》等。三十多篇文章在各地征文中获奖。
据《左传》《史记》等史料的记载,庸,古国名,出自帝颛顼,据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民间有“上古东方斯巴达”之称。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在春秋时,是巴、秦、楚三国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约公元前年,庸国派遣大军进攻楚国,本想消灭楚国,没想到却被巴、秦、楚三国联合消灭。
庸,其历史足迹可达多年。在秦巴山脉,全长多公里,打造了秦巴山脉的一块风水宝地。中国古代的庸国军事家们,合理地吸收了孔子哲学的精髓,把其哲学的中庸思想,以其统一转变的思维,来定位其国家建设。从而,以其曾经的鼎盛,而书写在这片土地上。从而打造了庸人的一脉天下。现在,当我们重新走进这片土地,从其支离破碎中,去感知庸人天下的曾经辉煌。
王朝已去,其根仍在
我们沿湖而上,一条堵河廊桥,把我们引进了上庸人的怀抱。当我们在大街小巷的行进中,那充满着庸派风格的“飞檐翘角马头墙,黛瓦白墙格子窗”的建筑,把庸国的三千多年的文明,在这里进行了一次续写。
它那青砖墙,泥瓷瓦面,虽然有点斑驳,但仍以其生命的强力,在重复着它曾经的过去,从而见证了他的强大与不朽。那古刹浮雕柱,夺目天工秀苑房,把一幅庸国的天宫瑶池,留给 。让人们通过回味,而感知他历史的当年。走进这里,仿佛三千年前的那个庸国,又出现在我们眼前。
在人们那缓慢脚步的编织下,终于看到了上庸古市的曾经影子。从人们投来的平和与友善的目光中,把他的友好与热情写满脸面。他们那崇雅的 ,使我们从字里行间中,蛛丝马迹中,感知他的文明与礼貌。走进这里,一种浓重的庸国文化,在向我们袭来。从而感知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影子。
在外来人的心目中,盛产于上庸山水的土特产,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市场。秦巴山水,把他的山清水秀,而注入它的品牌中。盛产在秦巴群山上的茶叶,以其清醇的 ,笑纳着四方。
从人们手中的大包小包,足见庸人产品的分量。盛产于秦巴群山的中草药,以其正本清源,还原了中草药的本源,即绿色,天然与无公害。摆满市场的干豆腐,腊肉,腊肠,鱼干,瓜果等,把庸国千年的 ,赋予其品牌中。
它以上庸人的特色,给人尽是原汁原味的回味。他们通过打包,而把这充满神秘古国的面纱,带往祖国的各地。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方位上,去感知庸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请问这些鱼干怎么卖?”看到商铺里,摆满着鱼干货,于是人们上前询价。
“这些桃花鱼,边鱼干,20元一斤。而那些小鱼干呢,每斤8元。”一位把守门户的老太太,60出头,已缺了门牙的她,一旦讲起话来,有点语音不全。
来者把一条桃花鱼干拈在手里,他左看右看一番后,觉得肉厚。于是说:“老人家,麻烦你给我称一下吧。”
老太太往台称上一放,然后取来手动计算器,很快就得出了54元的金额。看来家里的孙子教会了她的这一招。于是顺手拿来,显得娴熟与自在。
买者是一位40出头的中年男士,很快把55元递到了老太太的面前。但当老人家往衣兜里一摸,找不出那一元零钱来。
老太太一时为难了。于是男士开怀地说:“老人家,那一元钱,你就不用找了。就给我包装一下吧。”
“那行!鱼归鱼,包装归包装。包装是我们的义务,是该做的。大哥,你等一下吧,我给你找去。”说完,她一个溜烟,跑到隔离的一个摊挡前,借来了那么一元钱,而完成了这一笔。接着,她取来了纸张,麻利地将干鱼包装好,交到客人的手中。从而把一幅务实与友善,递到了我们的面前。
高峡出平湖
大坝蓄水,终于把一个圣水湖筑到上庸人的家门前。随着湖水的漫溢,上受秦巴群山扼守,下受圣水湖的滋润,从而使上庸领地显得清幽与雅秀。随着湖水的上涨,湖水如五爪金龙般地涌向山埇、村寨。
从而山在水中,水在绿中,居于水中。一幅山水相连的和谐构图,呈在我们的面前。一首民谣道:“官渡府,峪口县,田家坝是金銮殿。”高峡出平湖的壮观,终于托起了上庸的青山秀色。
