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色”
望面色,辨健康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无意中通过一个人的面色来判断他的健康状况。比如,我们夸老人健康,就说他“红光满面”、“容光焕发”;我们夸一个女孩健康,就说她“皮肤白里透红”;我们见到病人,就会说他“面容憔悴”、“面黄肌瘦”、“面色铁青”、“面色苍白”等。
成中品堂坐诊专家、国医大师李振华之女、中医内科、皮肤科专家李兰芬医生讲到: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的状况,都可以通过皮肤色泽的变化反映于外。这其实符合中医理论中的望诊,它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舌诊。
人体皮肤中,面部皮肤薄嫩而外露,色泽变化容易观察,所以中医“望色”的重点在面部,即望面色辨健康。
面部光泽反映
脏腑精气的盛衰
望色,是指望过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和光泽的变化,判断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进而用以诊察病情的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光泽是属气、属阳的,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以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以及病情的轻重、预后。
面部光泽是指肤色的荣润或者枯槁,它是脏腑精气盛衰的表现,如果明亮有色泽,就是阳气充足、脏腑精气非常充盛;如果晦暗无光泽,就表示阳气虚,提示脏腑精气衰微,或者病情较重。
中医面部色诊依据
三条原理
凭借面色,就可以判断脏腑健康状况,中医有什么依据么?
在中医典籍中,把面部色诊的依据的原理归纳为三条:
1、“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2、“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血脉丰富”;
3、“面部皮肤薄嫩外露,易于观察”。
首先,“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意思是心为五脏六腑最高统领者,它是我们身体内的“君主之官”,所以面色所反映出来的心主血脉的功能,可以反映全身机体的盛衰状态。
其次,面部色诊的第二原理是“手足三阳经上行头面,血脉丰富”。三阳经和三阴经是互为表里的,观察面色,也就是通过经络反映了各个脏腑盛衰的情况。
再次,面部的皮肤是最薄嫩外露、最易于观察的,所以我们只有观察面部,才能更方便的获取病情的信息。
望色如何看出
气血的盛衰
下面李兰芬医生带我们去看一下气血的盛衰是怎么通过望色来判断的。
在中医理论中,泽,就是面部色泽。“有泽”就表示气、阳充足;“泽”不足,就是气、阳不足。如果一个人脸很白,缺乏血色,中医会初步判断他“血虚”,就是西医说的贫血;如果一个人面色青紫、唇色青紫,中医会首先想到的是“寒”或“瘀”,就会怀疑心脏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在中医理论中,黄色往往代表湿、热,如果是像橘子皮一样的光亮黄色,就是湿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看到一个人的眼睛(特别是白眼球)全都黄了,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不是得了肝炎了;如果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脸是通红通红的,这时我们第一反应要伸手摸一下他的额头,看他是不是发烧了,因为红往往代表热。
面部色诊还可以确定疾病的部位,古人将面部划分为各个区域,以此对应身体五脏。最早的面部区域划分出自《黄帝内经》的“明堂藩蔽图”,这是通过划分面部的方法,来对应脏腑进行投影。
比如平时我们咳嗽感冒,家中老人会让我们挤挤两眉中间,或者是刮痧刮一刮这个部位,这时因为该区域对应的是肺和喉咙。这是古老的中医理论在民间代代相传、应用的生动案例!
李兰芬
中医世家
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之女,中医世家,幼承家训。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从医四十余年,
中医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辨证论治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尤其是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辨证治疗脾胃病、高血脂症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采用内调外治相结合,对黄褐斑痤疮、湿疹、酒糟鼻、皮肤瘙痒等一些碍容性疾病有独特治疗方法,得到患者的好评。
李兰芬医生每周二上午坐诊有就诊需求的市民朋友们莫忘明日上午早点到馆取号候诊-您可拨打咨询电话,
将会有工作人员及时为您答疑解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