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在脸部中央,鼻尖又是颜面部的最高点,美而
精致的鼻子能撑起面部靓丽的格局,因此人们常称鼻子为“面中之王”。
鼻子,构成要素无非两点:一是形态,这里主要指正面的线条形状,包括鼻梁的粗细、上下对比(悬胆鼻)、鼻头鼻翼的肥瘦、鼻尖曲线如“海鸥线”等;二则是立体度,主要是侧面的高度、深度,由山根、鼻梁的“高、直、翘”三个度数以及鼻基底的丰满与否来共同完成。
外鼻支架是决定鼻外形的主要结构基础,支架中部主要由侧鼻软骨与鼻中隔软骨组成。其中侧鼻软骨对于鼻的美学和功能平衡非常关键。
侧鼻软骨为成对的三角形鼻软骨,前缘与鼻背中隔软骨相移行呈T型结构,后缘与鼻骨及上颌骨额突紧密相连,形成鼻侧壁中部的基础。鼻上外侧软骨与下外侧软骨其实并无明显的分界线,让我们了解一下在手术中准确分割上外侧软骨的一种简单的辨识方法。
(左)红色区为侧鼻软骨侧面观。(右)侧鼻软骨正面观。
术中上提该区皮肤,在鼻内作一内切口并于侧鼻软骨尾缘伸入尖物,在鼻外将鼻翼软骨下缘上提,可见受牵制的侧鼻软骨与鼻翼软骨交界大致位置。
鼻背整形术
自眉内侧经鼻背至鼻尖的双侧反光线称为鼻背美学线,理想的鼻背美学线应起始于眶上缘内侧鼻根经侧鼻软骨延伸至鼻尖点,两线的宽度与人中线宽度及鼻尖点宽度相匹配。
鼻背截骨术中涉及分离侧鼻软骨与鼻中隔后,常见术后侧鼻软骨回缩,中鼻拱结构会因此被破坏,造成曲线不对称和顶板开放畸形的问题,可通过侧鼻软骨内旋转以及重新附着鼻中隔,对侧鼻软骨进行复位。
侧鼻软骨张力跨位缝合
1.侧鼻软骨张力跨位缝合:将双侧侧鼻软骨缘对称缝合至与鼻中隔,缝合保持小张力有助于侧鼻软骨支撑,避免软骨卷曲以及对支撑假体的需求,适用于大于3mm鼻背截骨术。另外也减少截骨后鼻背的不规整,尤其适用于皮肤薄的患者。
2.传统中鼻拱重建术:张力跨位缝合使侧鼻软骨至鼻尖上叶区呈锥形,而传统重建术不会进一步缩窄中鼻拱,适用于侧鼻软骨较直、中鼻拱末梢较窄的患者。
3.支撑瓣改良术:术式优点在于增宽中鼻拱,依患者情况也可联合张力跨位缝合(术前(左)与术后(右))。
支撑瓣改良术术前(左)与术后(右)。
侧鼻软骨及鼻中隔构成的拱性结构,主要的功能在于维持鼻内气道开放。鼻背截骨术中过度切除侧鼻软骨导致鼻内气道塌陷、气流受阻。鼻骨短的患可予以支撑瓣、假体辅助,但是假体植入后鼻会增宽,另外联合张力跨位缝合术固定侧鼻软骨与鼻中隔,可减少对假体的需求。
鼻尖整形术
除了鼻翼软骨修剪,鼻中隔尾部切除等操作,对于侧鼻软骨缩短也可改变鼻尖的指向,达到鼻尖向上旋转、增加鼻唇角的效果。鼻翼软骨外侧脚头缘与侧鼻软骨下缘重叠部位卷曲,使上下紧紧相扣,曲度变化范围在45~°,卷曲的张力使鼻尖悬吊在侧鼻软骨上。
软骨之间还靠结缔组织连接,随年龄老化后结缔组织松弛并会导致鼻尖的下沉。在长鼻畸形的患者中,常见卷曲过多导致鼻尖向下。另外,卷曲的张力也会在鼻尖整形术中起作用,要预测无法达到预期的手术效果。
侧鼻软骨下缘较薄,略弯向外侧,与鼻翼软骨外侧脚头缘4~6mm部分重叠形成卷曲。
综上所述,侧鼻软骨在鼻功能及鼻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协助维持气道开放,过度截取软骨会导致结构塌陷及气道缩窄;对于鼻背线条、鼻尖手术效果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手术涉及侧鼻软骨处理时应综合各种因素,因人而异设计手术。
对于大部分亚洲女性来说,由于种族特征,鼻子的高度、侧面深度往往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这时,鼻子精致与否也就更多地倾向于对正面形态的考量,即“形状立体度”,形态线条足够协调,对于五官也有一定程度的协调、中和或优化作用。
你想了解更多医美专业知识吗?请扫一扫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