我们划着小船,荡漾在圣水湖中。那蔚蓝色的湖水,将秦巴群山整个地倒映在水面上。蓝里透绿的秦巴山水,通过倒影,而使绿变得近乎墨黑。山恋的起伏,从而在圣水湖中筑起了一条墨绿色的长廊,打造了天水一色。
日出东方,而圣湖映日。已被烧得如火球般的太阳,如一团火般投入湖中。微风吹来,如有人手持火把,在湖中传递那般。从而秀出了上庸山水的神圣。微浪噼啪着岸边,而传来柔漾的声响。
上庸的山水,就是在这和谐的音符中相生相伴,直至永远。这一切,显得是如此的和谐,自然,静谧与幽特。曾几何时,我的少年曾在乡间度过,从而把僻静、清幽的乡间山水,留在我心间。但由于远离故土,多少年来,我们深受了大都市的喧嚣所烦。这次我们深入上庸故土,一种回归自然之感油然而起。
我们随着小船,在山埇那里转悠。秦巴群山,以其蜿蜒的山带,在为上庸的山水添色。它以其九曲十八弯,而把群山谱写成起伏绵延的巨龙。肥沃的秦巴群山,林木的郁郁葱葱,而把山体遮盖,进而把山埇围抱。
它如一条条绿色的长龙,在舞弄着上庸的山水。从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体现着它们的亲热与共融。于是有人把上庸山水,形容为:养生福地,风水宝地,心灵净地,浪漫的天地。
傍晚,繁灯泛起。人们沿着秦巴山脉伸向圣湖的大腿,而建造起来的楼房,从而山重水复。呈出了青山,绿水,庸居的三位一体构图。整体的倒影在圣水湖中的上庸镇,而显示出了一座水中山城。
随着阵风,微波泛起。顿时,水面上聚起了条条水龙。其飞檐翘角马头墙,仿佛万马奔腾于江湖上,宛如天马行空般,驰骋于湖岸。昔日庸国人征战疆场的跶跶马蹄声,仿佛就在耳边回响。这时,我们终于 次体验了上庸人关于马头墙设计的真实内涵,从而体现了其浓重的文化魅力。
这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清末年间,已是富甲一方的王氏豪门三兄弟,便在这里大兴土木。
一幢“王三盛”的庄园,经慈禧太后的亲笔题书,以匾额相赐后,“王三盛”如泰山一般鼎立在秦巴山脉下,成为上庸领地的一个“大宅门”。其青砖黛瓦,以及古色古香的格调,赋予人们的,是一种醇厚与古朴的感受,给予人们一种思古的幽情。在那一排排楠木柱子组成的大厅里,虽然大多已腐。
但使人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与威严。其厚重的文化魅力,无疑是历史的浓缩与复制。站在这浓缩了历史的面前,我们 次感受到了“三盛院”人物命运的辉煌与悲欢。上庸古镇的山水,虽然风情万种。但显得真实、厚重而自然。
历史是一条河
在圣水湖上,水上乐园,集观水,品水,玩水于一体,递给人们的,是一个亲水的机会。当人们舀上一口,放入口中。从而感知上庸之水的清醇与甘甜。
凌驾于湖面上的花果山,把当年孙悟空把持的山寨复制到了这里,从而感受了山环水抱,四围青山里,一湖如鉴开的盛景感受。
我们曾经经历过千年以练,翠峰如簇的长江;曾经感受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富春江。曾经享受过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的洞庭湖。但最令我们神往的,还是上庸人的山水。这里国色天香,青山绿水,天然生成。
我们“寻梦风雅上庸,情醉圣水湖畔。”沿着那环湖栈道,涉步于烟波浩渺的圣水湖边。放眼碧波荡漾的青山绿水,看水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飞翔。这时的春风在妩媚着湖边的垂柳。一时间,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一切显得是那样的舒展与柔情。
圣水湖,宛如一颗巨大的蓝色宝石,静静地镶嵌在上庸古镇内。千里堵河,缠绕在这莽莽的秦巴群山中。随着行船,它一会儿跳跃,一会儿奔跑。与这群山岭相依相伴,而走向它的永远。
昔日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那个庸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历史以其文化的延伸,而使人们看到他那远去的影子。现在他的后人把他串联了起来,而形成了一部关于庸国人的书。从而使他的文化,他的习俗思维,在统治着,渗透着属于他的土地。
