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研学会
今天10:41来自张云雷超话
#张云雷京东小年##张云雷中国诗词小会#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清·杜文澜《木兰花慢·送灶》今天小研和大家聊一聊小年和祭灶——跟着哥哥了解民俗,以及民俗背后的传统文化。
小辫儿张云雷作者:如故
小年,在北方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祭灶等,准备干干净净、富富足足过一个好年。
关于小年有一种说法叫“官祭三,民祭四,邓家祭五。”
邓家就是疍家,指的是在两广福建海南一带水上讨生活的船家。自唐代以来就是“以舟为室,视水如陆”,不过哪怕是船民祭灶还是少不了的,毕竟大家都要点火烧饭的。
其实到了现在腊月二十三主要是作为北方小年;南方有些地区则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这种自宋朝流传下来的古老传统;而我所在的江浙沪地区习惯称除夕为“大年夜”,与其对应,除夕前一晚则被称为“小年夜”。
在宋代时,小年定在了腊月二十四这天。
在北宋时,小年不叫小年,叫“交年节”。
南宋时则称为“小节夜”。
《东京梦华录》卷一O:“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神,阖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描写了北宋时期的腊月二十四日交年,汴梁城里非常热闹。无论穷富,大家都忙着买酒买肉买水果,买金银纸来祭祀灶神。
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了清代,直到到乾隆时期,大家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祀。
《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说,乾隆一朝,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祀灶神于坤宁宫。在萨满教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拿个木槌敲鼓,一边敲一边唱《访贤》(??)。
《访贤》又称《访普》是罗贯中所写北曲《风云会》、全名《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中的《赵匡胤雪夜访普》,讲的是讲的是隆冬时节,赵匡胤顶风冒雪,至丞相赵普家中,普妻置酒以待,君臣围炉,共商平定天下之大计:
“俺为甚么冲寒风冒瑞雪来相访,俺有机密事紧待要商量。力士宫人着甚么忙?恁道是调鼎三公府,教寡人那里去寻几个没头发的唐三藏?寡人待要在恁跟前听讲一回书,恁休得要在耳边厢唤点茶汤。恁是个招贤的宰相。”
显然乾隆是用《访贤》来表达自己是个忧国忧民、尊重人才的好皇帝。在位六十年,年年祭灶都要表演这种行为艺术,乾隆的确也是毅力惊人。
那么腊月二十三祭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嘉庆年。
清嘉庆二十年刊《温江县志》:“十二月二十四日,旧传灶神上天奏事,先于二十三日夜,各具香花、酒果、灯烛、场糖、钱褚致祭。”
也就是说灶神上天仍是二十四,但是祭祀提前到了二十三夜。
嘉庆这么搞的目的是为了照顾手下的军机大臣。
按传统,官方和民间的祭灶都在腊月二十四,这样腊月二十四值班的军机大臣就不能回家祭灶,而传统上素有“女不祭灶”的说法:没有男主人主祭就不能正常祭灶。
所以嘉庆帝把官方祭灶日期提前一天,让值班的军机大臣也能祭祀家灶,真是非常体恤。
但是嘉庆帝没想到得是所谓上行下效,他这一改,满清贵族官宦都纷纷效仿,而原来根本不需要分祭官灶和家灶的平民百姓,也跟风沾贵气——大家一股脑地都改成腊月二十三祭灶,使得嘉庆帝体恤下情的改革变得毫无意义。
最开始只是提前祭祀,逐渐变成了北方的小年也提前了一天。
“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为了了解人间的情况,就派了神仙——灶王爷专门负责人间的监控工作,相当于是“天眼”。灶王爷一定是天庭编制最多的岗位,他的工作地点是每家每户的灶台,工作内容就是记录这家人每天的言行,直到年末把一整年记下的内容带上天庭汇报,再由玉皇大帝分配福报与恶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百姓在灶台贴上了灶王爷的画像,主要目的是锁定他的位置,免得他到处乱晃。比如想要吵架,赶紧进到卧室里关起门再吵;要打孩子,也可以在家门口打完屁股再进屋。
而每年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灶王爷要启程回天庭述职的重要日子,家家户户拿出了各种好吃的东西送给灶王爷,希望灶君吃了人的嘴短,打小报告的时候也会多多美言几句。
所以祭灶,也就是送灶王爷上天,是小年里最隆重的一环。
宋·范成大的《祭灶祀》写道: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诗中详细地描绘了宋代的祭灶神场景,大意是:古人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要向天庭报告人间事。那一天,灶王爷乘着云车和风马,腾云驾雾在人间行走一圈,家家户户摆上美食和美酒来祭祀,向上天祈福。老百姓献上烂熟的猪头肉和两条鱼,另有甜美的豆沙团子和粉糕,家中男子斟酒祭拜,家中女子临时回避,烧纸钱、洒上酒让灶王爷开心愉快。丫鬟之间的争吵您不要听,猫狗的打斗您也别管,您酒足饭饱登上天门,家长理短的事不过问,向上天讨来大吉大利,回来一起分享。
祭灶时首先把供果和酒菜摆在桌子上,在灶神上天之前要请他吃上一顿,供奉好以后,把香点上再把灶君的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
至于供香的方式,一般都是在灶神像前香炉里点三支香,快烧完时再接着点上第二组,一般是烧三组香。
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有钱的请和尚道士,没钱的自己敲木鱼数念珠,没文化的也要念念叨叨用酒菜祭灶,还要把酒糟抹到灶上试图醉倒灶王爷,也就是“醉司命”,大概和如今想办法灌醉领导的意思差不多。
祭灶用甜食,古已有之。
在宋朝,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别打小报告,也用甜食贿赂灶王爷,那时候用的不是糖瓜粘,而是用各种名字很好听的甜食,所以祭灶,又叫“送甜”。
《武林旧事》描写了北宋的送甜之法: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米饵,及烧替代,作糖豆粥。
花饧就是半凝固的麦芽糖。米饵是用大米或糯米捣碎了拌上蜂蜜捏的团子。糖豆粥,即赤豆粥,《荆楚岁时记》:“冬日量日影、作赤豆粥,以禳疫。”注:“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鬼,畏赤小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
现在苏州老人家现在祭灶还会用米粉做的“廿四团”,正是宋朝遗风。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我们中国人意中的神鬼,似乎比活人要老实些,所以对鬼神要用这样的强硬手段,而于活人却只好请吃饭。”
鲁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笔》中记录的正是“小年”当日的情景,而“胶牙饧”也就是北方说的关东糖和糖瓜。
这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长条形的棍被叫做关东糖、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
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温度低,糖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十分可口。
当然随着O2O的发展,当代的灶王爷也未免向隅。大家都在吃外卖,平时灶台上也没有了烟火供奉,厨房里干干净净、冷冷清清,实时监控的小本本上啥内容都没有——对于不自己做饭的现代新人类,灶王爷也只能徒乎奈何。
小年一到,新年也就不远了。
传统节日是平淡枯燥的生活中阶段性出现的一抹亮色,给人们一个放松喘息的机会。
倏忽间一年过去,我们在忙碌中迎来了小年,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