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耳尖向上头正中线的位置。
图-7
灸百会可以提气,治所有下陷类疾病,如疝气、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痔疮等。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竹筒灸或粗艾条悬灸百会穴。小孩疝气需用细艾条,一只手放百会穴的旁边感受温度,另一只手拿着艾条来灸,每天5分钟,注意不要烫伤孩子。
为什么会有下陷的问题?人的五脏六腑是挂在脊柱上的。五脏六腑中细胞的温度高低决定脏腑的能量,就像热气球一样,温度高的时候热气球往上升,温度不够的时候热气球往下降。所以有本书叫《温度决定生死》,这本书的内容先不做评论,就书名而言写得很有道理。通常小孩子的体温比成人高,成人比老人高,尸体则是冰冷的。这种体温体现的是细胞整体热量,所以一般下陷下垂的病人,都是能量不足温度偏低的人,中医说“正气不足”。
还可以在百会穴附近先刮痧再艾灸。正常人的百会穴中间高四周低。但是现代人过分思虑,很多人百会穴中间低四周高,四周有很多硬包软包,这种情况下先用刮痧操作把堵瘀的地方刮平了,然后再艾灸,提升正气的效果更好。
图-8
医案小儿疝气灸百会的案例薛阿姨的孙子出生半个月时哭闹不止,医院里发现孩子有疝气。在医院几天后越来越重,当时一哭就掉,一天掉几次,还用了疝气带,也不管用。到三个月时,有一次掉下来上不去,孩子越疼越哭,到医院托了很长时间才上去。医生要求手术,孩子太小,薛阿姨不想做。这时候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尝试用灸百会的办法治疗小儿疝气。刚开始灸五到十分钟,灸一星期后发现小孩睡觉好转。后来胆大一些,灸十到十五分钟,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掉得少了,也哭得少了,灸半个月二十天时间就不咋掉了。后来坚持灸了约两个月才停,孙子身体也壮了,免了手术之苦。
、背部穴位()大椎穴位置:低头项后部最高的骨头下边。脊椎第七颈椎棘突下,第一胸椎棘突上。
图-9
灸大椎治一切表寒证。表寒就是体表受寒,浑身酸痛、怕冷、没劲儿等情况。小孩刚感冒流清水鼻涕就可以灸大椎穴,还可以用吹风机吹大椎穴或热水袋热敷大椎穴,效果都很好。
人体有六条阳经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胆经、胃经、膀胱经,还有督脉都从大椎经过,灸大椎穴全身都发热但不要过分,灸出汗就可以停止了,要掌握“中病则止”的原则。比如小孩感冒发烧,就可以用热敷或艾灸大椎穴来退烧,9度以上高烧可以在大椎穴刺血拔罐来退烧。
可能有人会问,发烧了我可以吃西医的退烧药啊?西医的退烧药是经过肠胃吸收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通过刺激内分泌系统出汗。艾灸是通过局部加热,走经络,加热卫气出汗。从出汗的目标来讲,两者都达到了,但不同之处在于:艾灸的情况下,人体出汗可以控制,微微出汗,停止艾灸就不再出汗了。吃退烧药的情况,气虚的人会出汗不止。这时吃到肚子里面的药也无法掏出来,只能等药效发挥完毕。最后的结果是本来就虚,再大汗淋漓,造成更严重的虚证。有的孩子吃退烧药,汗会把衣服湿透。这样大量出汗是很危险的。中医说“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大量出汗烧是退了,但伤了孩子的正气。所以大家尽可能用艾灸让患者发汗,不要用吃西药的方法来发汗。
另外孩子如果是由于食积引起的发烧,仅艾灸大椎出汗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艾灸后出汗退烧了,但没过多久,汗下去了,烧又上来了,而且反弹的温度更高。食积引起的发烧必须先通便,再发汗退烧。具体参见我们的著作《看着大便养孩子》。
用风油精搓大椎穴还可以治疗精神不振和嗜睡。
()风门穴、肺俞穴、膏肓穴位置:风门在第二胸椎下旁开(两指宽,食指和中指).5寸,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开(两指宽,食指和中指).5寸,膏肓在第四胸椎下旁开(四指宽,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寸。
图-0
这三个穴位针对所有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咳嗽、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甚至肺癌,都可以对这三个穴位进行操作。
膏肓穴治疗一切与呼吸系统和痰有关的疾病。
膏肓穴在人体肩胛骨的内缝,取穴操作时,可以让患者抱膀趴下再灸。