现在当我们走进这里,从其残墙断壁,支离破碎,以及人们的行踪里,感知了他的过去。现在,成千上万的上庸人,正是沿着他前人走过的路,创造着属于上庸人的历史。
瑶族盘王宴
文/李一凡(湖南)
李一凡,湖南省永州市人。曾在永州市商业事务办公室工作,现为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热心研究地方文化,创作了一系列地方美食、民俗等方面的散文、论文,发表于有关媒体,出版了《崛起的大市场》一书。
中国瑶族盘王节,流行于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江西等省区,是我国瑶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于6年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各地的瑶族同胞,于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办祭祀祖先盘王的活动,人们聚集在盘王庙前,举行庄严的祭祀典礼。
祭仪完毕,就在庙前或殿内摆设长桌,设隆重宴席,参与祭礼者一律入席,人们开怀畅饮,热情高涨,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是有名的盘王大宴,也是瑶家的一场狂欢盛宴。
最原始的宴席源自祭祀活动,历史悠久。《礼记》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这说明筵席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缺乏科学常识,先民对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认为一切在于天意,均由天神、祖宗、魂灵支配。
于是,先民顶礼神明、崇敬祖先,产生了原始祭祀活动。为举办祭礼,礼器和祭品应运而生。待隆重的祭礼结束后,诸多的祭品就可以分享。于是就产生了祭仪宴集,这也就是最原始的筵席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进,我国祭祀宴集有了不断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礼仪形式越来越严格,还有了国祭宴集、族祭宴集及家祭宴席之分。如历史上最 的孔府家宴,堪称中国古代最典型的祭祀宴席,其祭品之丰富,祭礼之隆重,集中体现了古代的祭祀文化。
瑶族的盘王大宴,属于族人的祭祀宴席,源自盘王节的祭祀活动,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先祭拜盘王的活动规模不大,比较分散,往往局限于瑶胞聚居的一乡一地。
改革开放以来,祭祀盘王的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
年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确定了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
年,由湘、桂、粤三省区十二个县(市)发起,在广西贺县(今八步区)举办 届盘王节,此后在12个县(市)轮流举办,至第八届盘王节正式更名为中国瑶族盘王节。
湖南省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和江永县分别于年、年、年,分别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在每次盘王节上,都举办了隆重的盘王大宴。
位于湘西南边陲的江永县,瑶族同胞聚居较多。过去这里交通比较闭塞,但保留住了青山绿水和浓郁的瑶族文化,其中瑶族的圣地千家峒就在此地,在瑶文化区享有盛名。
