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早就破戒了他其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m.39.net/disease/a_6173182.html

四大名著《西游记》中,唐僧说他是“胎里素”,意思是他吃的喝的什么都是素的。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和尚是不能够喝酒的,喝酒就等同于破戒。但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不一样,他不但没戒酒,而且还经常喝酒。文中经常出现“素酒”这个词,唐僧也动不动说自己喝的是“素酒”。比如第五十四回中,唐僧和女儿国国王的对话:

女王却又笑吟吟,偎着长老的香腮道:“御弟哥哥,你吃荤吃素?”

三藏道:“贫僧吃素,但是未曾戒酒,须得几杯素酒,与我二徒弟吃些。”

唐僧和女儿国国王

再比如第五十五回中,唐僧被蝎子精胁迫不肯劈破一个荤馍馍,蝎子精却说他早破戒了:

行者哼道:“师父没事。我进去时,变作蜜蜂儿,飞入里面,见那妇人坐在花亭子上。少顷,两个丫鬟,捧两盘馍馍:一盘是人肉馅,荤的;一盘是邓沙馅,素的。

又着两个女童扶师父出来吃一个压惊,又要与师父做甚么道伴儿。师父始初不与那妇人答话,也不吃馍馍,后见他甜言美语,不知怎么,就开口说话,却说吃素的。那妇人就将一个素的劈开递与师父,师父将个囫囵荤的递与那妇人。妇人道:‘怎不劈破?’师父道:‘出家人不敢破荤。’那妇道:‘既不破荤,前日怎么在子母河边饮水高,今日又好吃邓沙馅?’师父不解其意,答他两句道:‘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我在格子上听见,恐怕师父乱性,便就现了原身,掣棒就打。他也使神通,喷出烟雾,叫收了御弟,就轮钢叉,与老孙打出洞来也。

唐僧和蝎子精

唐长老也真够能装的,“师父始初不与那妇人答话,也不吃馍馍,后见他甜言美语,不知怎么,就开口说话,却说吃素的。”笑死我了,是不是也有破色戒的嫌疑?

另外,蝎子精说他破戒可能是因为他喝了子母河的水,而那个水喝了的人都会怀孕。饮水高或者可以说是唐僧喝高了?但邓沙馅这个梗笔者不得而知,邓沙馅应该就是我们通常吃的豆沙馅,是素的。也许作者只是想引出后面那句“水高船去急,沙陷马行迟”吧?除了说明唐僧处于困境,虎落平阳被犬欺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比如《西游记》第八十二回中,老鼠精想让唐僧和她喝交杯酒:

那妖精露尖尖之玉指,捧晃晃之金杯,满斟美酒,递与唐僧,口里叫道:“长老哥哥妙人,请一杯交欢酒儿。”三藏羞答答的接了酒,望空浇奠,心中暗祝道:“护法诸天、五方揭谛、四值功曹:弟子陈玄奘,自离东土,蒙观世音菩萨差遣列位众神暗中保护,拜雷音见佛求经,今在途中,被妖精拿住,强逼成亲,将这一杯酒递与我吃。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孙大圣,他却变得轻巧,在耳根后,若象一个耳报,但他说话,惟三藏听见,别人不闻。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

老鼠精

出家人不打诳语,但是唐僧为了活命,经常对妖精说假话,欺骗女妖精。这是不是也算破戒?另外文章交代,孙大圣知道师傅爱喝葡萄做的“素酒”,可见他的确很爱喝酒。

按照百度的解释,素酒,是一种未蒸馏过的低度酒,而且是和尚和尼姑可以饮用的酒。寺庙里供神敬佛用的酒,称为素酒,以区别于荤酒——白酒,高粱酒等属于烈性酒。素酒的做法是没有经过“蒸馏”工艺,只是简单地将酒糟滤除,余下的酒水,放到锅里煮开,以使酒不会变质。葡萄酒、米酒属于素酒。《西游记》里面既然说唐僧喜欢喝葡萄酒,那么这里的“素酒”应该是指粮食或者水果做的未经过蒸馏的酒了吧?