膏肓穴对美尼尔氏综合症,也就是莫名其妙地眩晕很有效果。眩和晕是两个概念,眩是眼前发黑,晕是地板乱晃,晕症的治疗相对简单,眩症需要从肾系统考虑。中医认为晕的产生是因为人体胸隔膜存有痰湿,影响到了平衡。治疗方法就是让病人手背到后面,此时肩胛骨打开,在膏肓穴进行刮痧,然后再艾灸,效果很好。
对膏肓穴进行麦粒灸,可以治疗肺癌。
明代的医学大家杨继洲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编写了针灸学巨著《针灸大成》,这是学针灸者必修的一本教材。书上讲膏肓穴无所不治。
古语有云:“要想身体好,膏肓、三里常不干”。在膏肓穴和足三里穴经常做麦粒灸,身体就会好。
()背腧穴位置:背腧穴包括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和白环俞,共8穴。它们在背部足太阳经第一侧线上,即后脊柱正中线(督脉)旁开(两指,食指和中指).5寸处。背腧穴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图-
艾灸背腧穴可以直接解决与脏腑相关的问题。中医说“背薄似饼,腹深似井”。就是说背部是距离脏腑是很近的,只有一个烧饼的距离。而腹部距离脏腑就比较远了。比如灸肾俞,能量就直接传递给肾脏。
中医讲:“俞穴升清,募穴降浊”。怎么理解升清?我个人认为升清可以看作西医的内分泌功能或激素的调节功能。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升清,指密度较低的东西,往上走,到达脑子,中医说“脑为清阳之府”。当一个人感觉脑力不足、内分泌有问题、精力不足、能量不足时,就要在俞穴上做文章。降浊,是把身体内的垃圾排出去疏散掉,当人体垃圾排不出去时,就会出现体虚、食积、邪气盛、浊气上头等症,这时就要降浊。如果感觉肚子上一堆肥肉,或者长了瘤子、囊肿,需要排出去,就要降浊,要从募穴上做文章。
俞穴通常治疗急性病,是用来治标的,而募穴是治疗慢性病,用来固本的。如果一个人浑身怕冷,可以艾灸督脉和俞穴,马上就能感觉到暖和。但要解决根本问题,还要把前面募穴的问题解决好。一个人是要扶阳还是驱邪,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瘦弱老先生,就要扶阳,如果是大胖子,就要降浊。
胃俞:治疗急性胃病。如果一个人出现胃痉挛,可以在胃俞处附近周边刮痧或拔罐,然后再灸0分钟。
医案西安高铁站治疗急性胃痉挛一次在西安高铁站等火车,候车厅里广播找医生,有一位候车的乘客突发肚子痛,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走过去,一看是一个病人肚子很痛趴在座椅上,旁边有一个人,看样子是个西医大夫,但是他只是询问病情,一时也拿不出解决方案。我上前说了一句:“让我看看”,就走上前问患者的情况,通过询问判断是胃痉挛。我就是先点按患者的足三里穴,点按分钟后,患者说疼痛有所缓解,接着我就想到原始点疗法解决疼痛都是在背腧穴上操作,我就找到患者的胃腧穴附近的筋结,用肘关节使劲地压按了十几下。用力的时候患者大呼好痛,很快按完后,患者感觉一点也不痛了。
(4)身柱穴位置:脊椎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图-
艾灸身柱穴有利于小孩长个子,直接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日本每年春天会统一组织学生灸这个穴位,灸时让孩子背对着我们坐着,大人一手扶着孩子背部,另一手艾灸。每次灸5分钟,灸热即可,可以从立春灸到立夏。
(5)八髎穴位置:小肠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上髎,膀胱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次髎,中膂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中髎,白环俞和脊柱之间二分之一处为下髎。左右共八个点,称之为八髎穴。
图-4八髎穴治疗一切里寒证。与大椎穴不同的是,大椎穴擅长治表寒证。艾灸八髎穴是最有效的艾灸操作之一,也是需要灸的时间最长的一个穴位。八髎穴这个地方还有很多别称,有叫寒凉关的,有叫鬼门关的,还有叫丰都(重庆市丰都县,也叫鬼城,以鬼文化著称)的。这些名字一听就阴气十足。
为什么这样称呼八髎穴呢?孩子的屁股,老人称是铁屁股,大冬天光着屁股也不会感到冷,老师讲这个地方有三味真火。但是当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事以后,此处就会越来越寒凉了,到了成年和老年阶段这个位置就是人体最寒凉的地方了。
灸八髎穴治一切妇科病、男性病如前列腺肥大等。可以先拔罐,拔5到5分钟后再灸透产生灸感为好。
本文为贞元自然疗法课程,连载第篇。欢迎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