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长夏(农历六月),就连向来干燥的北方都开始雨水多了起来。这时候有那么一群人开始难以忍受潮湿的气候,看中医时,我们常能从医师口中听到诸如“体质湿热”、“寒湿”之类的词汇。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我湿气太重了”。
但你真的知道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吗?如何判断自己是“寒湿”or“湿热”呢?
1.现代人十个里九个湿,啥是“中焦湿证”?
吴鞠通的《温病调辩》里讲的很清楚: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这是比较高大上地统言了中焦湿证的总纲,我们来接地气地白话一下:
1.湿,分寒湿、湿热两种
2.湿的形成,有从外部传来的,也有脾胃失运,湿从内生
3.湿气伤的是:脾阴、胃阳
4.寒湿一般比较普遍占80-90%,湿热占10-20%
问题来了,占“湿”比例80%的寒湿重了身体会怎样?
也就是怎样判断你是否是寒湿体质?如果有一下之一便是了!
1、身体沉重——通常我们会觉得发困、身体发沉、没精神,有些人总觉得头上带了个帽子。
2、身体阴冷——我们会觉得四肢发凉、面色灰暗、发青、发紫。
3、身体发霉——各种皮肤病多发:在上是风疹、头藓、湿疹;中是各种胃病、噁心、食欲不振、消瘦;下是阴囊湿疹、脚藓。
4、身体长菌——各种细菌、病毒极易感染。
5、身体腐烂——各种炎症、溃疡长期不愈。
6、身体经络不通畅——痛经、长囊肿、长肿瘤了。
7、身体肥胖——尤其是下半身,湿气趋下,寒湿日久,带脉松弛,中医形容其为“腰部溶溶如坐水中”“腹重如带五千钱”。
8、抑郁,你抑郁、你抑郁了,我发现临床很多明确诊断抑郁症患者大部分是寒湿体质!
符合一条,基本你就是“寒湿”的童鞋了,如果要确定下来,还要看看舌头(舌淡苔白而滑润,代表寒证或寒湿证)。
9.此外,小腹部赘肉的增多也能作为一个测定寒湿的标准。
好了,关于湿中之主力“寒湿”的判断,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拿起镜子伸出舌头检查一下自己的舌苔。
下面这位就是典型的湿热!你看这么红的舌质、厚腻的黄苔,典型湿热。
湿热会有哪些表现:
1,脸总像洗不干净。面色发黄、发暗、油腻。
2,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
3,容易生以脓包为主的痤疮,红肿疼痛较明显。
4,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大。
5,大便燥结或者粘滞不爽。小便深黄色,异味大。
6,容易紧张、压抑、焦虑、发怒。
7,如果人瘦,则身上容易生疽(深度浓肿)。
8,湿热严重者会出现:脘闷腹满,恶心厌食,肝区胀痛,发热怕冷交替,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腹痛腹泻,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
以上几点,中1点+湿热舌头便是!
你为什么会是湿热体质:
1.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比如菲律宾、热带雨林
2、经常吃辛辣,油腻,烧烤,煎炸,冰冷食物
3、有吸烟、喝酒、熬夜习惯
4、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5、肝炎病毒携带者
6、过度进补。
2.湿热体质人容易产生的疾病
湿热体质人容易产生的疾病:(即使没有,也要警惕预防)
1.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脓包痤疮、毛囊炎、疮疖肿毒等。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脚癣等。
2.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3.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在过度疲劳时较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等。
4.筋骨肌肉疲劳。容易腰酸背痛,浑身酸痛。
5.糖尿病、高血压、中风:血糖,血脂过高都可以归结为湿气重浊。
3.祛湿的四大禁忌
1.凉食冷饮
夏天到了,女生们都喜欢喝冷饮、吃冰激凌。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吃多了会让肠胃消化吸收的功能出现停滞,吃在里面聚集在体内成为湿气的温床。个人建议平时在事物上添加点葱姜蒜,来减弱食物中的寒性物质。
2.经常吹空调
炎热的夏天,相信大家没有空调都不行。但是空调却最容易让湿气出现。整天待在空调房里,湿气就潜移默化在你身边。个人建议尽量少吹空调,有时间也可以多运动。
3.熬夜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熬夜晚睡睡会导致脾虚,一个充足的睡眠能够使我们精力更加充沛。小编建议晚上11点前就入睡,第二天起来不仅是工作生活更有效率,整个人都更加轻盈。
4.嗜酒
适量喝酒是有益的,但是喝多了就会加重体内的湿气,从专家的角度来说,酒会助邪湿,尤其是对女性来说,应当尽量避免接触酒精。
4.中医祛湿
若只出现轻度不适的人群,属于轻度湿症,并不建议药物调理。可以在日常生活注意饮食加运动进行调节。若湿症严重者不妨试试艾灸,辅助按摩穴位。
艾叶味苦性辛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之功效,“以之炙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因此,艾灸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除湿及养生保健的作用。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强壮的要穴。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长期施灸有调理气血、补肾固精等功效。
2、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是人体生命力的中心,为元气“住宿”的地方。
3、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宽度。灸此穴位可以用艾条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疾病的各种症状。
4、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
5、丰隆穴: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鼓起的地方,这个是祛湿较好的穴位。
6、解溪穴: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每日用艾条灸10-15分钟,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对解除下肢的水肿效果较好。
7、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脾经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对外输出的是地部水液,与脾经本身的湿热气血相比,本穴的外传之液体现了水的阴寒润下特性,故其属水。人体最大的祛湿穴位。
饮食方面需多吃祛湿食物,如薏米、冬瓜、赤小豆、白扁豆等等食物。尽量避免油腻、煎炸、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同时不要吃得过饱而伤脾胃。在阳光较好的日子,可以多到户外走走,有助于驱散体内的湿气,提高身体抵抗力,维护自身的正气。另外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
“三伏”超长待机,身体最怕这些事!你做了吗?
养生
盛夏里空调怎么吹,才能不伤身?
南怀瑾:修炼中绝对重要的百日筑基,关系到打坐能不能入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