年11月29日(农历十月十六日),江永县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湘、桂、粤三省区的12个县(市、区)瑶族代表团应邀参加。
当天在江永千家峒盘王广场,举办了隆重而庄严的祭祀盘王仪式。晚上在江永县体育馆举办盛况空前的盘王大宴,场内张灯结彩,气氛热烈,这是当地最隆重的盘王大宴,也是江永县有史以来最为盛大的宴集。
12支长鼓列队表演,80余张筵桌座无虚席。应邀入席的瑶族同胞代表和嘉宾余人欢聚一堂,尽享瑶家美食。筵席在充满神奇魅力的瑶族《敬油茶》歌舞表演中拉开帷幕,瑶家血灌肠、鸡汤香神菇、香柚排骨汤、香米荷叶蒸肉、瑶家腊肉拼盘等12道瑶家经典菜肴依次上桌,展现瑶家风情,气氛热烈,欢乐祥和,醉人心脾。
与江永县相邻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省 的瑶族自治县,也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县,虽然偏居南岭山脉之南,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瑶族文化,被誉为“神州瑶都”。
祭祀盘王活动在江华有着悠久的传统和浓厚的氛围,该县不仅举办了两届中国瑶族盘王节,而且每年县里都要自办隆重的盘王节。
年10月,我有幸应邀参加江华县盘王节和中国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论坛活动,在活动期间, 天,我们参加了湘漓文化研讨会的瑶文化讨论会,观看了大型瑶族音乐舞蹈史诗《盘王之女》的首演,感受了瑶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欣赏了美不胜收的瑶族艺术表演,更增添了对瑶文化的认识。
第二天(农历十月十六日),在江华盘王大殿门前的广场上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祀盘王仪式。省、市、县领导都出席了祭祀典礼,身着节日盛装的瑶胞齐聚一堂,共同庆祝瑶族始祖盘王的生日。
祭祀典礼结束后,我们参加了在神州瑶都大酒店举办的盘王大宴。分别在两个大厅内摆放了几十筵席,来自各地的瑶族同胞和嘉宾欢聚一堂,共享瑶家的盛宴。筵席开始,江华瑶族自治县长、“瑶王”龙飞风女士身着瑶族盛装,带领20多名瑶族阿哥阿妹高唱瑶家《敬酒歌》,来到每桌筵席前,给宾客们一一敬酒,瑶胞姐妹手捧瓜箪酒,高唱敬酒歌,用瑶族特有的热情将盘王宴推向高潮。
席上的菜馔大多取自江华当地的美食佳肴,当时我记录了桌上的菜单,主要有:瑶家十八酿、瑶家三鲜、瑶家荷香米粉肉,盘王鸡、涔天河大闸蟹、瑶山冬笋炒腊肉、瑶山砂锅羊肉、红烧潇水鱼、瑶家火锅等等。
其中,瑶家十八酿算得上当地美食的代表作,勤劳智慧的瑶族同胞就地取材,将苦瓜、茄子、辣椒、南瓜花、豆腐等食材作为酿基,再将鲜肉、香糯、葱花等食材制成馅料,酿入其中,制成了闻名的“瑶家十八酿”,真所谓“无菜不可酿,无酿不成秋”,此菜闻名于湘、桂、粤三省区的瑶族地区,是瑶家美食的经典之作。
盘王宴上,瑶家美酒醇香扑鼻,瑶家美食别具一格,瑶家风情更是醇厚绵长。
盘王大宴,在江华、江永及湘、桂、粤三省区的瑶族聚居地都很盛行,始于祭祀盘王的典礼聚宴,后来演变成为节日庆典等重大活动的宴集,堪称瑶族食礼的 形式。
盘王宴,是瑶寨的狂欢。每逢盘王生日庆典,在瑶乡村寨,几十张桌子拼成“长桌宴”,全村寨的男女老少欢乐而聚,敲起长鼓,对酒当歌,气氛十分热烈;盘王宴,也是瑶山丰收的庆宴。
秋收的瑶山,稻米归仓,苞谷上梁,红薯入窖,节日里鞭炮一响唢呐一吹,寨子摆起长桌宴,美食满桌,醇酒飘香,主宾畅饮,沉醉于丰收的喜悦与幸福之中。
盘王宴,更是歌舞的展演和美食的荟萃。瑶家男女老少擅长歌舞,敲起长鼓,唱起瑶歌,端出山村佳肴,捧上清香“瓜箪酒”,身临其境会觉得酒不醉人人自醉。
盘王大宴,瑶家之盛宴,让人心醉神迷,久久难以忘怀!
1.本平台欢迎原创首发作品,体裁包括:诗歌、散文、杂文、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
2.投稿以“文章+体裁+作者简介+照片”的方式投稿,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