不过,知乎里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寺庙的戒律中,明确指出出家人禁止“贪酒”,而非绝对禁止饮酒。素酒这个词语来源和中国佛教的戒律着密切关係,因为对于俗人来讲,在喝酒时并不关心酒的荤素,而素酒这个词其实根本来源自古代小说,因此“素酒”完全是一个虚构词汇。

四大名着中的“素酒”:

“素酒”这个词语经常出现在《西游记》、《水浒传》中。但可笑的是,在唐朝和宋朝,蒸馏酒的工艺根本没有普及,绝大多数民众饮用的都是纯酿造酒,只是因为书的作者多处于明代,而明代恰巧是中国蒸馏酒开始走向辉煌的转折点,这才将“三碗不过冈”传说中的蒸馏酒写入书中(其实在宋朝,蒸馏酒根本没有普及),因此误导了不少人。再加上作者对佛教戒律理解不深,因此在书中对素酒的暗示也不准确。总之,素酒的概念,仅仅是因为小说的作者为了安排饮酒场面而编造的,自然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应当为出家人准备所谓的“素酒”导致尴尬的场面。

很是同意啊有木有!?

不过,佛教里面到底是不是允许饮酒呢?到底是不贪酒还是不饮酒?因为这个界限毕竟很难分清啊!

笔者又查询了相关资料,发现佛教其实真的是不允许饮酒的。关于这个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罗汉叫沙伽陀,他的神通可以降伏一条毒龙。这条龙非常凶猛厉害的动物,它能腾云驾雾、布雨、能吃人、能害死人,这个罗汉就能把这条龙服服帖帖地降伏住。

当初没有制这条酒戒,国王看他的神通道力很大,对他非常恭敬,这个佛陀的弟子到底是不一样,他心生欢喜就请他吃饭,邀六群比丘一起吃饭。六群比丘在当时的比丘中比较调皮、贪欲心也比较重。国王问,师父们喜欢喝什么饮料?六群比丘就告诉他,我们最喜欢就是黑酒。印度那个时候的饮料最高级的就是黑酒,只有皇帝和大臣才能喝得着,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喝的,这是最上等的饮料。这种高度数的酒、烈性酒。结果把沙伽陀长老喝醉了,醉得不醒人世。

一个大罗汉,你看!神通广大的大罗汉醉倒了,吐得满地。吐完之后癞蛤蟆就舔他的嘴,佛祖和阿难从他跟前过。佛问:“阿难这是谁?”阿难说:“这是沙伽陀长老。”佛说:“沙伽陀他的神通能降伏一条毒龙。阿难呐,他现在的力量还能不能降伏一个癞蛤蟆呢?”阿难说:“不能。”佛祖说:“从此以后禁止我的弟子饮酒!”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提醒所有的修行人,要严格地按照佛陀有关酒的开示来修行。听有人说,岁数大的可以少量的饮一点帮助血液循环,授完戒的能不能少喝一点。佛在《优婆塞戒经》举过例子,优婆塞指的是在家的男居士,优婆夷就是女居士,都包括在内。某居士原来持前四戒非常好,因误喝了酒,喝醉了,神智就不清了,就犯了几条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全犯。可见这个酒的利害!假使这一生经常地饮,你想一想,你离这个解脱道就越来越远了,离佛法越来越远,离了道了。所以佛祖对酒戒,有特别严格地禁令。

在《梵网经》上讲的更严格,手不提酒、不从酒店门前过、鼻子不能闻酒,可见大乘菩萨更严格。佛的弟子依佛的教导这一条戒是非常明确的。修行何等重要,不要被某些人、个别的人,不懂得佛法的、不懂得戒律的,给作了开缘。一切的功德由此而毁掉,这一件事情要引以为戒!

此外,以《阿含经》之《阿雀夷经》为代表,经中佛陀告诫富商善生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一类即是由饮酒而产生的六种恶行,“一者失才,二者生病,汽者易生争斗,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

佛教是主张“出世”的,它要求人们戒除“三毒”(贪、慎、痴)。摈弃一切欲望和追求,坂依于佛、法、僧“三宝”。佛教重视智慧,饮酒之后还能够自制而不致昏乱的人不多,而多饮酒或酗酒后的丧德随处可见。佛讲究的是修身养性,四大皆空,是拒绝饮酒的,岂能诗酒疯狂?所以,为了保持清醒,利于修行特别是为了达成修行的目的必须戒酒,不得饮酒乃是印度佛教徒的特色。在佛教众多经典之中皆有戒酒,不但戒喝酒也禁止教人饮酒的训示,而且把“沽酒”(买酒、卖酒)列为“十重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即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

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

但是另一方面,在佛制的戒律中,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而由医生处力,不得不用的情况下使用酒,即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一味禁止,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据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酒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沽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嗅酒味、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

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他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他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但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可不是为了喝酒治病,而是堂而皇之地把它当做一种饮料,这戒,是不是破得太理直气壮了点?其实这也足以说明,《西游记》在作者对于佛教根本没有太过深入的研究,他只是在利用唐僧这个背景搞他自己的想象而已。

唐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zbtp/1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