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汇编78荜茇

别名:荜拨(《唐本草》),荜拨梨、阿梨诃吔(《酉阳杂俎》),椹圣(侯宁极《药谱》),蛤蒌(《赤雅》),鼠尾(《中药志》)。

出处:《开宝本草》

古籍产地:荜茇生波斯国。丛生,茎叶似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

药材基源: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茇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穗。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藤本。茎下部匍匐,枝横卧,质柔软,有棱角和槽,幼时密被短柔毛。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3.5厘米,密被柔毛;叶片长圆形或卵形,全缘。上面近光滑,下面脉上被短柔毛,掌状叶脉通常5~7条。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雄穗总花梗长2~3.5厘米,被短柔毛,穗长5.5厘米,直径约3毫米;花小,直径约1.5毫米;苞片1,近圆形;无花被;雄蕊2,花药椭圆形,2室,花丝短粗;雌穗总花梗长1.5厘米,密被柔毛,花穗长1.5厘米,花梗短;花的直径不及1毫米;苞片圆形;无花被;子房倒卵形,无花柱,柱头3。浆果卵形,先端尖,部分陷入花序轴与之结合。

生境分部:生于热带林下。

资源分布:主产于云南、广东。国外主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等地。

采制:9~10月间,果穗由绿变黑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栽培:生物学特性原产热带,喜高温潮湿气候,我国主产地云南省盈江县,年平均气温19.3℃,最低月平均气温11.6℃,极端显低气温-1.2℃。幼苗需适度遮荫,否则因光照太强抑制生长,影响产量。花果期需充足光照。宜选山间、盆地、沟边湿润、疏松、肥沃的壤上种植。

性状鉴别:果穗圆柱状,稍弯曲,长2~4.5厘米,直径5~8毫米。总果柄多已脱落。表面黑褐色,由多数细小的瘦果聚集而成,排列紧密整齐,形成交错的小突起。小瘦果略呈圆球形,被苞片,直径约1毫米。质坚硬,断面微红,胚乳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辣。以肥大、质坚实、味浓者为佳。

炮制:拣除杂质,去柄,筛净灰屑,用时捣碎。

《雷公炮炙论》:"凡使(荜拨),先去挺用头,醋浸一宿,焙干,以刀刮去皮粟子令净方用,免伤人肺,令人上气。"

性味:辛,热

①《海药本草》:"味辛,温。"

②《开宝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纲目》:"入手、足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膀胱四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止痛。治心腹冷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冷痢,阴疝,头痛,鼻渊,齿痛。

用法用量:1.5~3g。外用适量,研末塞龋齿孔中。

注意: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均忌服。

①《本草衍义》:"多服走泄真气,令人肠虚下重。"

②《纲目》:"辛热耗散,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食料尤不宜之。"

各家论述:

1.《纲目》: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

2.《本草正》:荜茇,其味大辛,须同参、术、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

3.《本草便读》:荜拨,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

4.《本草正义》:荜茇,脾肾虚寒之主药。惟濒湖谓是头痛、鼻渊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而散浮热。按头痛固有真寒一症之宜用大辛大温者,但鼻渊、牙痛,本皆火症,古人偶用辛散之药,盖亦反佐之义,用作向导,濒湖竟以为散浮热,恐是误会,石顽和之,非也。

5.《本草拾遗》:温中下气,补腰脚,消食,除胃冷,阴疝,痃癖。

6.《海药本草》:主老冷心痛,水泻,虚痢,呕逆醋心,产后泄利。

7.《日华子本草》: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

8.《本草图经》:治气痢。

9.《本草衍义》: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

10.《纲目》:治头痛、鼻渊、牙痛。

11.《天宝本草》:治跌打损伤,腰脚痛。

配伍:

1.配高良姜:高良姜与荜茇皆为大辛大热之品,均可入脾、胃二经,具有温中祛寒之功。高良姜辛热纯阳,善散脾胃寒邪,且有和胃降逆之功,二药合用,相须配对,能够增强温脾胃、散寒邪、降逆气的作用,对于寒伤脾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呃逆呕吐、或胃中无火食人反出之朝食暮吐、或完谷清澈之反胃证,均可选用。

2.配蒲黄:蒲黄甘平,归肝、心包经,功效收涩止血、行血祛瘀,用于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及创伤出血等证,亦可用于心腹疼痛、产后瘀痛、痛经等证;荜茇辛热,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二药配伍,治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月经不凋等证。

3.配肉桂:肉桂辛热,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肾阳衰、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证;荜茇辛热,功效温中止痛,二药均为大辛大热之品,配伍应用,相辅相成,用治脾。肾阳虚、阴寒内生之虚寒久泻等证,疗效大增。

4.配丁香:丁香辛温,归脾胃肾经,善于降逆,为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可用于胃寒呕吐、呃逆、以及食少腹泻等;荜茇辛热,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温胃散寒,可用治脾胃虚寒、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二药配伍,相须使用,温中散寒、降逆止呕之力大增,可用治胃寒呕吐、呃逆等证。

5.配胡椒:胡椒辛热,归胃大肠经,功效温中止痛,《本草求真》曰:“凡因火衰寒入,痰食内滞、肠滑冷利及阴毒腹痛、胃寒吐水、牙齿浮热作痛者,治皆有效,以其寒气既除而病自可愈也。”荜茇辛热,功效行气止痛,可用治牙痛、头痛证。二药均为辛热之品,且人胃经,用治胃腑蕴热循经上扰之牙痛证,有散浮热、止痛之效,局部应用,将药纳入蛀孔中。

附方:

①治伤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疞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拨四斤,高良姜、干姜(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巳寒丸)

②治飧泄气痢,腹胀满,不下食:荜拨半两,肉豆蔻(去壳,半生半煨)一两,干姜(炮)半两,诃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两,白术三分,甘草(半生半炙,锉)半两,木香(半生半炒)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圣济总录》荜拨散)

③治气痢:牛乳半斤,荜拨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独异志》)

④治脾虚呕逆,心腹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疼:荜拨、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诃黎勒皮(焙)各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半。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饮下十五丸,日三。(《圣济总录》荜拨丸)

⑤治虚劳脾胃宿冷,不思饮食,四肢怠惰,心下胀满,脐下结痛,及痃癖气块等病:荜拨(炒)、诃子(煨,去子核)、干姜(炮裂)、人参各一两,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荜拨丸)

⑥治痰饮恶心:荜茇,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用清粥饮调下半钱。(《圣惠方》)

⑦治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荜茇(盐炒)、蒲黄(炒)。上等分,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吞下;如不能饮,米汤下。(《普济方》二神丸,一名荜拨丸)

⑧治瘴气成块,在腹不散:荜茇一两,大黄一两。并生为末,入麝香少许,炼蜜丸梧子大。每冷酒服三十丸。(《永类钤方》)

⑨治牙齿疼痛:荜拨、胡椒。上二味等分,捣罗为末,化蜡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内蛀孔中。(《圣济总录》荜拨丸)

⑩治偏头痛:荜拨为末,令患者口中含温水,左边疼令左鼻吸一字,右边疼令右鼻吸一字。(《经验后方》)

⑾治鼻塞脑流清涕:荜拨、香附、大蒜。杵作饼,纱衬炙热贴囟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医学入门》荜拨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feif.com/jcbjg/104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