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医疗广告主的眼中,知识就是力量摇身变为“知识就是流量”。
近日,知名医疗大V“烧伤超人阿宝”,炮轰“某来医生”搬运其科普文章,并在其名字后设置咨询按钮,误导患者“流向”其他医疗机构。
这则炮轰揭开了一个隐秘的灰色江湖——当患者在网上浏览名医解答或科普时,医院正在等待病患进入“狩猎区”。
智商税研究中心梳理发现,对科普文章有大量需求的某来医生,几乎占据了一些互联网平台黄金C位,医院知名专家的科普文章后,匹医院已经排队等待被咨询。
对于这种需求精准的患者,医院是愿意花大价从平台购买流量。而最终,“羊毛出在羊身上”,这医院,不仅靠营销掏空了患者的钱包,更是将患者的希望变成绝望。
披着科普文章的外衣,医疗广告更具迷惑性智商税研究中心的一位同事得了酒糟鼻,虽然不疼不痒,却着实不美观。
在网上搜“酒糟鼻如何治疗”,一个页面1条信息,其中前三条均为医院信息。
自动过滤了三条广告后,下面就是“某来医生”医院的主任教授,以及治疗方案,不过打开后还是有点小失望,因为提到的内容几乎都是老生常谈。
智商税研究中心的同事还在犹豫时,就被“治好酒糟鼻有三种方法”的下方信息吸引,另一条未完全打开的页面还特意“露出”了治疗的外用药物名称……
此外,免费咨询且有人已咨询相关问题的信息,很容易被当成医疗咨询平台,右下角浅灰色的广告二字被一扫而过。
点开后,某医院页面温馨提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